這個問題說起來簡單,也不簡單。
說簡單
答案是,寄信貼郵票,就是為了方便寄信人郵寄信件,在電訊尚不發達的時代,通訊聯絡的主要手段是靠信函,各市縣城鎮地方,甚至鄉村都設有許多郵筒,寄信人在信件上貼上上郵票投入郵筒裡就完事了,每天或定時會有郵遞員統一收取分別投遞。這樣寄信人在什麼時間都可以寄信,並不需要前往郵局,大大節約時間、路程,極其方便寄信人。
不簡單
那就要聊聊郵票的身世。在很早很早以前,通訊聯絡信函傳遞,主要靠人來遞送,著名的馬拉松故事大家都知道,馬拉松跑了40多公里,最終把勝利訊息傳遞到目的地,便倒地不起。他跑完的這42.195公里距離,至今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精彩比賽專案。傳達資訊主要靠使者,派遣使者是皇帝、國王統治者的一種特權。使者的使命事關重大緊要,所以使者倍受尊敬。古希臘人把使者奉若神明,赫耳墨斯神,就是一位腳後跟長著翅膀的神聖使者。中國西漢張騫出使的故事,我們都耳熟能詳。
在中國,朝廷很早就認識到迅速、安全傳達他們命令的重要性,開始建立有效率的通訊組織,在較遠的皇城獲得情報,傳達命令進行統帥,非常重要。於是便有了最早的“郵政”路線--中國的驛道,古代沿長江有一條長達1600公里的驛道。信使脖子上繫著小鈴鐺,人們聽到鈴聲就知道信使到了,他們被稱作“腳伕”“驛卒”,一天能跑100多公里。後來有了馬匹,驛卒騎馬一站一站交接遞送速度快了許多。中國還利用河流廣佈通達,用舟、船送遞書信。書信用油紙包裹,以防被水打溼。書信不僅僅是政事軍務的重要工具,也是傳遞生活、親情的紐帶。唐朝詩人”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路途遙遠,也要讓皇帝的妃子吃到新鮮的荔枝,這種“快遞”形式真不簡單!
中國與歐亞的通使貿易的交往,中國驛站形式對歐亞產生影響。十三世紀羅馬教皇霍納烏利斯最先使用了“POST”(有驛站的地方……),馬可•波羅在他關於中國的驛站組織的著述中也是用這個名詞。隨著歲月流失,詞語逐漸變化,最後只剩下“POST”(郵政)。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達,貿易交往的頻繁,民間的交往也日益增長,郵政網路逐步發展,並有了專門經營郵政事務的組織或機構及郵政制度。14世紀萊比錫、維也納、布拉格,郵政事業已相當出色,郵政長官是議會指定。郵政長官有權在正規郵資以外另行徵收郵資。
這裡不得不說說託倫•溫特•塔克西斯家族,他們對歐洲以及後來遍及全世界的近代郵政業,貢獻頗大。郵政事業是一種收益極高的事業,它們家族近乎壟斷式的經營,累積了巨大財富。
1653年,路易十四把巴黎地區郵政特權賜給魯諾瓦爾•德•維拉葉,針對巴黎的市內郵政信箱,維拉葉提出一項改革,採用“郵資付訖證”,受到人們注意。
郵資付訖證是一種向公眾出售的標籤,寄信人把它套在或貼在信封上,再把寄信日期寫上即可;郵局把標籤撕毀,使之不能再用。這種標籤可以說是郵票的前身,它是郵資預付的憑證,只要按規定貼用,寄信人把信件投入就近的郵筒就行,不必前往郵局交寄。
郵戳,是貼上式郵票的前身。1680年,德克拉把郵戳帶到倫敦,這種郵戳上有表示郵資已付的字樣。
集郵家們把郵票發明和使用前的時期,稱作“前集郵時代”,信越古老就越有價值,看上去並不起眼,但上年的郵戳確非常珍貴。
英國的羅蘭•希爾被稱作是“郵票之父”就發行郵票,他功不可沒,但貼上式郵票不是他的點子。1837年他發表了著名的論文《郵政制度的改革——其重要性與實用性》,建議在英國本土對二分之一盎司以內信件收取一便士的郵費,郵資必須預付。
羅蘭•希爾的論文受到好評,1839年,郵政改革提案透過,由維多利亞女王簽發,1840年1月1日起生效。按論文方案:信件必須裝入帶有面值的特製信封內寄出,他委託馬爾萊迪設計信封。事過不久,傑姆斯•查爾馬斯建議使用貼上式郵票。他的建議被採納,列入羅蘭•希爾的改革方案。
實際上,在1836年,盧布林雅那(斯洛維尼亞共和國首都)的國家會計官助理科什爾就曾向奧地利政府提出簡化收取郵資建議,採取表示交付郵資的貼上式郵票,遺憾的是被政府拒絕。本來奧地利可以成為第一個發行郵票的國家,沒成想到1850年才開始使用郵票,比英國晚了10年。
郵票啥模樣?英國上下都沒底。英國財政部在1839年公開徵集郵票圖案,收到大約2600件作品,對其中4件設計頒發了一等獎,但沒有一件被採用。於是,羅蘭•希爾便親自操刀設計,他以威廉•維恩所作維多利亞女王肖像的紀念章作原畫,用繪畫顏料畫了兩幅郵票畫稿交查爾斯和弗雷德裡克•希思父子雕刻。郵票由帕金斯•倍根公司印製。世界上第一枚郵票就這樣誕生了,分為一便士的黑色郵票和二便士的藍色郵票,無齒。有了郵票,寄信方便多了,陸陸續續各個國家都開始發行郵票了。
這個問題說起來簡單,也不簡單。
說簡單
答案是,寄信貼郵票,就是為了方便寄信人郵寄信件,在電訊尚不發達的時代,通訊聯絡的主要手段是靠信函,各市縣城鎮地方,甚至鄉村都設有許多郵筒,寄信人在信件上貼上上郵票投入郵筒裡就完事了,每天或定時會有郵遞員統一收取分別投遞。這樣寄信人在什麼時間都可以寄信,並不需要前往郵局,大大節約時間、路程,極其方便寄信人。
不簡單
那就要聊聊郵票的身世。在很早很早以前,通訊聯絡信函傳遞,主要靠人來遞送,著名的馬拉松故事大家都知道,馬拉松跑了40多公里,最終把勝利訊息傳遞到目的地,便倒地不起。他跑完的這42.195公里距離,至今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精彩比賽專案。傳達資訊主要靠使者,派遣使者是皇帝、國王統治者的一種特權。使者的使命事關重大緊要,所以使者倍受尊敬。古希臘人把使者奉若神明,赫耳墨斯神,就是一位腳後跟長著翅膀的神聖使者。中國西漢張騫出使的故事,我們都耳熟能詳。
在中國,朝廷很早就認識到迅速、安全傳達他們命令的重要性,開始建立有效率的通訊組織,在較遠的皇城獲得情報,傳達命令進行統帥,非常重要。於是便有了最早的“郵政”路線--中國的驛道,古代沿長江有一條長達1600公里的驛道。信使脖子上繫著小鈴鐺,人們聽到鈴聲就知道信使到了,他們被稱作“腳伕”“驛卒”,一天能跑100多公里。後來有了馬匹,驛卒騎馬一站一站交接遞送速度快了許多。中國還利用河流廣佈通達,用舟、船送遞書信。書信用油紙包裹,以防被水打溼。書信不僅僅是政事軍務的重要工具,也是傳遞生活、親情的紐帶。唐朝詩人”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路途遙遠,也要讓皇帝的妃子吃到新鮮的荔枝,這種“快遞”形式真不簡單!
中國與歐亞的通使貿易的交往,中國驛站形式對歐亞產生影響。十三世紀羅馬教皇霍納烏利斯最先使用了“POST”(有驛站的地方……),馬可•波羅在他關於中國的驛站組織的著述中也是用這個名詞。隨著歲月流失,詞語逐漸變化,最後只剩下“POST”(郵政)。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達,貿易交往的頻繁,民間的交往也日益增長,郵政網路逐步發展,並有了專門經營郵政事務的組織或機構及郵政制度。14世紀萊比錫、維也納、布拉格,郵政事業已相當出色,郵政長官是議會指定。郵政長官有權在正規郵資以外另行徵收郵資。
這裡不得不說說託倫•溫特•塔克西斯家族,他們對歐洲以及後來遍及全世界的近代郵政業,貢獻頗大。郵政事業是一種收益極高的事業,它們家族近乎壟斷式的經營,累積了巨大財富。
1653年,路易十四把巴黎地區郵政特權賜給魯諾瓦爾•德•維拉葉,針對巴黎的市內郵政信箱,維拉葉提出一項改革,採用“郵資付訖證”,受到人們注意。
郵資付訖證是一種向公眾出售的標籤,寄信人把它套在或貼在信封上,再把寄信日期寫上即可;郵局把標籤撕毀,使之不能再用。這種標籤可以說是郵票的前身,它是郵資預付的憑證,只要按規定貼用,寄信人把信件投入就近的郵筒就行,不必前往郵局交寄。
郵戳,是貼上式郵票的前身。1680年,德克拉把郵戳帶到倫敦,這種郵戳上有表示郵資已付的字樣。
集郵家們把郵票發明和使用前的時期,稱作“前集郵時代”,信越古老就越有價值,看上去並不起眼,但上年的郵戳確非常珍貴。
英國的羅蘭•希爾被稱作是“郵票之父”就發行郵票,他功不可沒,但貼上式郵票不是他的點子。1837年他發表了著名的論文《郵政制度的改革——其重要性與實用性》,建議在英國本土對二分之一盎司以內信件收取一便士的郵費,郵資必須預付。
羅蘭•希爾的論文受到好評,1839年,郵政改革提案透過,由維多利亞女王簽發,1840年1月1日起生效。按論文方案:信件必須裝入帶有面值的特製信封內寄出,他委託馬爾萊迪設計信封。事過不久,傑姆斯•查爾馬斯建議使用貼上式郵票。他的建議被採納,列入羅蘭•希爾的改革方案。
實際上,在1836年,盧布林雅那(斯洛維尼亞共和國首都)的國家會計官助理科什爾就曾向奧地利政府提出簡化收取郵資建議,採取表示交付郵資的貼上式郵票,遺憾的是被政府拒絕。本來奧地利可以成為第一個發行郵票的國家,沒成想到1850年才開始使用郵票,比英國晚了10年。
郵票啥模樣?英國上下都沒底。英國財政部在1839年公開徵集郵票圖案,收到大約2600件作品,對其中4件設計頒發了一等獎,但沒有一件被採用。於是,羅蘭•希爾便親自操刀設計,他以威廉•維恩所作維多利亞女王肖像的紀念章作原畫,用繪畫顏料畫了兩幅郵票畫稿交查爾斯和弗雷德裡克•希思父子雕刻。郵票由帕金斯•倍根公司印製。世界上第一枚郵票就這樣誕生了,分為一便士的黑色郵票和二便士的藍色郵票,無齒。有了郵票,寄信方便多了,陸陸續續各個國家都開始發行郵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