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讀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姆的詩,那真是一段特別的經歷。
那是在8年前的2011年,特朗斯特羅姆獲評諾貝爾文學獎的訊息傳入校園,我便四處尋找他的詩歌作品。當時,國內的圖書館,網上很少有他的資料,詩集就更不用說了。北島在他的《時間的玫瑰》一書中,談到了特朗斯特羅姆詩歌,這是我第一次瞭解這位詩人。
後來,在微博上,看到一位瑞典翻譯家發了一條關於特朗斯特羅姆獲獎的微博。當時,我也不知道是哪來的勇氣,竟然私信了這位外國老師,請她幫忙提供一些關於特朗斯特羅姆的介紹資料,作品集等。驚喜的是,這位外國老師真的抽出了時間,找到一些資料發給了我。全是英文的資料,但是我卻看的特別興奮。
再後來,在網上,買到了李笠翻譯的《特朗斯特羅姆詩集》以及一本英文版本的詩集。話說,這本英文版本的小詩集還是從美國發貨,漂洋過海過來的。
說實話,剛開始讀特朗斯特羅姆詩有種感覺就是,讀不太懂,但是覺得很新奇,這種感覺就像是處在一個夢境中,你很難解釋夢裡事物或意象之間的邏輯性,但是整個夢又的的確確是讓你產生某種真實的觸感。
這種“夢”並不指一種純粹的睡夢或者胡思亂想的狀態,而是一種介於睡與醒、潛意識與意識這兩者之間,使人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想象能力並且透過想象來揭示現實生活中被掩蓋起來的某些東西。
特朗斯特羅姆說:“我的詩是聚點,它試圖在被常規語言分隔的現實的不同領域之間建立一種突然的聯絡:風景中的大小細節彙集,不同的人文相遇,自然和工業交錯等等,就像對立物揭示彼此的聯絡一樣”。
比如明暗對比。
在《旅行的城市·五》中,特朗斯特羅姆正是透過明暗兩種色彩的相互對比、烘托將自己的情緒相互柔和,使得詩歌獲得極大的想象空間和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在漫長黑暗的途中。手錶
跟著時間捕獲的蟲子在固執地閃爍
坐滿的車廂匯聚著寧靜
黑暗裡原野奔流而過
但作者已在自身世界的半途中
鼴鼠和老鷹同時在行進”
開篇之初,詩人從廣度入手,粗描旅途的漫長和黑暗。緊接著,詩人抓住一個細節:一隻蟲子剛好停飛在手錶上,閃爍。這也許是詩人的想象,或者是詩人將手錶的指標比喻為蟲子。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由廣到細,由黑暗到光明,極具張力;
中間一節,描寫車廂中的寧靜,“匯聚”“奔流”表現出一種強烈的動感,以動襯靜。
最後一節,詩人將筆鋒落在自己生活體驗上。實際上,這裡的“自己”也是他人,是作為人類的代表。“鼴鼠”和“老鷹”將一體驗以具體化。鼴鼠,陰性詞,對應著開頭的黑暗;老鷹,陽性詞,對應開頭的光芒,前後呼應。
比如關閉與開放的對比。
特朗斯特羅姆的詩歌常常處在關閉與開放的邊緣,透過從關閉走向開放的過程而揭示彼此的聯絡。這種“關閉”的狀態往往是透過塑造一種昏暗,封閉,緊張的意境或者直接強調環境的封閉,而“開放”是指人內心的如釋重負的解放感。由此特朗斯特羅姆的詩歌在結尾時往往出現例如“開啟、探出、走出、衝出、前進、閃爍、閃耀”等視野開闊明亮的詞彙。
比如這首《羅曼式穹頂》
“雄偉的羅曼式教堂裡遊客在昏暗中擁擠
穹頂層疊,無法盡望
幾隻蠟燭在晃閃
一個沒有面孔的天使抱住我/用低語穿透我的身體:
‘自豪些,不要因為你是人而感到羞恥!’
你體內的穹頂正在層層開啟
你不會完善,一切都已註定
我熱淚盈眶
和尤納斯夫婦、特納嘉先生以及莎白蒂妮小姐
被推入Sunny喧囂的廣場
穹頂在他們的體內層層地開啟”。
這首詩正是從“教堂”開始。前三句依舊使用明暗對比的手法,昏暗中蠟燭在晃閃,以明襯暗,突出一種擁擠、緊張,令人窒息封閉的氣氛。全詩由教堂的穹頂聯絡到體內的穹頂。天使那句話,雖是低語卻極具穿透力,令讀者警醒。由此,穹頂在體內層層開啟,彷彿被推入Sunny喧囂的廣場,明亮開闊而充滿生命力,給讀者帶來了如釋重負的解放感。
正是這一張一弛,使詩歌無論是畫面還是情感上形成一種強烈的張力。這種對立物的結合,既為詩歌創造無限想象空間,更重要的是暗示著詩人對世界,對自我,對人生的“二元對立”式的哲學思考。
如果說這種昏暗、淒冷、封閉、緊張的意境隱喻的是現代社會的流浪感、荒誕感、異化感和焦慮感,那麼這種光明、溫暖、開放、舒緩的意境則象徵的是詩人內心超越荒誕和異化,在對死亡的無限趨近中展現有限生存的意義和希望。
特朗斯特羅姆正是透過這種二元對比的手法,使讀者在閱讀詩歌時,將讀者帶入夢境,帶入各自內心“真實”的世界。
想起讀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姆的詩,那真是一段特別的經歷。
那是在8年前的2011年,特朗斯特羅姆獲評諾貝爾文學獎的訊息傳入校園,我便四處尋找他的詩歌作品。當時,國內的圖書館,網上很少有他的資料,詩集就更不用說了。北島在他的《時間的玫瑰》一書中,談到了特朗斯特羅姆詩歌,這是我第一次瞭解這位詩人。
後來,在微博上,看到一位瑞典翻譯家發了一條關於特朗斯特羅姆獲獎的微博。當時,我也不知道是哪來的勇氣,竟然私信了這位外國老師,請她幫忙提供一些關於特朗斯特羅姆的介紹資料,作品集等。驚喜的是,這位外國老師真的抽出了時間,找到一些資料發給了我。全是英文的資料,但是我卻看的特別興奮。
再後來,在網上,買到了李笠翻譯的《特朗斯特羅姆詩集》以及一本英文版本的詩集。話說,這本英文版本的小詩集還是從美國發貨,漂洋過海過來的。
說實話,剛開始讀特朗斯特羅姆詩有種感覺就是,讀不太懂,但是覺得很新奇,這種感覺就像是處在一個夢境中,你很難解釋夢裡事物或意象之間的邏輯性,但是整個夢又的的確確是讓你產生某種真實的觸感。
這種“夢”並不指一種純粹的睡夢或者胡思亂想的狀態,而是一種介於睡與醒、潛意識與意識這兩者之間,使人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想象能力並且透過想象來揭示現實生活中被掩蓋起來的某些東西。
特朗斯特羅姆說:“我的詩是聚點,它試圖在被常規語言分隔的現實的不同領域之間建立一種突然的聯絡:風景中的大小細節彙集,不同的人文相遇,自然和工業交錯等等,就像對立物揭示彼此的聯絡一樣”。
比如明暗對比。
在《旅行的城市·五》中,特朗斯特羅姆正是透過明暗兩種色彩的相互對比、烘托將自己的情緒相互柔和,使得詩歌獲得極大的想象空間和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在漫長黑暗的途中。手錶
跟著時間捕獲的蟲子在固執地閃爍
坐滿的車廂匯聚著寧靜
黑暗裡原野奔流而過
但作者已在自身世界的半途中
鼴鼠和老鷹同時在行進”
開篇之初,詩人從廣度入手,粗描旅途的漫長和黑暗。緊接著,詩人抓住一個細節:一隻蟲子剛好停飛在手錶上,閃爍。這也許是詩人的想象,或者是詩人將手錶的指標比喻為蟲子。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由廣到細,由黑暗到光明,極具張力;
中間一節,描寫車廂中的寧靜,“匯聚”“奔流”表現出一種強烈的動感,以動襯靜。
最後一節,詩人將筆鋒落在自己生活體驗上。實際上,這裡的“自己”也是他人,是作為人類的代表。“鼴鼠”和“老鷹”將一體驗以具體化。鼴鼠,陰性詞,對應著開頭的黑暗;老鷹,陽性詞,對應開頭的光芒,前後呼應。
比如關閉與開放的對比。
特朗斯特羅姆的詩歌常常處在關閉與開放的邊緣,透過從關閉走向開放的過程而揭示彼此的聯絡。這種“關閉”的狀態往往是透過塑造一種昏暗,封閉,緊張的意境或者直接強調環境的封閉,而“開放”是指人內心的如釋重負的解放感。由此特朗斯特羅姆的詩歌在結尾時往往出現例如“開啟、探出、走出、衝出、前進、閃爍、閃耀”等視野開闊明亮的詞彙。
比如這首《羅曼式穹頂》
“雄偉的羅曼式教堂裡遊客在昏暗中擁擠
穹頂層疊,無法盡望
幾隻蠟燭在晃閃
一個沒有面孔的天使抱住我/用低語穿透我的身體:
‘自豪些,不要因為你是人而感到羞恥!’
你體內的穹頂正在層層開啟
你不會完善,一切都已註定
我熱淚盈眶
和尤納斯夫婦、特納嘉先生以及莎白蒂妮小姐
被推入Sunny喧囂的廣場
穹頂在他們的體內層層地開啟”。
這首詩正是從“教堂”開始。前三句依舊使用明暗對比的手法,昏暗中蠟燭在晃閃,以明襯暗,突出一種擁擠、緊張,令人窒息封閉的氣氛。全詩由教堂的穹頂聯絡到體內的穹頂。天使那句話,雖是低語卻極具穿透力,令讀者警醒。由此,穹頂在體內層層開啟,彷彿被推入Sunny喧囂的廣場,明亮開闊而充滿生命力,給讀者帶來了如釋重負的解放感。
正是這一張一弛,使詩歌無論是畫面還是情感上形成一種強烈的張力。這種對立物的結合,既為詩歌創造無限想象空間,更重要的是暗示著詩人對世界,對自我,對人生的“二元對立”式的哲學思考。
如果說這種昏暗、淒冷、封閉、緊張的意境隱喻的是現代社會的流浪感、荒誕感、異化感和焦慮感,那麼這種光明、溫暖、開放、舒緩的意境則象徵的是詩人內心超越荒誕和異化,在對死亡的無限趨近中展現有限生存的意義和希望。
特朗斯特羅姆正是透過這種二元對比的手法,使讀者在閱讀詩歌時,將讀者帶入夢境,帶入各自內心“真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