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之處:
1.都是唐朝著名詩人;
2.都做過官,並且都被貶過職;
3.都有美譽至今流傳;兩個人都是忠臣.
4.李杜都有很大的政治抱負,但倆人都是懷才不遇。同有普及天下的心,但都沒有得到朝廷重用。
5.都主張吸收風雅騷賦,建安以前各家之作,取精用宏,成就他們的偉大。
6.在建立自己獨特的意象群方面,李白和杜甫都是能手。
7.在對於祖國的愛慕、對於人民的熱愛、對於侵略戰爭的憎恨等三方面,李杜是共同的不同之處: 杜甫揹負著對於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沉重責任感,凝視著流血流淚的大地,忠實地描繪出時代的面貌和自己內心的悲哀。這種深入社會、關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視寫實的創作傾向,和由此帶來的語言表現形式方面的一系列變化,不僅標誌了唐詩內容與風格的重大轉折,也對中唐以後直至宋代詩歌的發展,造成了深刻的影響。杜詩的千錘百煉、苦心經營,可以為人典則。就這一點來說,杜詩對後人的影響比李白要大。 在我們的印象中,杜甫似乎總是那麼沉鬱憂憤,其實他也有張狂浪漫的一面。當時盛唐帝國正處於中國封建社會的繁盛階段,整個民族和時代都表現出一種蓬勃進取的氣息,杜甫也受到時代風氣的影響。他也曾年輕過,在他年輕的時候連屈原、賈誼、曹植、劉楨那樣的人物他都不放在眼裡。他的《壯遊》詩回憶往事,自稱“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茫”。24歲時,杜甫赴洛陽考試,未能及第,又浪遊齊、趙,度過一段狂放的生活。33歲時,杜甫與李白相識於洛陽,又在梁、宋一帶為豪俠之遊,他們縱酒放歌、慷慨懷古、馳逐射獵,也很有幾分任俠之氣。李白當時已是名震天下的詩人,他的特殊風采和出眾才華,深深吸引了杜甫。杜甫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他和李白交往的時間並不長,但當李白遭遇危險時,他卻魂牽夢繞,再三寫下《夢李白》、《天末懷李白》等感人至深的詩篇。看的出,詩人年輕時也是一個性情中人,只是因為當時社會的現狀和以後生活的困頓,才讓詩人把視線更多地轉向了民間疾苦,也更加關注現實主義題材。 提到李白,恐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特別是他的同時代朋友和後世文人們在李白身上寄託著自己的希望,十分讚譽他對達官貴族的“輕蔑”態度,一首詩歌更是著意刻畫他“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種平生傲岸、叛逆不羈的形象被後人拔高誇大,其實真是一場天大的誤會,李白並非像他自己宣稱或別人頌揚的那樣遠離權貴,而是一生都應酬周旋、奔走於朱門顯宦之間。 李白對自己忠心報君之心不被理解感到委曲不平。他對好佞之輩的讒毀極其憤慨,常常表現出浮雲富貴、糞土王侯的清高氣概,但又十分留戀不捨宮廷侍從的生活,所以他不僅在皇帝面前以恭謹小臣禮範的形象出現,而且攀龍附鳳心嚮往之的和李唐皇室聯宗結譜,其矛盾百出的庸俗氣簡直讓人不敢與他剛正傲岸的性格相吻合。他頌揚唐王朝的列祖列宗,他謳歌唐玄宗是明主、英君、聖皇,甚至將皇帝比做太陽,從沒有譴責君王的昏聵荒淫,他時時懷念玄宗的知遇之恩和供奉惠渥,他把自己比喻為被阿諛諂媚之流妒害的精衛鳥。因此,他是含著熱淚離開長安的。 李白一生思想上渴求入仕做官,人事上卻幾次難以遇合,在行為上功名強烈直至乞求權貴,在情感上凹凸不平憤世疾俗。在他留下的1000多首詩歌中,充滿了浪漫氣質的誇張之詞,豪言壯語中時時表現出“平交王侯”的幻想,對現實不滿集中於從政之志無法實現上,痛恨厭惡的只是阻塞了他上進之路的小人,而對皇帝、權貴則是慧眼沒識他的才幹。如果說他一輩子功未成、身也未退,那麼他一生也未真正安安靜靜地隱居過。同樣,他在文學創作上的個性解放、傲岸超然、縱情自適,和他獵取功名強烈從政的委曲求全,使他一生陷入痛苦的矛盾中,詩人李白的崇高和文人李白的庸俗似乎竟能在主觀上統一起來,這就給後代具有個性又頗受壓抑的讀書人們留下了極好的渲染素材與反思榜樣。
相同之處:
1.都是唐朝著名詩人;
2.都做過官,並且都被貶過職;
3.都有美譽至今流傳;兩個人都是忠臣.
4.李杜都有很大的政治抱負,但倆人都是懷才不遇。同有普及天下的心,但都沒有得到朝廷重用。
5.都主張吸收風雅騷賦,建安以前各家之作,取精用宏,成就他們的偉大。
6.在建立自己獨特的意象群方面,李白和杜甫都是能手。
7.在對於祖國的愛慕、對於人民的熱愛、對於侵略戰爭的憎恨等三方面,李杜是共同的不同之處: 杜甫揹負著對於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沉重責任感,凝視著流血流淚的大地,忠實地描繪出時代的面貌和自己內心的悲哀。這種深入社會、關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視寫實的創作傾向,和由此帶來的語言表現形式方面的一系列變化,不僅標誌了唐詩內容與風格的重大轉折,也對中唐以後直至宋代詩歌的發展,造成了深刻的影響。杜詩的千錘百煉、苦心經營,可以為人典則。就這一點來說,杜詩對後人的影響比李白要大。 在我們的印象中,杜甫似乎總是那麼沉鬱憂憤,其實他也有張狂浪漫的一面。當時盛唐帝國正處於中國封建社會的繁盛階段,整個民族和時代都表現出一種蓬勃進取的氣息,杜甫也受到時代風氣的影響。他也曾年輕過,在他年輕的時候連屈原、賈誼、曹植、劉楨那樣的人物他都不放在眼裡。他的《壯遊》詩回憶往事,自稱“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茫”。24歲時,杜甫赴洛陽考試,未能及第,又浪遊齊、趙,度過一段狂放的生活。33歲時,杜甫與李白相識於洛陽,又在梁、宋一帶為豪俠之遊,他們縱酒放歌、慷慨懷古、馳逐射獵,也很有幾分任俠之氣。李白當時已是名震天下的詩人,他的特殊風采和出眾才華,深深吸引了杜甫。杜甫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他和李白交往的時間並不長,但當李白遭遇危險時,他卻魂牽夢繞,再三寫下《夢李白》、《天末懷李白》等感人至深的詩篇。看的出,詩人年輕時也是一個性情中人,只是因為當時社會的現狀和以後生活的困頓,才讓詩人把視線更多地轉向了民間疾苦,也更加關注現實主義題材。 提到李白,恐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特別是他的同時代朋友和後世文人們在李白身上寄託著自己的希望,十分讚譽他對達官貴族的“輕蔑”態度,一首詩歌更是著意刻畫他“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種平生傲岸、叛逆不羈的形象被後人拔高誇大,其實真是一場天大的誤會,李白並非像他自己宣稱或別人頌揚的那樣遠離權貴,而是一生都應酬周旋、奔走於朱門顯宦之間。 李白對自己忠心報君之心不被理解感到委曲不平。他對好佞之輩的讒毀極其憤慨,常常表現出浮雲富貴、糞土王侯的清高氣概,但又十分留戀不捨宮廷侍從的生活,所以他不僅在皇帝面前以恭謹小臣禮範的形象出現,而且攀龍附鳳心嚮往之的和李唐皇室聯宗結譜,其矛盾百出的庸俗氣簡直讓人不敢與他剛正傲岸的性格相吻合。他頌揚唐王朝的列祖列宗,他謳歌唐玄宗是明主、英君、聖皇,甚至將皇帝比做太陽,從沒有譴責君王的昏聵荒淫,他時時懷念玄宗的知遇之恩和供奉惠渥,他把自己比喻為被阿諛諂媚之流妒害的精衛鳥。因此,他是含著熱淚離開長安的。 李白一生思想上渴求入仕做官,人事上卻幾次難以遇合,在行為上功名強烈直至乞求權貴,在情感上凹凸不平憤世疾俗。在他留下的1000多首詩歌中,充滿了浪漫氣質的誇張之詞,豪言壯語中時時表現出“平交王侯”的幻想,對現實不滿集中於從政之志無法實現上,痛恨厭惡的只是阻塞了他上進之路的小人,而對皇帝、權貴則是慧眼沒識他的才幹。如果說他一輩子功未成、身也未退,那麼他一生也未真正安安靜靜地隱居過。同樣,他在文學創作上的個性解放、傲岸超然、縱情自適,和他獵取功名強烈從政的委曲求全,使他一生陷入痛苦的矛盾中,詩人李白的崇高和文人李白的庸俗似乎竟能在主觀上統一起來,這就給後代具有個性又頗受壓抑的讀書人們留下了極好的渲染素材與反思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