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芳緣緣方圓
-
2 # 茗間自在
歷史上荀子對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的著名學術批評,餘以為,其實是荀子對於莊子思想的誤解。對此談點看法,供探討。
要了解此問題,我們先看看莊子和荀子各自的思想主張。
莊子是中國思想發展史上,跟老子思想最為接近的,在其繼承發展上也是多方面的。是繼老子後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派別一莊學。與老子並稱“老莊”。莊子的論著“逍遙遊”、“齊物論”等大多以寓言形式表達觀念。被稱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莊子是“天人合一”的倡導者。其全部學說皆圍繞老子道論而進行的闡發。提倡人應該順應自然與道而自在逍遙。這裡的“天人合一”是物我兩忘。莊子認為“道”給了我們形貌,而“天”則給了我們的形體。他超越了任何知識體系和意識形態的限制,從整個生命(萬物皆有的生命形態)為起點來思考人生。他的哲學是極度關注“生命”的哲學。其思考是由個體達及人類的生命哲學。具有終極意義。
荀子的哲學思想是繼承孔孟之“仁”、“義”,提出“禮”即社會的行為規範。著重社會秩序,反對神秘主義思想。從人本性“惡”,須要聖王及禮法的教化來提高人格。荀子強調“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提倡明於天人之分,要制天命而用之。
莊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與荀子的“天人相分”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
莊子的視野深遠,涵蓋了宇宙萬物。這其中突出的核心主旨就是“自然”。“道法自然”是在社會政治觀上,表現為自然、社會、人生充分認知並高度尊重,順應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精煉概括提出的哲學觀念。
莊子的主體思想注重人的內在本性和心靈的獨立自由。著名美學家李澤厚指出“中國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內心永遠是莊子”。可以理解為個人的精神追求和對宇宙真理的探索,都是由我們內心的“原動力”所發。而不應受社會環境和意識形態的過多影響。
莊子的“道”就是宇宙萬物的本源。不要為了人工而毀滅天然。不要為了世故去毀滅“性命”。不要為了貪得去身殉名利。人應謹守天道而不離失和逾規。老莊哲學中的“與天地精神往來”即是天地人和而相通。這裡,我們已十分明確的看到了莊子並非“不知人”的理念。
《 荀子-解蔽》中批評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矇蔽於只知自然的作用而不知人的力量。其實是荀子為了彰顯,推崇“禮教”,制天命而用之的立論。這種強調、放大人與自然關係中人的絕對能力的觀念,是不理性的。對莊子的不知人”的批評顯然有失偏頗。
莊子的人生觀有著豐富的智慧。他強調的遵循自然之道,淡泊名利,追求逍遙自在境界,是對人的個體生存感悟與天地客觀執行存在的不可逾越、違反的規律的自我反思。是哲學上物質與意識關係在人性上的高度凝鍊的思索。是以超越世俗,狂放不羈的自由形態表達的對“人”在生存環境中認識,思考及應保持的態度。
辯析此問題對今天我們無論是從傳統文化的繼承或是個人的修養塑身,啟迪思維,都是大有裨益的。
-
3 # 楊朱學派
荀子對莊子的批判:蔽於天而不知人。
荀子對於老子的批判:知於屈而不知伸。
荀子對二子的批判,其實是對整個道家的。
道家認為,生死由命,人不勝天。人力在天命面前無能為力。
而儒家的人生觀則積極向上——制天命而用之。
《哪吒之魔童降世》片尾,太乙真人的一句話,就是儒家對人力與天命的態度:人能否改變命運,我不曉得。我只知道,不認命,是哪吒的命!
與儒家相比,道家人生觀的確不夠積極向上。荀子對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的評判是公允的。
道家認為,柔弱勝剛強。而儒家則更加辯證的看待陰陽。孔子謂之:一陰一陽之謂道。
-
4 # 夜遊的大尾巴狼
出自《荀子·解蔽》,原文如下:
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宋子蔽於欲而不知得,慎子蔽於法而不知賢,申子蔽於勢而不知智,惠子蔽於辭而不知實,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
荀子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所承思想尊“王道”,相對於莊子的出世“蔽於天而不知人”,荀子反而表現出“蔽於人而不知天”,和莊子恰恰相反。
莊子的思想是出世的,繼承了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講求道法自然,道生萬物,探尋物質和意識的關係,他認為物質和意識可以相互轉換,而道是存在於主觀意識之外的,不受任何力量的支配。
對於辯證法的貢獻在於莊子否認是非,貴賤,大小,黑白,對錯,有用和無用之間的差別,認為對立的兩面可以相互轉換,認為事物是相對統一的,提倡無為而治。《莊子》書中的辯證法思想極為深刻,這也是其哲學思想的精華之一。
在人和自然的關係上,莊子是宿命論,認為人應當順其自然,但也肯定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和作用,“天與人一體”,通天下一氣而等。
所以我覺得說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不太準確。
-
5 # 人之無良
《荀子.解蔽》篇批評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只能說看到莊子的某一個方面。其實莊子很有才能,《史記》記載楚王曾以千金聘其為相,但莊子拒絕。因為莊子對當時黑暗現實痛恨。《莊子.在宥》篇說: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所以專心求道。
所以後世郭象解《莊子》,山林廟堂合二為一。社會矛盾緩和時,莊子也不是那麼“蔽於天"。
回覆列表
《知己者己》2019.9.6.承德.工庸.
蔽於天而不知人,就是天道與人道。廣言之,無非就是人與自然的關係;狹義講,當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人之關係更有探究性。
遍尋大天涯,知音本無他;
血統緣皆掛,終己心實踏。
父母,生身的父母,大愛無疆!也有梅豔芳、王傑的母愛之尷尬。
兄妹,一奶同胞的兄弟姐妹,也有超出摩擦的殘酷可怕。
子女,血濃於水的佳話,雖若克隆,也不等於沒有誤差與摩擦。曾經的童真並非永遠都是童話。
夫妻,同甘共苦的榮辱與共,心連心的美夢也有煩乏。
或許,向人陳述一生的成功,恰恰就是最大的敗筆!
或許,看似沒有什麼輝煌的成功,恰恰才是自己的成績。玉磨成器,人磨格局。
曾出賣自己的只有自己,拯救自己的終是自己;自己是道法自然的過客,自己又是尋找一生的真主。賓主一人,善惡同體!從指點人生到感悟人生,激情澎湃到平淡平靜。——這就是人生的底!人道、天道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