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果是小於12歲,那就涉及到孩子的興趣問題。
什麼是興趣呢?興趣是指人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以認識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為基礎的,是推動人認識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動機。興趣有個體在生活中長期形成的,也有在一定對的情景下由某一事物偶然激發出來的。主要表現在一旦引起了孩子的興趣,孩子就會對學科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明顯地表現出對所學內容必須理解,必須掌握的心理傾向,因而就學得十分積極主動,也很有成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個時候是不該遏制孩子的做飯興趣的,還應該保護,千萬不要強制、扼殺孩子的興趣,不允許其做飯。因為孩子只有在此時是非常專心致志的在做一件他/她認為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
我知道每個家長都對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孩子未來能夠讀大學、甚至名牌大學,但有些事情是不能急於求成的,所謂欲速則不達。可以採取以下辦法:
如果家長始終覺得孩子還是要以讀書為主,那麼你可以以此為突破口,不要讓其只是單純地做菜,而是時常問他一些有關於做飯方面的知識,比如:這個菜的營養搭配、每道菜裡面包含的故事、包括推薦其觀看一些美食節目---中央臺的“舌尖上的中國”、鋒味、天天飲食、食全食美、中國美食探秘等。這些節目以美食作為視窗,延續中國美食傳統精髓,感知中國的文化傳統和社會變遷,開啟全新美食文化視角融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為一體,既好看又能夠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不少知識。甚至家長還可以引導孩子去觀看國外的美食節目,如美國的《地獄廚房》(Hell’s Kitchen)、英國的《頂級廚師》(Master Chef) 、《頂級大廚》(Top Chef)等,即學知識又學了英語。家長還可以繼續引申下去,讓孩子不斷在網上、書本里去查詢更多的知識,使其徜徉在知識的懷抱裡。如此下去,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自然就提高了。
總之,儘可能不要遏制孩子某方面家長認為不是你們所希望的、與讀書無關的興趣,重要的是如何引導,正所謂“堵不如疏”。
二、 如果是大於12歲,那就涉及到孩子是否真的成績不好,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問題。
其實,就這個問題,個人認為不必要太在意。很多時候,作為中國家長,往往因為家長的面子問題,覺得孩子成績不好,沒有滿足家長的意願,考不上大學就覺得孩子將來沒有出息。這是一個現實問題。正如我們很多家長在孩子小時候對其期望是考上諸如清華、北大之類的名牌大學,隨著孩子一年年長大,看著其成績不是家長自己所想象的那樣好之後,開始不斷降低要求,從名牌大學985—211--一般重點大學--普通一本大學--二本大學—高職高專—中專。那麼,家長會拋棄孩子嗎?答案是肯定的---不會。此時的家長會放棄對孩子的一些不切實際的要求,轉而考慮對孩子的未來的一些切合實際的培養。
我們轉過來想想一些事情,家長應該就會放寬心的:
1. 你的孩子會不會學壞?如果孩子沒有學壞,那家長應該感到慶幸。
2. 你的孩子有什麼樣的興趣愛好,是痴迷玩遊戲成癮等不良嗜好還是僅僅只是有諸如喜歡做飯之類的愛好?如果孩子具有痴迷玩遊戲成癮等不良嗜好,那才是家長需要擔心的。如果孩子只是不喜歡學習文化知識,喜歡做飯,其實還是可以接受的。
3. 為什麼呢?美國哈佛大學心理發展學家加德納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慧理論解釋了這個答案。
多元智慧理論認為傳統的學校只強調學生在邏輯─數學和語文(主要是讀和寫)兩方面的發展。但這並不是人類智慧的全部。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智慧組合,人類的智慧包括:語言智慧、數理邏輯智慧、空間智慧、身體-運動智慧、音樂智慧、人際智慧、內省智慧、自然探索智慧、存在智慧等9個。從中國學生學習的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的學習來看,他們只屬於其中的前兩個智慧:語言智慧和數理邏輯智慧。而一個人不可能只具有這兩個智慧,只能說成績好的同學這兩個智慧更突出。
那麼其它智慧呢?有的人空間智慧突出,可以從事建築師及雕塑家;有的人身體-運動智慧可以當運動員、音樂智慧突出的可以當音樂家、公關的人際智慧較強、作家的內省智慧較強等等。那你的孩子喜歡做飯,說明他身體-運動智慧更突出一點,說不定將來他會成為一個馳名中外的大師呢。
我認識一個人,他從小學習不好,曾經調皮搗蛋,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後來到一所職高讀烹飪專業,在其中學到了雕刻,立即喜歡上了並一發不可收拾。此人請家長給他買了雕刻工具,經常在家裡練習,又到外面學習繪畫、雕塑等。現在二十七八歲了,他雕的作品有很多公司購買,已經在全省小有名氣,前不久還被評為省城的“工匠”。
綜上所述,還是那句話:堵不如疏,善加引導,不必擔心。
一、 如果是小於12歲,那就涉及到孩子的興趣問題。
什麼是興趣呢?興趣是指人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以認識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為基礎的,是推動人認識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動機。興趣有個體在生活中長期形成的,也有在一定對的情景下由某一事物偶然激發出來的。主要表現在一旦引起了孩子的興趣,孩子就會對學科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明顯地表現出對所學內容必須理解,必須掌握的心理傾向,因而就學得十分積極主動,也很有成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個時候是不該遏制孩子的做飯興趣的,還應該保護,千萬不要強制、扼殺孩子的興趣,不允許其做飯。因為孩子只有在此時是非常專心致志的在做一件他/她認為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
我知道每個家長都對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孩子未來能夠讀大學、甚至名牌大學,但有些事情是不能急於求成的,所謂欲速則不達。可以採取以下辦法:
如果家長始終覺得孩子還是要以讀書為主,那麼你可以以此為突破口,不要讓其只是單純地做菜,而是時常問他一些有關於做飯方面的知識,比如:這個菜的營養搭配、每道菜裡面包含的故事、包括推薦其觀看一些美食節目---中央臺的“舌尖上的中國”、鋒味、天天飲食、食全食美、中國美食探秘等。這些節目以美食作為視窗,延續中國美食傳統精髓,感知中國的文化傳統和社會變遷,開啟全新美食文化視角融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為一體,既好看又能夠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不少知識。甚至家長還可以引導孩子去觀看國外的美食節目,如美國的《地獄廚房》(Hell’s Kitchen)、英國的《頂級廚師》(Master Chef) 、《頂級大廚》(Top Chef)等,即學知識又學了英語。家長還可以繼續引申下去,讓孩子不斷在網上、書本里去查詢更多的知識,使其徜徉在知識的懷抱裡。如此下去,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自然就提高了。
總之,儘可能不要遏制孩子某方面家長認為不是你們所希望的、與讀書無關的興趣,重要的是如何引導,正所謂“堵不如疏”。
二、 如果是大於12歲,那就涉及到孩子是否真的成績不好,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問題。
其實,就這個問題,個人認為不必要太在意。很多時候,作為中國家長,往往因為家長的面子問題,覺得孩子成績不好,沒有滿足家長的意願,考不上大學就覺得孩子將來沒有出息。這是一個現實問題。正如我們很多家長在孩子小時候對其期望是考上諸如清華、北大之類的名牌大學,隨著孩子一年年長大,看著其成績不是家長自己所想象的那樣好之後,開始不斷降低要求,從名牌大學985—211--一般重點大學--普通一本大學--二本大學—高職高專—中專。那麼,家長會拋棄孩子嗎?答案是肯定的---不會。此時的家長會放棄對孩子的一些不切實際的要求,轉而考慮對孩子的未來的一些切合實際的培養。
我們轉過來想想一些事情,家長應該就會放寬心的:
1. 你的孩子會不會學壞?如果孩子沒有學壞,那家長應該感到慶幸。
2. 你的孩子有什麼樣的興趣愛好,是痴迷玩遊戲成癮等不良嗜好還是僅僅只是有諸如喜歡做飯之類的愛好?如果孩子具有痴迷玩遊戲成癮等不良嗜好,那才是家長需要擔心的。如果孩子只是不喜歡學習文化知識,喜歡做飯,其實還是可以接受的。
3. 為什麼呢?美國哈佛大學心理發展學家加德納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慧理論解釋了這個答案。
多元智慧理論認為傳統的學校只強調學生在邏輯─數學和語文(主要是讀和寫)兩方面的發展。但這並不是人類智慧的全部。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智慧組合,人類的智慧包括:語言智慧、數理邏輯智慧、空間智慧、身體-運動智慧、音樂智慧、人際智慧、內省智慧、自然探索智慧、存在智慧等9個。從中國學生學習的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的學習來看,他們只屬於其中的前兩個智慧:語言智慧和數理邏輯智慧。而一個人不可能只具有這兩個智慧,只能說成績好的同學這兩個智慧更突出。
那麼其它智慧呢?有的人空間智慧突出,可以從事建築師及雕塑家;有的人身體-運動智慧可以當運動員、音樂智慧突出的可以當音樂家、公關的人際智慧較強、作家的內省智慧較強等等。那你的孩子喜歡做飯,說明他身體-運動智慧更突出一點,說不定將來他會成為一個馳名中外的大師呢。
我認識一個人,他從小學習不好,曾經調皮搗蛋,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後來到一所職高讀烹飪專業,在其中學到了雕刻,立即喜歡上了並一發不可收拾。此人請家長給他買了雕刻工具,經常在家裡練習,又到外面學習繪畫、雕塑等。現在二十七八歲了,他雕的作品有很多公司購買,已經在全省小有名氣,前不久還被評為省城的“工匠”。
綜上所述,還是那句話:堵不如疏,善加引導,不必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