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如是史社
-
2 # 再拆家吃火鍋
武則天和宋徽宗都仿製過九鼎,被掠走的應該是宋徽宗仿製的那一批!
真正的九鼎在東周末年就已經失蹤了!
東周末年的周王們,都知道周王朝已經衰落了,是沒有能力保全九鼎了,但是也不願意讓代表九州社稷的九鼎被諸侯們搶走,尤其是經歷了楚王的問鼎和秦武王的舉鼎之後,更加加劇了周王們的擔憂!
所以,末代周王將九鼎隱藏了起來,因為史書上記載,在秦武王舉鼎之後,九鼎就沒有在大眾的視野裡出現過,都是一些傳說和流言而已!
據多數史學家們猜測,九鼎應該被藏在某個周王的墓葬中,因為九鼎是十分巨大和沉重的,遷移十分不便,武王伐紂的時候,從朝歌將九鼎前往洛邑,使用了數十萬人力,並花費了數年的時間!所以,只有修建周王墓葬才有這種機會!
有一些人猜測九鼎被始皇帝遷移到咸陽,並熔鍊成金人,這簡直就是胡扯八道,九鼎作為九州的象徵,正統的傳承,誰會去故意融毀?腦子有病?始皇帝根本沒有得到九鼎,否則,秦始皇也不會在李斯的建議下,用和氏璧雕琢傳國玉璽來代替了。再說,史書根本就沒有記載九鼎向西遷移的事情,你覺得發動數十萬人,數年完成的大工程,而且是代表社稷的九鼎,這種事情不被寫進史書是正常的!?
所以,九鼎最有可能的還在洛陽地區,在某個尚未發掘的周王墓葬裡,不過,還是不要隨意發掘的比較好,墓葬發掘一個少一個,而且儲存的並不完善,還是留給後人吧!
《宋史》所記:“崇寧四年(1105年)三月,鑄九鼎,用金甚厚,取九州水土內鼎中。”宋徽宗以銅二十二萬斤鑄造九鼎,裝飾以黃金,並仿明堂,在汴京中太一宮之南建造九成宮,內有九室,陳列九鼎。中央之鼎為帝鼎,東方為蒼鼎,南方為彤鼎,北方為寶鼎,東北為牡鼎,東南為岡鼎,西南為阜鼎,西方為晶鼎,西北為魁鼎。政和七年(1112年)又鑄造了“神霄九鼎”,分別命名為“太極飛雲洞劫之鼎”、“蒼梧祀天貯醇之鼎”、“山嶽五神之鼎”、“精明洞淵之鼎”、“天地陰陽之鼎”、“混沌之鼎”、“浮光洞天之鼎”、“靈光晃曜煉神之鼎”、“蒼龜大蛇蟲魚金輪之鼎”。
相傳,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象徵九州,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讓百姓知道神物和怪物。這樣百姓既不會觸犯不潔,魑魅魍魎也近不得身,就承天護佑了。以一鼎象徵一州,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這也是九鼎象徵天命的由來。
夏亡商替,盤庚定都於殷,鼎被挪到殷六百年。周代商立,鼎又遷到了周朝。周武王曾公開展示過九鼎。後來,周公造東都洛邑,將九鼎置於該城明堂之中。周公做《周禮》,明確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也是用九鼎大禮。所以九鼎越發成為傳國重器,預兆國運的聖物,更是一統天下權柄的象徵。
惟《拾遺記》卷二載曰:“禹鑄九鼎,五者以應陽法,四者以象陰數。使工師以雌金為陰鼎,以雄金為陽鼎。鼎中常滿,以佔氣象之休否。當夏桀之世,鼎水忽沸。及周將末,九鼎鹹震。皆應滅亡之兆。後世聖人,因禹之跡,代代鑄鼎焉。”春秋戰國時,楚莊王曾到洛陽“問鼎之輕重”,被周大夫王孫滿駁回。這就是“問鼎中原”的出處。楚靈王一心問鼎未果。張儀曾給秦惠王獻策“奪鼎以令諸侯”。楚頃襄王、齊國國王亦有奪鼎之意,都沒能成功。
只有秦武王很霸氣的真的到洛陽入太廟,直接開口要帶回咸陽去。(就去《羋月傳》裡那個胖胖的嬴蕩,當時看電視劇覺得這孩子太搞笑,幹啥不好跑去洛陽看鼎,現在知道人家是真有本事。)結果舉鼎不慎,壓斷脛骨,當夜氣絕。
東周被秦所滅後,九鼎去向說法不一。但多數說有一鼎沒入泗水中。所以秦始皇出巡路過彭城時,派了上千人泅水打撈,還是沒有。這說明九鼎並未入秦,至少有一鼎是不知去向。但可以肯定的是,子嬰是拿著玉璽投降的,並沒有提到九鼎。而劉邦建立漢朝就時,肯定沒有九鼎了。
周、秦二本紀: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周赧王死後,“取九鼎入秦”。《秦始皇本紀》:九鼎在遷往咸陽的途中,有一鼎被大風颳到今江蘇的泗水中。《史記正義》說:“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飛入泗水,餘八入於秦中。”《史記·封禪書》又說:“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漢書·郊祀志》也是兼收兩說,但又說“周顯王之四十二年(前327)……鼎淪沒於泗水彭城下”。武則天登基後,利用儒、佛、道為思想工具,制禮作樂為形式,來鞏固統治。所以武則天享明堂、置七寶、封神嶽、作大樂、鑄九鼎。
神功元年(697)四月,鼎成,置於洛陽明堂當中,神都鼎名永昌,高一丈八尺,容1,800石。冀州鼎名武興,雍州鼎名長安,兗州鼎名日觀,青州鼎名少陽,徐州鼎名東原,揚州鼎名江都,荊州鼎名江陵,梁州鼎名成,均高一丈四尺,容1,200石,各圖山川物產於其上,共用銅56萬餘斤。其實作為炎黃子孫,也是很希望考古有石破天驚的大發現,讓我們有機會一睹這把天下一統的精神化為實物的華夏至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