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醫安素子

    並沒有哦。生地黃和熟地黃雖是同一種植物,但經過炮製的熟地黃其功效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生地黃清熱涼血,熟地黃滋陰養血,陰虛偏熱象的,我們還是用生地黃,陰虛血虛熱象不明顯的用熟地黃。所以,並不存在生地黃變成熟地黃。

  • 2 # 無憂草2775

    生地黃

    別名:地髓,山煙,原生地,牛奶子,婆婆奶,酒壺花,山白菜。

    玄參科植物地黃乾燥的塊狀根。。。多年生草本,全株有白色長柔毛和腺毛。葉基生成叢,倒卯狀披針形,基部漸狹成柄,邊綠不整齊純齒,葉面皺縮,下部略帶紫色。花莖由葉叢抽出,花序總狀,萼五淺裂,花冠鐘形,略2唇狀,紫紅色,內面常有黃色帶紫的條紋。蒴果球形或卵圓形,具宿萼和花柱,花期4一6月,果期7一8月。

    主要分佈於河北,山東,河南,山西,甘肅,陝西,遼寧,內蒙古,江蘇,湖北,等地。

    藥物性狀:不規則團塊狀根莖。

    性味歸經:性寒,味甘,苦,歸心,肝,腎經。

    功能: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用於熱病煩渴,發斑發疹,陰虛內熱,吐血,等。

    用量:煎服,生地黃10至15克。

    參考資料:含地黃素,甘露醇,萄葡糖,鐵質及維生素A等。

    中等量對動物有顯著強心作用,對衰弱的心臟作用更明顯,大劑量可使心臟中毒。

    小劑量可使血管收縮。大劑量可使血管擴張。

    此外有升壓,利尿,降低血糖的作用。

    鮮地黃長於清熱涼血。乾地黃長於清熱養陰。熟地黃長於滋陰補血。

    熟地黃

    玄參科地黃的塊根蒸曬而成,加黃酒拌蒸則成酒蒸地黃。

    性味功用:甘微溫,補血,滋腎養陰,烏鬚髮。

    主治用法

    血虛,肝腎陰虧,胎產崩漏,鬚髮早白,用量:10至25克。

    參考資料:熟地黃性膩,易於助溼礙胃,影響消化機能,故脾虛面有溼相者,應慎用。

    以上謹作參考。

    張仲景的方劑中,也常用到生地黃與熟地黃。直至現今,後代醫家仍然依據此用藥方式。視病症需要而定採用。

  • 3 # 宋藥師

    生地黃、熟地黃就是我們一般說的生地、熟地,那麼對於地黃而言何為“生”?何為“熟”呢?下面我們就分析一下。

    從現行的比較權威的中藥法典《中國藥典》來看:有地黃和熟地黃兩個獨立的標準。

    地黃:藥典中分“鮮地黃”和“生地黃”,是為玄參科植物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的新鮮或乾燥塊根。採挖後鮮用為“鮮地黃”;將新鮮地黃緩緩烘焙至約八成幹習稱“生地黃”。

    鮮地黃:甘、苦,寒。歸心、肝、腎經。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用於熱病傷陰,舌絳煩渴,溫毒發斑,吐血,衄血,咽喉腫痛。

    生地黃:甘,寒。歸心、肝、腎經。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用於熱入營血,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熱病傷陰,舌絳煩渴,津傷便秘,陰虛發熱,骨蒸勞熱,內熱消渴。

    可見鮮地黃和生地黃在性味歸經和功能主治上也有一定區別。但鮮地黃一般不易儲存,所以生地黃比較常用。

    熟地黃:是生地黃的炮製品,又分“酒地黃”和“蒸地黃”。古人對對熟地黃炮製過程要求嚴格,講究九蒸九曬,說是為了增加地黃的溫性。

    取生地黃,照藥典中酒燉法燉至酒吸盡(100kg生地黃,用黃酒30~50kg),取出,晾曬至外皮黏液稍干時,切厚片或塊,乾燥,為酒地黃。

    取生地黃,照藥典中蒸法蒸至黑潤,取出,曬至約八成干時,切厚片或塊,乾燥,為蒸地黃。

    熟地黃性甘,微溫。歸肝、腎經。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用於血虛萎黃,心悸怔忡,月經不調,崩漏下血,肝腎陰虛,腰膝痠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熱消渴,眩暈,耳鳴,鬚髮早白。

    炮製前後生地黃性寒,清熱、涼血、止血,熟地黃性溫,養血補陰。這就決定了使用人群,根據患者不同的體性來確定生地黃和熟地黃哪個更適合。所以生地黃和熟地黃是有區別的。至於說張仲景方,有好研究者查閱大量古書醫籍,認為熟地黃出現於南北朝,盛行於唐宋以後,溫補腎經得宜,東漢時期則無熟地黃的臨床應用。並說張仲景時乾地黃即為現在的生地黃,當時的生地黃即為現在的鮮地黃。雖有考證,但任何方子都是在運用過程中不斷改進、成熟的,後人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演化也定有一定的道理。

    不管怎麼說,古代對藥材也沒有科學統一的叫法,古代名人的有些東西不一定就是都是對的,而且隨著醫學文化的進步和醫學經驗的積累,在去粗取精的過程中某些東西會發生演變,我們也不必一直追著過去的東西不放,有些東西只有統一了,在應用過程中會更準確,減少誤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懷孕期間心理素質很重要嗎?經常發脾氣或生氣對胎兒有哪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