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真誠地看著你

    應該是得罪的人太多了吧?先是和葡萄牙人爭搶殖民地,取得一些優勢;後來和英華人爭海上霸權,失敗了;再後來又和美華人爭西太平洋,又失敗了,早早的就衰落了。相比較,葡萄牙人就低調得多了。

  • 2 # 王魯九班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意思,我曾經查閱過一些資料,那麼今天鋪開來講講這個問題。

    自從15世紀葡萄牙與阿拉貢王朝在卡斯提爾王位繼承戰爭中敗下陣後就一直對這個新生的西班牙王國懷恨在心,試想當時要是葡萄牙支援的胡安娜坐上王位興許我們就會看到一個除了加泰羅尼亞之外統一的伊比利亞半島。在之後的世界殖民地搶奪中,葡萄牙在南美、非洲、亞洲都建立了殖民地,而反觀西班牙則除了菲律賓外基本都是在開發中南美加勒比地區,那麼我們先來對照一下二者殖民地的先天條件。

    圖中藍色為葡萄牙殖民地,紅色為西班牙殖民地。

    葡萄牙殖民地遍佈東西非、印度果阿、錫蘭和中南半島南端以及爪哇,可以看出來,葡萄牙因為深知自己國力有限,所以在挑選殖民地問題上十分實際,基本上是圍繞茶葉、香料和瓷器這3大貿易線路展開的,並且狹小的殖民地用作貿易港口綽綽有餘,而且還不會與當地政權產生太大摩擦,在保證購買到第一手貿易貨物的同時有不會產生太大的殖民地運營成本。可以看出葡萄牙的殖民策略屬於細水長流,它深知自己沒有能力開發或是壓榨殖民地,只能以做生意的形式與殖民地打交道,葡萄牙算得是比長遠的經濟賬。

    反觀西班牙,從卡斯提爾與阿拉貢王朝合併成為西班牙開始,就不斷與周邊國家衝突,趕走摩爾人打整個伊斯蘭世界,完了又和法國打,然後是撒丁,接下來是尼德蘭,最後又是英格蘭,可以說西班牙在歐洲老家就一直沒閒著。再看看他的殖民地,西班牙的政策就是佔領、鎮壓、剝削三步走。然而與北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不同的是,中南美及加勒比地域分散難以管理,地形複雜難以開發,無法進行長效投資的同時又得派重兵時刻鎮壓,花了那麼多代價只能搞到一些金屬礦產和咖啡蔗糖這類不怎麼值錢的農副產品,倖幸苦苦壓榨來的利益還要被歐洲兄弟的茶葉和香料進口貿易透支,加上常年征戰於法蘭德斯、北義大利、西西里這些地區,把本就不怎麼樣的國力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透支的一乾二淨,還欠了歐洲各大銀行一屁股債。於是乎西班牙開始加大對殖民地的剝削,結果不巧,美國獨立的訊息傳到了拉美,這時候的西班牙連一隻像樣的遠征軍都派不出去了。

    總結西班牙殖民地丟的早就三點,天不時:拉美加勒比覺醒啟蒙的早。地不利:多山、多叢林、多島管理成本大,政令不通。人不和:與歐洲兄弟關係不和,與殖民地土著關係不和,與殖民地西班牙殖民者關係不和。

    而葡萄牙自知之明,低調務實,只做生意不傷和氣,所以你看澳門迴歸就很順利嘛。

  • 3 # 有史五千年

    相對於葡萄牙來說,西班牙的衰退更早些,西班牙幾乎繼承了葡萄牙眾多不好的因素,比如貪圖享樂,不思進取,以及狂熱的宗教迫害等,甚至有些學者把從事奢侈的香料貿易視為西班牙國力衰弱的根本原因。二者在對外擴張上,透過開拓殖民地贏得了大量的財富,但也同樣的,沒有把財富投入在製造業和生產上,卻是無止盡奢侈的消費,在海外殖民賺了錢的商人回到國內,大多是購買土地,當上了封建主,根本就沒有一絲所謂的“資產階級”樣子。

    另外大航海導致人口本就不多的西班牙勞力資源大量流失,使得農業生產處於半癱瘓狀態。連肉,白菜,雞蛋這些農產品都需要國外進口。總的來說,西班牙的衰亡與葡萄牙十分相似,唯一不同的是葡萄牙在歐洲並沒有樹敵太多,由於自身的土地狹小,人口缺乏,他只能將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殖民地上,但無奈的是戰線拉得太長,相反倒損失了許多人口,而自身內部又無法改革,他不把財富投資於貿易和產業,導致自己的殖民地在70年代左右才被新一代的霸主荷蘭和英國所取代。

  • 4 # 薩爾坎叢林遊蕩者

    其實西班牙的殖民地也保持到了20世紀70年代(西班牙在1976年才撤出西屬撒哈拉,休達和梅利利亞一直保持到現在)。而葡萄牙最後獨立的殖民地是東帝汶在1975年,最後歸還的是澳門在1999年。

    所謂早早丟失應該是指西屬美洲殖民地(除了古巴和波多黎各是在1898年美西戰爭中被美國奪走,拉丁美洲大部是在1808-1833年間相序獨立)和葡屬美洲殖民地(巴西是在1822年獨立的)相對於兩國在非洲和亞洲的殖民地丟失的早。

    兩國在美州的殖民地丟失直接原因就是拿破崙戰爭期間本土被法國佔領,導致西班牙本土出現十多年的權利真空和動亂,無力鎮壓殖民地的獨立勢力,葡萄牙是由於戰爭期間王室逃到了巴西,戰爭結束王室迴歸本土時產生分裂。間接原因還有美國獨立給拉丁美洲土生白人以鼓舞,反抗本土半島白人不平等對待,大革命自由平等博愛思想的傳播,拿破崙戰爭結束革命派流亡美洲加入獨立勢力,英國裁軍自由軍人流入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儒家與道家哪個思想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