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紫心勳章87302858
-
2 # 秋蟬鳴月
這個工具在陝西關地區,五,六十年代,幾乎家家戶都有。它在當年,是人們玉米脫粒必不可缺的工具。
它的土名就叫:″玉米叉子"。
今天,看見它,勾起了我童年美好的情懷。
當年,我們家從外地落戶到關中農村。
當年的關中農村,象涇,三,高臨潼及渭南一帶,土地遼闊,物產豐富。是陝西的天然糧倉。
當年,我家落戶的村子,十九戶人家,擁有八百多畝良田,″雙灌″的水利條件,可算是富饒的農村。
但是,唯一缺少的就是勞動力。所以,每到秋收大人白天黑夜的忙碌著。黃燦燦的玉米簡直把村子包圍了。舉目望去,房簷下,院子裡,甚至樹上到處都是玉米。金色的秋天啊,是那樣的美。
可是,那麼多的玉米,脫粒是個最讓人勞苦的活。人們白天忙著收穫,豆子熟了,棉花白,割曬拉運,採摘涼曬。
偏偏老天不隨人願,秋天也是關中地區的雨季,人們還要和老天爭時間,那真是繁忙又緊張的歲月。
冬天來了,農民才有時間給玉米脫粒,那時侯,家家戶戶,晚上都是剝玉米。男主人用玉米叉子,非常快的把玉米棒叉出幾道口子,一家人老老小小圍著一個大木盤,哧哧喳喳地用手剝。一晚上加工幾大袋子,約有二,三百斤。才能睡覺休息,有的男人甚至剝到天快明。
就是這個小小的玉米叉子也給我留下很多的記憶
我家是客戶人,初來乍到,沒有玉米叉子。看見人家那玉米叉子輕巧美觀,中間凹坑處那個尖尖的鐵尖耀明光亮,擦起玉米棒好似風掃殘葉,又快又輕生。
可是,我家沒有,爹就自己加工了一個鐵錐子,湊合能用,效率和玉米叉子相差十倍。
.可是,玉米叉子都是木匠才能加工做。那時侯為做個玉米叉子誰能請起個匠人,我真羨慕小小的玉米叉子。如果,有它我們全家人就不用老熬夜了。
後來,還是大哥借來木工工具,自造了一個玉米叉子,雖然樣子醜陋難看,用起來比錐子快多了。從此,才不為個小小的玉米叉子向別家借。
小小的玉米叉子也陪伴過我的童年和少年,有幾多苦和樂都和它一起留在我的紀憶裡。
雖然,和玉米叉子多年都分別了。今天提起了它,又勾起了濃濃的鄉情。我難捨難分的故鄉,就是這樣哺育了我的成長,我永遠都不可能忘了你們!
-
3 # 七彩雲嶺
玉米,在我們河北老家,方言又叫“棒子”。圖片中的這個玉米脫粒的輔助工具,在我們河北老家又叫“棒子攛子”。
由於當時農業生產條件落後,家家戶戶基本都有一個棒子攛子,這個用於玉米脫粒的木質脫粒工具,當時可是農戶的“標配”。它是由木工在一個長寬厚大概為:50釐米、8釐米和5釐米左右的長條形木板中部,先開一道凹形槽,再在槽的中下部位置開一個長8釐米至10釐米、寬約為3至4釐米的方孔,在方孔的一端,訂上一根小鐵棍或將鐵片打造成凸狀半圓形鑲入製作而成。
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勞動工具,充分體現了當時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
-
4 # 王子江
過去玉米脫粒完全是人工,沒有像現在的大、中、小型的玉米脫粒機,玉米脫粒時只能用一塊長條形木塊在中間挖透一個方形孔洞,釘上一個鐵釘,用它把玉米棒子戳上幾趟溝,然後再用手將剩餘的玉米粒再搓下來。這種最原始的玉米脫粒“裝置”在我們這裡叫“棒子穿子”,因為我們這裡管玉米就叫棒子。
-
5 # 隨心所欲56417719350
以前農民種地產量不高不說了。但說勞動強度特別大。運輸靠肩挑、背背、頭頂,耕地人少,用鐵鍬、釘把、人口多的話,拉犁子拉耙。播種時也全部是人力。條件好的用牛馬,條件再好用小型拖拉機。那象今天種收全部機械化。繞了一大圈,剛才看到的工具是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脫玉米粒用的玉米銃子,比以前用一字改錐脫玉米,即省力又省工。透過這一個三十年前農民常用的生產工具,就見證瞭如今科技的飛速發展,這跟改革開放和黨的英明領導分不開的。
-
6 # 深谷幽藍48
擦床、棒子擦…座標河北邢臺。
玉米是單子葉作物,其子粒按照行整齊且緊密地排列在穗軸上,子粒和穗軸之間緊密接觸,所以要將子粒從穗軸上取下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傳統的玉米手工脫粒,大部分用手指先將上部或是下部子粒用力取下,或是用錐子在一行子粒上,在子粒與穗軸連線處向下用力,將一行子粒從穗軸上取下,以方便全穗脫粒,隨著時間推移,這種落後的手工工具也不多見了。
回覆列表
我這個是給玉米脫粒用的,長方形木製,縱向有凹槽,中有圓孔,圓孔下方,有一鐵彎鉤,在山東壽光方言中,叫拉(二聲)子,玉米叫棒槌子,所以也叫棒槌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