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喬江寶
-
2 # 程饒寬
這個提問有錯:"......,當時越國為什麼(沒)被別的囯家消滅?......",應該是少了一個" 沒 "字。
越王句踐在吳為奴三年,為何越囯沒被滅掉?其一 , 是其東鄰的吳國答應不滅它 ; 其二,是其西北之鄰的楚國在十年前亦幾遭吳囯毀滅性的打擊,自己尚在恢復時期 , 無力滅越 , 而南邊是大海,沒有其它的國家可以滅越 ; 其三,是越國有文種諸大夫同心留守護囯 , 這也是越囯得以不滅的原因。至於說句踐入吳為何沒有人繼承君位 , 這個是因為沒有必要。因為已經委政大臣 , 此外也可能是做給吳王夫差看 : 越囯已經不像囯了 , 連繼承人也沒有 , 可以放心。
-
3 # 呂小汪
當時的背景
公元前514年,闔閭(又作闔廬)登上吳國王位,“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擴充軍隊,加強戰備,至夫差即位終於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以伍子胥為大將,在柏舉之戰擊潰楚軍,稱霸東南,也就是說在當時的東南已經沒有可以與吳國和越國徵鋒的國家了。
隨後吳國與越國大打了一場,槜李之戰中,先是吳國佔了上風,越王允常病死,但隨後其子勾踐上位,大敗吳軍,連吳王闔閭都市在這場戰役中,
而後,夫椒之戰,夫差大敗越軍,將勾踐包圍在會稽山,不過急於北上和齊國爭霸的夫差最終採納了伯嚭的意見,答應與越國議和。
周圍的環境一個國家的王都成為了別人的奴隸,在某種程度上越國已經是吳的口中之物,在外人看來,越並於吳國,只是早晚之事,唯一一個可以對越國造成威脅的楚國,早在之前就被吳國打垮,而齊國與晉國想打越國,就必須要越過吳國這關,這麼說可能沒有體會,看圖
至於越國為什麼沒有人繼承王位,因為勾踐並非是被囚禁,在那場大戰之後,越過元氣大傷,估計認為這一切都是自己的錯,先是下了罪己詔,然後將國內事務分別託付諸大夫負責管理,便帶著范蠡等人去吳國給夫差當奴僕。這一行為讓當時的越國上下都非常憤慨,徹底激起了越國百姓對吳國的仇恨,同時反而提升了越王勾踐的威望,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有其他人繼承王位,也不會被越國百姓認可。
最後勾踐在吳國忍辱負重,歷盡艱辛,終於得到夫差的信任,於3年後被釋放回國。後面便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臥薪嚐膽,三千越甲而吞吳。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勾踐,春秋時期越國君主(約在公元前520年一公元前465年),姒姓,本名鳩淺,他的祖先是夏禹的後裔,夏后帝少康的庶出之子一脈,被封在會稽,歷經二十多代後,傳到越王允常,就是勾踐的父親。允常在位時就經常與吳王闔閭發生爭戰,兩國幾乎就是世仇,允常去世後,闔閭見有機可趁,就發兵攻打越國。
春秋時期中原文化有個不成文的習俗,就是婚喪期間是不易動兵戈的,闔閭本想鑽個空子,沒想到被嚴陣以待的越軍打敗,闔閭身負重傷逃回吳國,臨死前還告誡夫差:"一定要向越國復仇"。由此開啟了表面上看是兩國因世仇而起的爭端,實際上是春秋最後一位霸主的地位之爭。
勾踐三年,吳王夫差日夜操練兵馬,為報殺父之仇,準備大舉進攻越國。勾踐想在吳國發兵之前先發動對吳國的進攻。但范蠡不同意,他認為吳國已經過長時間的準備,而且肯定是舉全國之力,越國準備不足,難以與之抗衡。勾踐主意已定,不聽范蠡的勸阻,執意領兵進攻吳國。
夫差收到訊息,集中所有精銳軍隊阻擊越國軍隊,終於在夫椒的決戰中大敗越國軍隊,勾踐只帶剩下的五仟殘兵退守會稽,夫差乘勝追擊,一舉將勾踐包圍在會稽城內。
兵敗被圍之後,勾踐才想到後悔沒聽范蠡的勸告,他向范蠡尋問良策。范蠡讓勾踐準備厚禮贈送給夫差,請求夫差退兵,如果不同意,您就要親自前往,並表示願意待奉其左右,以自身為人質抵押給吳國。
勾踐硬著頭皮答應了,派大夫文種去吳國向夫差求和,文種見到夫差後,為表誠意,跪拜在地上,以膝蓋前行,向夫差叩頭說:“您的亡國臣民勾踐讓我轉告大王您,請允許他做您的奴僕,允許他的妻子做您的待妾。"夫差見文種這麼謙恭,當然很有成就感,於是就想答應。但被伍子胥阻止了,伍子胥看出了勾踐君臣的用心不良,堅決要滅掉越國。最後,還是文鍾收買了吳國奸臣伯嚭,極力替越國說好話,夫差最終撤軍回國。
吳國撤軍後,勾踐也開始了長達三年的奴僕生活,在吳國服侍夫差的奴僕生活是勾踐一生中難以抹去的靈魂烙印,也促使他回國後臥薪嚐膽,勵精圖治,最終戰勝吳國成為南方霸主。
至於越國兵敗後為何沒有繼承人一說,很簡單,吳國大軍就在眼前,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生存下去,而是繼承人的問題。否則,稍有不慎,那結局就是亡國滅種之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