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大右
-
2 # 性格數字密碼
人格心理學裡,研究中談得比較多的,其實是一個人的性格。"本我"是我們講一個人的性格,他是指自己"原來的我"的性格,所以"性格"的研究中,得的結論是性格是天生的,而後來後天透過修煉形成的"現在的自己",其實是"個性"。
一個人身處在什麼樣的環境,就會養成什麼樣的習憒;有什麼樣的習慣,就會有什麼樣的行為;有什麼樣的行為,就會形成什麼樣的性格,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會有什麼樣的命運。
然而,促成"人格"的形成遠比我們想象的還要複雜得多。比如一個人的經歷、接受的教育、家庭背景、社會、文化、價值觀、遺傳等。性格只是我們瞭解自己"人格"的一方面,所以成長、學習是必要的,我們要不斷地瞭解、認識、開發自己,不斷地自我成長,自我突破,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己去找到屬於我們自己與個生俱來的天分,去走屬於我們自己的路。
你好,這是一個心理學的問題,回答可能有點枯燥無味,但是它是知識,請務必耐心閱讀完。
世界是個舞臺,男男女女都只不過是個演員。
-莎士比亞
古希臘有一位著名的演員因為臉部有缺陷而用面具來遮掩,之後演員們慢慢接受了這種表達方式。最初,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演員透過戴面具來強調他們所表演的角色和自己是有區別的。後來,在舞臺上的演員所表現的行為要與所扮演的角色相稱,面具規定或限制了演員的行為,演員依據角色需要所畫的臉譜表現了人物的性格和身份。觀眾從演員的面具上就可以知道他所扮演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面具代表了一個人所特有的行為模式。這和中國的川劇變臉有異曲同工之處:紅臉代表忠臣,白臉代表奸佞之臣等。
那麼我們今天所說的人格早已不是面具那麼簡單的定義了。當今人格的概念是在十八世紀才出現的,它的內涵也有了多樣的擴充套件。我們現在所說的人格,並不只是一個人戴了某個面具後的角色,還包括他卸下面具後的本來面目。
心理學中的人格包含兩層含義:一方面是指一個人在人生舞臺上所表現出來的種種言行,人在遵從社會文化習俗的要求下而做出的反應,即展現出來的公眾形象,表現出一個人的外在品質、另一方面是指一個人由於種種原因而不願展現的內在的成分,即面具後的真實自我,它是人格的內在特徵。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蘊蓄其中,形諸之外”。
關於人格的理論有許多,許多心理學大師都有他們獨特的觀點,我比較支援的是人本主義理論,因為它強調人自己的天賦,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提倡人發揮自己的潛能,為我們帶來的是滿滿的正能量。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大師有羅傑斯和馬斯洛,這裡為大家簡要介紹介紹他們的理論。
人格結構一、自我
羅傑斯認為自我是那些與自己有關並能被個體意識到的經驗。個體所做的事情,都會以自我為出發點。例如: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的衣服今天很漂亮,就會找機會在人前顯露一下,如果認為自己的形象氣質比較差,就會盡量在外避免拋頭露面。
二、理想自我
人格動力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
①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和有機體生存、繁衍有關的需要,是人和動物都會具有的。比如食物、睡眠、水等,這些需要在人的需要中是最基本的、最強烈的,對人的行為有強大的推動力,具有保護自我和種族的意義。試想一下:人在食不果腹的情況下,還會悠閒的聽歌看書嗎?不會的,他只會不顧尊嚴地搶奪食物。
②安全需要
一旦生理需要得到滿足,安全需要就會出現,人在飢不擇食的情況下,不會考慮食物質量的問題,但是在衣食不愁的狀態下,人們就會開始關注食品安全問題。安全需要是指生命對於穩定、秩序、法律、受保護的需要等,當未來不可預測時,人們的這種需要會更加強烈。例如:在經歷危機下人們的消費會減少,災難後會出現搶鹽行為等。
④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被他人尊重兩個方面。自尊的需要包括對自己有力量、有信心、要求獨立自由的渴望;來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是指希望別人承認我們是有能力和價值的,包括有地位、有威望等,能夠得到別人的賞識和認可。
⑤自我實現的需要
當前面所有需要都得到滿足之後,人就會開始思考人生價值,我想要什麼?我的生活方向是什麼?我要成為怎樣的一個人?
自我實現是最高層次的需要,是人類特有的需要。自我實現是指發揮自身最大潛能的需要,是促使潛能得到開發利用的需要,這種趨勢促使他成為他所能成為的人。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實現生命價值的需要,其目的是擴充套件經驗,充實生命。在追求自我實現的過程中,人會完成與自身能力相符合的事情,在奮鬥的艱苦歷程中,人們會感受到最大的快樂。
感謝閱讀,我們一直走在致力於用心理學知識為大家服務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