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學友紫氣東來
-
2 # 一格826
謝謝邀請!我認為,現在走親戚越來越任務化的根本原因是人們需求的變化,一是在封閉的計劃經濟時代,人們的交往範圍非常有限,除了自己的親戚、莊鄉、工友 、同事,與其他人沒有交集的機會。而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人們經濟活動的增加,存在著與任何不同的人打交道的可能,人們更在意的可能是能夠給自己帶來實實在在利益的交往物件,對於那些一般的親戚關係,只是倫理道義上的往來;二是計劃經濟時代實行嚴格的城鄉二元結構,城鄉之間、不同地域之間人們的活動受到很大限制,可以供人們交流的物件也就是自己的親戚,而且那時候物資匱乏、生活困難,親戚之間更能夠抱團取暖、相互扶持,關係自然就親近親近一些;三是現在的交通、經濟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親戚朋友之間想聚的話隨時都可以聚,過年過節走親戚的風俗習慣又不能丟,所以該走親戚時開著車象徵性地轉一轉,想聚的時候另組織場合聚一聚,這也是很多人採取的一種形式。
但是,不管怎麼說,血緣是親戚的紐帶,也是家庭的粘合劑,無論到什麼時候,血緣關係是難以割斷的。走親戚不僅僅是一種傳統習慣,更是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美德的發揚和傳承!所以,即使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今天,我們也不能把名利場上那一套帶到自己的親情關係上來。要多一份真心,多一些親情,增強一種儀式感,真正體現出親戚的味道!
-
3 # 老漢心語
一年又快過去,春節日益臨近。每逢重要年節,特別是春節,走親戚成為家家戶戶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但隨著時代的變化,走親戚呈現出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越來越任務化了。有的屁股還沒坐熱就起身離去,有的放下節禮寒暄幾句就走。少了過去走親戚那種熱望、熱鬧、熱度,更多的成了例行公事。是什麼原因形成了走親戚任務化的趨勢?第一,觀念的差異。過去的人,講的是親不親一家人,打斷骨頭連著筋,親戚只有多走才越親。如今的人,講的是過自己平靜、自由的生活,與他人無關。親戚越近,麻煩越多。過去的人,把六親不認視為大逆不道。如今的人,把逃避親戚往來看作是自由權利。之所以還能例行公事的走一些親戚,或因父母心願,或因情面所在,或因利益關係。第二,時代的變遷。歷史進入到多元文化碰撞的社會,許多傳統的東西,比如走親戚,被那些追求現代時尚的年輕人看成是封建落後的產物。由此,在老年人和年輕人之間,形成了很深的文化代溝。老年人,把走親戚看成是一種享受快樂的幸福。而年輕人把走親戚當作是一種毫無意義的折磨。第三,親情的淡化。社會兩極分化和全民向錢看以及誠信缺失的負面影響,對親戚關係的疏遠甚至交惡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和“窮不走親,富不串鄰”的現實,使窮富親戚關係越來越淡漠。尚能像任務化的走動已經著實不錯了。第四,繁忙的可能。如今生活普遍向好,但生活的壓力、緊張的工作和忙碌的社交,包括夫妻兩大家親戚多等原因,使繁忙之人的時間非常有限。平時還好說,在外也理解。但春節最講究,人又在家中,有的親戚不走不看,於情於理說不過去。哪怕你點個卯報個到,也是個交待。第五,尷尬的煩惱。在大多數家庭裡,走親戚基本都是中青年以下小輩人的事。而年輕人最煩的是,親戚們對自己個人生活,諸如戀愛結婚、生養兒女、工作職業、收入多少等情況,表現出極大興趣和過度關心。這讓工作生活不很如意的年輕晚輩時常處於尷尬的境地。第六,時尚的衝擊。過去,春節走親戚是過年的規定動作。親戚不走動,會產生意見和矛盾。而且,傳統上有破五才岀門的講究。如今,人們對春節講究已看得比較淡了。尤其是年輕人,利用春節休息時間出去旅遊,已成為一種時尚。甚至一家老少春節舉家出遊的人越來越多。春節前走親串友提前拜年的也日漸增多,且形式多樣。故春節前走親戚任務化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我認為,任何傳統文化只有與時俱進,與現代文化有機融合,才有生命力,才能繼承發揚光大。走親戚作為一種傳統文化,亦是如此。走親戚,對維繫親情關係,感受親情溫暖,薰陶健康情感,構建人際和諧,是有重大意義的事情。的確,走親戚有一種儀式感。但不能把它作為維繫、密切、昇華親情關係的主要方式,而只是維繫良好親情關係的一種補充。親戚關係應該是人際關係中很親密的關係。而親密來自平時愛的體現和親的昇華。只有發自內心的親,才能濃厚彼此的情;只有打下烙印的愛,才有為期長久的暖;只有掛在心頭的念,才會熱線聯絡的動。親戚之間日常相處,只有比與外人相處,更捨得付岀而不是索取,更尊從誠信而不是虛情,更懂得感恩而不是負義,更恪守道德而不是荒誕。這樣,親戚之情才能勝過朋友之情。否則,親戚之間非但不會親,也會盡失情,遠離愛。
回覆列表
是社會進步生活條件環境的改變,使得親戚之間少了許多互利因素,在有人都把興趣關注在資訊網路,對親情也是一個衝擊,而且如今的人整體親情淡化,越來越追求真實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