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至簡美業

    同樣讀書,同出一門,同樣的家庭環境,同樣得教育,所有東西都相同,也沒有偏心。這種情況下也會出現問題中所描述的情況,因為你要知道,每個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同樣的一本書,悟出來的道理都是不同的。

    有一個故事:一戶人家有三個兒子,他們從小生活在父母親無休無止的吵鬧當中。他們的媽媽經常被爸爸打得遍體鱗傷。

    老大心想:“媽媽太可憐了,我以後要對老婆好一點。”

    老二想:“結婚真沒意思,我長大了不要結婚了。”

    老三想:“哦,原來老公可以這麼打老婆的。”

    即使環境相同,思維方法不同,也會影響人的一生。

    所以,沒必要以你的世界觀來去看待其他人,要多想對方是怎麼想,才能更瞭解這個人,有些事情,不是眼睛看到得就是對的,多讀書吧,書裡那些古人的智慧真的學不完,它能教你如何識人,用人,留人,修心修身

  • 2 # 何處不青山i

    在這裡我分享一個孫臏與龐涓的故事吧。

    中國古代的軍事家是非常眾多的,其中孫臏在他們當中作為一顆耀眼的明星,非常的出眾。孫臏出生的時候,自己家裡的家庭情況還是非常不錯的,很早便把他送去接受名師的教育,在那裡他遇到了自己的同窗龐涓,兩個人都有要做一番事業的決心,於是兩個人談話非常投機,經常在一起切磋學問,是真真正正的好朋友。

    不久之後,龐涓離開自己的老師去了魏國,謀求自己的立足之地,由於龐涓才能非常著重深深受到魏王的喜歡,於是魏王很快提拔龐涓做了大將軍,龐涓做大將軍之後帶領魏軍不斷征戰,確實也創出了自己的一番事業。

    但是龐涓時時刻刻也沒有忘記比自己能力強很多的孫臏,就這樣他派人把孫臏請到魏國,為了保全自己已經獲得的賞賜,於是把孫臏請到魏國嚴格的監管起來。

    之後龐涓更是施展自己的政治手腕,私下裡告發孫臏通敵叛國,於是魏王很生氣,按照當時魏國的刑法將孫臏的膝蓋骨挖掉了,還在他的臉上刺了字,讓他這一輩子都無法正大光明的做人。

    就在這種情況下生孫臏一度非常失落,很多時候他想到了自殺,可是想到自己還有一身的才能沒有施展,還有自己如此的深仇大恨沒有報仇,於是他堅忍下來。正巧當時齊國有使節出使魏國,聽說了這種情況,也知道孫臏是一個身負大才的人,於是偷偷的把他塞進了自己的馬車裡邊,悄悄地帶回齊國。

    回到齊國的孫臏受到了齊王的熱情招見,在和孫臏的聊天過程當中,齊王發現孫臏的才能是非常高的,於是馬上委以重任讓他為國家的建設出謀出力,之後孫臏便作為軍師長期留在了齊國。

    當時齊國有個非常有名的將領叫田忌,他非常喜歡和當時的齊國貴公子們賽馬,可是由於自己的馬耐力不夠,通常輸得很慘,可是這時候正巧遇到了在他府上做客的孫臏,於是孫臏給他出個主意,透過變換賽馬的次序,田忌贏得了賽馬比賽。

    不久之後就出現了微魏國的大將軍龐涓率領軍隊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的事,這時候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威王命令田忌為將軍孫臏為軍師,率軍救援趙國,這個時候孫臏建議田忌率領軍隊直接攻擊魏國的都城大梁。這時候遠在趙國的龐涓,聽說自己的都城被包圍立即回師救援,這個時候孫臏將自己的軍隊埋伏在龐涓回來必須經過的道路兩邊,就這樣當龐涓風塵樸樸的帶領軍隊準備趕回去救援的時候,埋伏在路兩邊的齊軍趁勢殺出,龐涓沒有想到齊軍會在此埋伏,很快被打敗。

    又過了幾年,龐涓率領軍隊攻打南韓,這時候南韓也向齊國求援,齊王仍舊命令田做將軍、孫臏為軍師出兵救援南韓,在救援南韓的道路上,孫臏透過不斷減少自己士兵做飯所使用的爐灶的數量來迷惑龐涓,讓龐涓認為齊國軍隊都是膽小怕事,已經有出現了很多的逃兵。

    龐涓果然信以為真於是帶兵追逐齊軍,就在路上他發現了,軍隊做飯用的土灶數量變得越來越少,於是他斷定大部分齊軍都已經逃脫,所以他拋下了自己的步兵,只率領自己的騎兵進行追擊。追擊到一個叫馬陵的地方的時候,再次遭遇了孫臏的埋伏,這一次龐涓沒有那麼幸運,他被亂箭齊發的齊軍射死在馬陵道上。

    所以說師出同門,但大多結局迥異。這與性格和素質也不無關係。性格決定命運,素質決定未來。馮夢龍《醒世恆言》有云: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如果不能堅持本心,而過於貪圖小利,仗勢欺人,下場多為悽慘收場;如果性格堅韌,在逆境中能臥薪嚐膽,終能有所大成。

    人而無德,行之不遠,如若行遠,必受人譴。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 3 # 活著修行2018

    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這就和老師的教育是一個道理,沒有絕對對的方法,只能說相對而言的正確,因為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同樣的方法,會讓人的出不同的結論。

    每個人的先天條件不一樣,你教的有的人感興趣,有的人不感興趣,久而久之,差異就會變大,甚至背道而馳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你脫開幼稚那一刻,你知道接下來要怎麼體會父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