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另類讀史

    縱觀中國歷史,軍事政變導致的改朝換代不在少數,唐有藩鎮割據,宋因陳橋兵變而得天下。要發生軍事政變必須具備的條件是軍閥勢力尾大不掉,而中央政權無力節制。清代軍隊數量龐大但未發生軍事政變的原因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清代是中央集權達到巔峰的時期,皇權專制統治在清代達到了空前強大,清代不論滿漢臣子對君主均只能稱奴才,君臣關係演變為了主僕關係,中央集權的強大使得武將擁兵自重難度非常大。 2、清代文臣與武將地位的不平等,如一省提督為武將與總督為文臣,總督節制提督。文臣大多受忠君的儒家思想洗禮,因此武將難有施展空間。 3、軍隊的調動權收歸中央,清代所有的戰事等涉及到大規模軍隊調動都必須上奏摺給皇帝,由皇帝同意認可,再由兵部發布調兵的命令,送達地方,地方軍隊將領並無軍隊調動權。 4、清代軍隊並無某一地區大規模的集中,攤大餅似的駐防軍隊,導致軍事力量分散,發動軍事政變的基本軍隊力量不夠。 5、八旗兵與綠營兵的雙重軍制設定,滿清馬背上得天下,打天下依靠的是八旗兵,八旗兵是滿人組成的,可謂是老班底、自家人。而綠營兵主要是由漢人組成,主要是負責維持地方,無論從待遇、地位、裝備來講,綠營兵均不及八旗兵。地方上也基本上八旗兵監視綠營兵。因此八旗兵是既得利益者,大機率是不會反了自家江山,而綠營兵實力不濟,處處受到制約也失去了發動政變的條件。 清末,太平天國起義席捲了大半個中國,清朝原有的八旗跟綠營兵早已腐朽不堪。為了對付太平天國起義,滿清王朝不得不起用漢臣開始在地方上招募兵勇、興辦團練用以對付太平天國。湘軍、淮軍的自募兵勇,自負糧餉,兵歸將有,這也意味著原有軍制的瓦解,難能可貴的是包括曾國藩、李鴻章等這一批新興軍功階層,受儒家忠君思想影響,始終忠心於這個王朝。

  • 2 # 90後侍郎

    清朝軍隊以八旗軍和綠營為主。八旗常年在二十萬人左右,綠營則是六十萬。縱觀清朝歷史,發生軍事政變基本沒有,主要是有以下原因: 一是統調分離。從明朝開始,統兵權和的調兵權就分開了,軍隊雖然駐紮各地,日常的訓練也有軍事長官負責,但調兵權卻是歸朝廷的如果是遇到戰事,或者想要大規模調兵,就要上奏摺,請示朝廷。由皇帝、軍機大臣,以及各部官員商定後,確認是否調動軍隊。調兵的命令,由兵部發出,直接送到地方。如果沒有送到地方,就不能私自調動軍隊。 二是崇文抑武。中國自古以來便是崇文抑武,最突出的宋朝,宋朝吸取唐朝節度使擁兵自重的教訓,開國後,便削弱了武將的權力,用文官鉗制武館,相同品級的情況下,武將地位要比文官低。清朝也是如此。透過壓低武將的做法,可以極大程度避免他們擁兵自重的可能。 三是以滿制漢。用八旗監視綠營。綠營負責維持地方治安,而八旗的主要任務,就是監視綠營。在很多地方都設定有滿族的將軍職位,電影武狀元蘇乞兒中,吳孟達扮演蘇乞兒的父親,便是廣州將軍,就是為了監視漢人。 四是待遇尚可。整個清朝,經濟發展都比較好,康乾盛世持續了一百多年,是歷史上最長的盛世,所以士兵的待遇尚好,並且剋扣較少。以往古代很多士兵叛亂都是不發軍餉或者軍官剋扣而產生。 五是兵力分散。以往朝代,需要應對北部草原民族,常在邊關駐紮重兵,而滿族本身就是草原民族,且在入關前就已經降伏了蒙古,北邊長城都費了,大部分時候,軍隊都是分散到全國,駐紮在不同地方。

  • 3 # 李牧

    我清史不熟,僅就能想到的,清朝至少有五六次最高權力爭奪,雖非次次人頭落地,宗室圈禁、冷宮囚帝必有的。這麼高階的政變,不涉軍事怎麼可能。

    康熙朝,太子胤礽勾結步軍統領託合齊結黨,試圖逼康熙退位。這件事史書記載粗略,有多種說法,最激烈的說法,當時已有將領準備發兵,襲擊出關狩獵的康熙隊伍。無論怎麼定義,這都是一次爭奪最高權力並與軍隊結合的軍事政變。

    乾隆年,宗室弘皙密謀惹事生非,不多的史料涉準噶爾,坊間傳聞又有什麼七司衙門。既有外藩,又有京城武裝。此事不大,只是涉及最高權力。

    著名的辛酉政變,慈禧上位,顧命八大臣數日間賜死、斬首、發配。掌權的防控不嚴,被有軍事實力的打了個措手不及。

    清末,帝黨擁光緒,希望獲得袁世凱新軍支援,袁世凱卻適時倒向後黨,葬送了中國君主立憲的機會。

    辛亥革命,袁世凱挾軍力迫退王室,又輕取孫大炮的果實。

    (全文完)

  • 4 # 國史拾遺

    說清朝從來沒有出現過軍事政變,明顯與事實不符。

    比如導致清朝滅亡的辛亥革命,是可以算作一次軍事政變的。其主要參與者,是清朝的新軍。策劃者是各地的革命黨人。

    辛亥革命首先由武昌新軍於1911年10月10日發動,三天後武漢三鎮光復。之後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全國有14個省宣佈光復或獨立,清朝的統治頃刻間便土崩瓦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闖關東》翻拍,你覺得哪位演員能勝任朱開山這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