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禾豐義明居士
-
2 # 牧漁樵
關於這個問題我發表過很多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文章,如圖就是其中之一,圖案就是你提出的問題。
你提出的問題其實就是商周青銅器常見的紋飾,它叫饕餮紋或者叫獸面紋,饕餮(tāo tiè)是一種想象中的神秘怪獸。青銅器常見紋飾。為一種圖案化的獸面,故也稱獸面紋。這種怪獸沒有身體,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吃什麼,由於吃的太多,最後被撐死。它是貪慾的象徵。
-
3 # 文物考古聊歷史
這樣的紋飾叫獸面紋,據說可能是蚩尤的形象。很多人或許會覺得有點匪夷所思。但確實是有這個可能。比如在《史記·五帝本紀》中又有:“蚩尤沒後,天下復擾亂,皇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
再比如:《路史後紀·蚩尤傳》中:“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象】,為貪虐者之戒。其狀率為獸形,傅以肉翹。”
而瞭解夏商周青銅器的都知道:獸面紋是青銅器上最常見的紋飾。所以,獸面紋就有可能是蚩尤的形象。
最初也覺得獸面紋應該叫饕餮紋,但是後來發現饕餮紋也是不太嚴謹的叫法,所以將這類紋飾統稱為獸面紋了。這的確是一類紋飾,他們的共性是一雙大眼、有鼻、獸形首,有角或無角,整體對稱。
而對於饕餮紋,《史記——五帝本紀》中記錄了: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更早一點的《呂氏春秋》中也有:【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己身,以言報更也。
若是將二者融合起來看,不禁猜測:縉雲氏那不才子因為貪食噎死,後部落裡便以此警醒後人,流傳到商代,演化成一類圖形,用以提醒:勿貪食、勿貪杯,所以饕餮紋才多出現在青銅食器、酒器上。有趣的是鑑於此,也有人猜測它的功用是希望使用它的人能多食,胃口好。
還有一種說法,許多人認為獸面紋來自於良渚文化的【神人獸面紋】。二者確實是有幾分的神似的。尤其是那一雙很是突出的大眼。
但不管怎麼是以上的哪種說法,也不過是合理的推斷而已,沒人敢說就一定是對的。畢竟那個時候沒有文字留下來,相關的文字記載已經是很久以後的了,準確性有多少也是很難說的。
-
4 # 味哎兒
是:守。有看護的意思。
石像生,都歸守,具護用意,兼儀用法。
讀書人說成紋飾,是不明用法用意的旁觀者猜說。
護與守,在院門上就是輔首,輔首在後世被用成扣門環了。
而原本是兩儀的形象象形。
所以兩儀在天庭是入宮殿的通宮路兩旁威猛神獸護法列陣,帝王也仿入宮神道兩旁的儀像雕刻像,及帝陵神道兩旁石像生,墓內鎮墓獸及力士像。
漢朝前各禮器是雲朵紋,意是天堂之物。文人解成回字紋.雷紋.穀粒釘了。這就失去寶物神物意了。呈無信念者再解讀的體現。
現北京故宮內的,三大殿底坐的白玉欄杆及三臺式臺級,是白雲臺的雲朵式,為清楚表明,攔杆柱頭高出一截,上刻滿雲朵的。
這是浮於雲上的宮殿,因而臺壁石通海,龍才騰出海,最下處是海江構成山,現讀書人解釋成海角江牙,實為江山。即由海江水構成山峰形狀。
青銅器爵上的短流嘴上的兩邊各一小柱樁就是爵的兩儀,鼎上雙耳是鼎上兩曲弧式兩儀。而三支腿為三生萬物的三數,四支腿是兩儀生四象的制式。
輔首本型是酋頭,更早時是太陽月亮單刻岩石上放光線的造型,再晚點內填上人或獸的眉眼鼻嘴,從而成守,後世改稱輔首。
宮門上泡釘,是漢朝的穀粒紋玉壁刻物紋,本是小云朵,移用大門上且以九為數的。
編鐘是振器,其上四組各九個突起柱狀物,就是四大洲的各洲內的九鼎的鼎形象。從而聲振九州九洲了。爵杯上兩小柱樁也是兩鼎。
山海經的北冥地,吸為夏天,吐為冬天之僅頭的獸,就是守的實用式;太陽月亮是守的原型形式。
在歐洲埃及阿拉伯傳說上是,人見它立即變成土像石像的那個僅頭的怪物,但再傳被頭髮為蛇的人形替代了。
回覆列表
李澤厚稱商周時的青銅器具具有獰厲之美!吃人的饕餮可以作為這個時代的標準符號!而猙獰的大目恰到好處的體現了一種無限的、原始的、還不能用概括性需要來表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觀念、和理想。
起初青銅器是全民性巫術禮儀的象徵,所以由於祭祀的需要,賦予了特定的意義,在祭祀中動物被視為神奇的力量,扮演溝通天地的助手!所以自然需要不同於我們一般的眼睛大小。透過誇張的手法,更顯示出其本身蘊含的神奇力量!
而且自古眼睛靈魂之窗,能夠透徹外界永珍,更能反應一個人的內在能量!所以大的眼睛更是代表了統治者的地位和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