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出自宋朝詩人、文學家歐陽修的古詩作品《戲答元珍》第三四句,其古詩全文如下: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註釋】 ⑴元珍:丁寶臣,字元珍,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市)人,時為峽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軍事判官。 ⑵天涯:極邊遠的地方。詩人貶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距京城已遠,故云。 ⑶山城:指歐陽修當時任縣令的峽州夷陵縣(今湖北宜昌)。夷陵面江背山,故稱山城。 ⑷“殘雪”二句:詩人在《夷陵縣四喜堂記》中說,夷陵“又有橘柚茶筍四時之味”。殘雪,初春雪還未完全融化。 凍雷,初春時節的雷,因仍有雪,故稱。 【譯文】 我真懷疑春風吹不到這邊遠的山城,已是二月,居然還見不到一朵花。有的是未融盡的積雪壓彎了樹枝,枝上還掛著去年的橘子;寒冷的天氣,春雷震動,似乎在催促著竹筍趕快抽芽。夜間難以入睡,陣陣北歸的雁鳴惹起我無窮的鄉思;病久了又逢新春,眼前所有景色,都觸動我思緒如麻。我曾在洛陽見夠了千姿百態的牡丹花,這裡的野花開得雖晚,又有什麼可以感傷,可以嗟訝。 【賞析】 題首冠以“戲”字,是宣告自己寫的不過是遊戲文字,其實正是他受貶後政治上失意的掩飾之辭。歐陽修是北宋初期詩文革新運動倡導者,是當時文壇領袖。他的詩一掃當時詩壇西昆派浮豔之風,寫來清新自然,別具一格,這首七律即可見其一斑。 詩的首聯“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破“早春”之題:夷陵小城,地處偏遠,山重水滿,雖然已是二月,卻依然春風難到,百花未開。既敘寫了作詩的時間、地點和山城早春的氣象,又抒發了自己山居寂寞的情懷。“春風不到天涯”之語,暗離皇恩不到,透露出詩人被貶後的抑鬱情緒,大有“春風不度玉門關”之怨旨。這一聯起得十分超妙,前句問,後句答。歐陽修自己也很欣賞,他說:“若無下句,則上句何堪?既見下句,則上句頗工。”(《筆說》)正因為這兩句破題巧妙,為後面的描寫留有充分的餘地,所以元人方回說:“以後句句有味。”(《瀛奎律髓》) 次聯承首聯“早春”之意,選擇了山城二月最典型、最奇特的景物鋪開描寫,恰似將一幅山城早春畫卷展現出來,寫來別有韻味。夷陵是著名桔鄉,桔枝上猶有冬天的積雪。可是,春天畢竟來了,枝梗上留下的不過是“殘雪”而已。殘雪之下,去年採摘剩下的桔果星星點點地顯露出來,它經過一冬的風霜雨雪,紅得更加鮮豔,在白雪的映襯下,如同顆顆跳動的火苗。它融化了霜雪,報道著春天的到來。這使是“殘雪壓枝猶有桔”的景象。夷陵又是著名的竹鄉,那似乎還帶著冰凍之聲的第一響春雷,將地下冬眼的竹筍驚醒,它們聽到了春天的訊息,振奮精神,準備破土抽芽了。中國二十四節氣中有“驚蟄”,在萬物出乎展,展為雷,蟄蟲驚而出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故名驚蟄。蟄蟲是動物,有知覺,在冬眠中被春雷所驚醒,作者藉此狀寫春筍,以一個“欲”字賦予竹筍以知覺,以地下竹筍正欲抽芽之態,生動形象地把一般人尚未覺察到的“早春”描繪出來。因此,“凍雷驚筍欲抽芽”句可算是“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的妙筆。
“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出自宋朝詩人、文學家歐陽修的古詩作品《戲答元珍》第三四句,其古詩全文如下: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註釋】 ⑴元珍:丁寶臣,字元珍,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市)人,時為峽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軍事判官。 ⑵天涯:極邊遠的地方。詩人貶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距京城已遠,故云。 ⑶山城:指歐陽修當時任縣令的峽州夷陵縣(今湖北宜昌)。夷陵面江背山,故稱山城。 ⑷“殘雪”二句:詩人在《夷陵縣四喜堂記》中說,夷陵“又有橘柚茶筍四時之味”。殘雪,初春雪還未完全融化。 凍雷,初春時節的雷,因仍有雪,故稱。 【譯文】 我真懷疑春風吹不到這邊遠的山城,已是二月,居然還見不到一朵花。有的是未融盡的積雪壓彎了樹枝,枝上還掛著去年的橘子;寒冷的天氣,春雷震動,似乎在催促著竹筍趕快抽芽。夜間難以入睡,陣陣北歸的雁鳴惹起我無窮的鄉思;病久了又逢新春,眼前所有景色,都觸動我思緒如麻。我曾在洛陽見夠了千姿百態的牡丹花,這裡的野花開得雖晚,又有什麼可以感傷,可以嗟訝。 【賞析】 題首冠以“戲”字,是宣告自己寫的不過是遊戲文字,其實正是他受貶後政治上失意的掩飾之辭。歐陽修是北宋初期詩文革新運動倡導者,是當時文壇領袖。他的詩一掃當時詩壇西昆派浮豔之風,寫來清新自然,別具一格,這首七律即可見其一斑。 詩的首聯“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破“早春”之題:夷陵小城,地處偏遠,山重水滿,雖然已是二月,卻依然春風難到,百花未開。既敘寫了作詩的時間、地點和山城早春的氣象,又抒發了自己山居寂寞的情懷。“春風不到天涯”之語,暗離皇恩不到,透露出詩人被貶後的抑鬱情緒,大有“春風不度玉門關”之怨旨。這一聯起得十分超妙,前句問,後句答。歐陽修自己也很欣賞,他說:“若無下句,則上句何堪?既見下句,則上句頗工。”(《筆說》)正因為這兩句破題巧妙,為後面的描寫留有充分的餘地,所以元人方回說:“以後句句有味。”(《瀛奎律髓》) 次聯承首聯“早春”之意,選擇了山城二月最典型、最奇特的景物鋪開描寫,恰似將一幅山城早春畫卷展現出來,寫來別有韻味。夷陵是著名桔鄉,桔枝上猶有冬天的積雪。可是,春天畢竟來了,枝梗上留下的不過是“殘雪”而已。殘雪之下,去年採摘剩下的桔果星星點點地顯露出來,它經過一冬的風霜雨雪,紅得更加鮮豔,在白雪的映襯下,如同顆顆跳動的火苗。它融化了霜雪,報道著春天的到來。這使是“殘雪壓枝猶有桔”的景象。夷陵又是著名的竹鄉,那似乎還帶著冰凍之聲的第一響春雷,將地下冬眼的竹筍驚醒,它們聽到了春天的訊息,振奮精神,準備破土抽芽了。中國二十四節氣中有“驚蟄”,在萬物出乎展,展為雷,蟄蟲驚而出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故名驚蟄。蟄蟲是動物,有知覺,在冬眠中被春雷所驚醒,作者藉此狀寫春筍,以一個“欲”字賦予竹筍以知覺,以地下竹筍正欲抽芽之態,生動形象地把一般人尚未覺察到的“早春”描繪出來。因此,“凍雷驚筍欲抽芽”句可算是“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的妙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