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壯志凌雲縱橫四海
-
2 # 中孚鑑
首先西漢朝廷和各國諸侯們的關係,雖然諸侯是朝廷的屏障,名義上是受大漢朝廷節制,但實際上他們已經是各自為政,有獨立的軍隊和系統。在損害自己利益的條件下,他們是不願意出兵的。
其次,諸侯國外沒有利益的情況下,即使出兵,也不會真正的攻打匈奴,也只是做做形式,這樣的話反而對戰事不利。
最後,諸侯國和朝廷關係是面和心不和,他們有的還希望朝廷打敗仗,他們也都是窺視皇帝的寶座的。所以他們也不會會輕易出兵的,更加嚴重的,他們有的還跟匈奴勾結。
其實,在漢景帝時期,雖然大漢朝廷的實力大於單個諸侯國的實力,但是天下諸侯國的實力加起來,就大大的超過了朝廷的勢力,這樣就對大漢朝廷有很大的威脅。
漢景帝要解除這個威脅,就施行了削藩政策,同時根據當時的情況,大漢朝廷還不具備主動主擊和跟匈奴開戰的條件。
所以漢景帝就一面和匈奴和親,一面就施行削藩政策。只不過因為他的削藩,發生了七國之亂,但是最後漢景帝還是平定了七國之亂。
同時因為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讓天下諸侯的勢力大減,朝廷實力得到了提高,到了漢武帝時期,推行推恩令,雖然當時諸侯排斥推恩令,但那時的諸侯已經沒有多大的能力和朝廷抗衡了。
因為漢武帝劉徹推恩令成功,讓很多皇室後人慢慢的變成了跟平常百姓差不多,最著名的就是東漢開國功臣劉秀和三國蜀漢劉備。
-
3 # 蘇沉船
本問題已經把原因本末倒置,漢帝國中央正是想要運用諸侯國的力量進行對外戰爭,才需要進行削藩。漢初並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帝國,劉邦採取的郡國並行制,使西漢一半是帝制一半是分封制,西漢的諸侯國擁有獨立國家制度,宛如昔日的戰國諸侯,其財政收入不需要向中央政府交稅,只有奉天子義務。莫說是讓諸侯國跟匈奴交戰,就能管理諸侯國的財政都很難辦到。
吳王劉濞在位四十年,壟斷豫章郡銅礦礦山,私鑄錢幣,煮鹽售賣,經濟實力相當雄厚。三十年來劉濞還不斷收入其餘郡國的罪犯,不斷斂財養眾,至七國之亂時吳國單獨可以發兵二十萬。
至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率十萬騎兵進軍漠北,以五十萬步卒為後續部隊,這六十萬大軍正是透過削藩掌控諸侯國支配權的成果。不削藩,諸侯國不給中央兵源,財政不入中央,就這麼簡單。
按道理漢帝國能夠調動諸侯兵馬,可實際上諸侯有一百個理由可以推脫不受號召。削藩的輿論在漢文帝劉恆時期就已經存在,劉恆沒敢明確採納,只能透過再分封自己兒子削弱諸侯王實力,再把齊國、趙國、淮南國拆分為小國,便於將其分化,再逐一擊破。漢景帝剛上位就想立威,對削藩之事操之過急,按照漢文帝的思路可能不必要打仗就能慢慢把大諸侯國拆解為小國。
漢初以來中央不與匈奴決戰,一是為了恢復楚漢戰爭以來的經濟創傷,其次就是忌憚諸侯大軍對中央政府的威脅。當年呂雉剛病逝,身為大國的齊王劉襄就想要率軍到長安奪位,漢文帝時曾讓灌嬰組織十萬大軍尋匈奴決戰,匈奴一觸即逃,反引起濟北王劉興居趁機起兵為亂。
調動諸侯去打仗比削藩還跟刺激,諸侯王憑白消耗國力為中央服務,會認定是中央有意打擊,各國距離漠北又路途遙遠,以當時的後勤能力必須使吳、楚、齊諸侯傾國之力才能辦到。諸侯王又不是中央政府直轄官員,憑什麼耗費本國資產?
其次就是西漢帝國甚至不敢把諸侯分封在匈奴邊境,當年劉邦就是把韓王信、盧綰分封在邊境國家,反引發二王叛亂投敵。韓王信引匈奴人過雁門,使漢軍無險可守,劉邦才被動打到白登。
故西漢帝國後來把邊境的代國、燕國收回到中央直轄統治,代王實居太原,燕王實居薊城,他們不像以前那樣可以掌控邊境兵權,故七國之亂中邊境反而沒諸侯王鬧事。即便是劉氏諸侯一旦跟中央關係破裂,那就不是用他們去打匈奴,而是把匈奴放入國門,長驅直入。
“攘外必先安內”是任何國家都必須明白的道理。
-
4 # 東東歷史
回答這個問題,不用太多的篇幅。三句話就能說明白了。
1、以吳王劉濞為首的各位王們,根本不聽漢景帝的。漢景帝呼叫不動啊。人家都開始鑄錢,販鹽了。
2、攘外必先安內
3、估計漢景帝自身也沒這個膽量。漢景帝的爹(漢文帝)、爺爺(劉邦)都沒能搞定匈奴,自認能力不及祖上的漢景帝也不敢冒然攻打匈奴
別以為那些王爺們會一致對外,消耗自己
回覆列表
各路諸侯和匈奴暗自勾結,而且吳楚等強諸侯在南方,調動他們的軍隊北上,分明就是給他們假途滅虢的機會。那個皇帝也不會蠢到這個地步。其次,當時漢朝相對匈奴的軍事力量不足,面臨南北夾擊的困境。當然不如先解決內部相對容易解決的問題。兩害相權取其輕。第三歷代封建君主都是將國家民族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下。匈奴只不過是騷擾邊境,要錢。其他諸侯國則要他皇帝的位置,所以這個矛盾最突出。中國長期形成的對外姑息韜晦,對內瘋狂鎮壓屠殺的習慣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