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開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到底是什麼意思,成了千古之迷。只有理其中辯證法,才能迎刃而解!
德旭悟道一一能與所之辯證
哲學最高也最基本的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宇宙從哪裡來?我同宇宙的關係?
以上看起來是四個問題,其實究竟來講只是一個問題:我是誰?為了便於悟到我是誰,我們不妨從能與所這兩方面來觀照。“能”先觀照為無形無相本能,“所”先觀照為能覺的物件,它可以是有形有相的東西,也可以是一種感覺。比如眼睛看到一朵花,那花就是所,眼睛具有能見的這個能(注意這個能只是透過眼睛而表現)。有時你感到肚子疼,那疼是所,能感覺到疼的知覺就是能。日常生活中,人都透過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功能來認識宇宙萬事萬物這個所。(這六個功能只是藉助肉團身體來表現)那麼心粗的人就想當然把這個肉身(工具)當成我,而心細的人就會發現個問題:到底這個“能”是我,還是“所”是我?
德國作家埃克哈特•託利就經歷了這樣•個過程,他在《當下的力量》一 書中寫道:
“我三十歲之前的生命,處在一個持續性的焦慮狀態,其間穿插著自殺性的沮喪。現在舊事重提,給我恍如隔世或是好像在談論別人生平的感覺。過完二十九歲生日很長的一段期間之後,有一天的凌晨時分,我在一陣極 端的恐懼之中驚醒過來。我曾經有過多次類似驚醒的感覺,不過這一次感覺最 為強烈。黑夜的死寂,暗室中傢俱模糊的輪廓,遠方傳來的火車噪音一一這一 切讓我感覺格外的疏離、敵意,而且了無生趣。我對世界升起了一股很深的厭 離之情。其中最令我厭惡難耐的是我自己的存在。活著承受著這悲苦的重擔, 意義何在?持續這永無止境的掙扎,又是何苦? 一股從心裡深處升起的對虛空 和不存在的渴求,強烈地壓過了我想繼續存活下去的本能。"我活不下去了,我受不了我自己了。‘這個念頭不斷地在我的腦海裡盤旋。 然後我突然覺察到這個念頭的奇特之處。"我究竟是一個還是兩個?如果我受不 了我自己,那麼必然有兩個我在:就是我和我所受不了的我自己。"’也許,‘我 這麼想著,’他們之中只有一個才是真的吧’。
這一番奇特的體悟,把我震得萬念俱空。我完全的處於意識之中,可是卻 沒有了思想。接著我感覺自己被捲入一股能量的渦流裡。渦流的速度由慢開始 加速。我陷入強烈的恐懼之中,整個身體開始震動。我聽到一個好像來自我胸 腔內的聲音說:’不要抗拒。‘我可以感覺自己被吸進一個虛空裡。而這個虛空, 感覺上是在我的內在而非來自外界。突然之間,恐懼消失了,我讓自己掉進這 個虛空裡。這之後所發生的事,我都不太記得了。
第二天,我我被窗外的鳥叫聲喚醒,這樣的聲音是我從前沒有聽到過的,我的眼睛還是閉著的,可是我卻看到一顆寶石的影像,是的,如果連一顆寶石都能發出聲音,那麼它就是該是如此。……接下來的5個月裡,我處在一個持續的深沉和平靜的喜悅之中,5個月之後,它的強度多少減退了些,或許是因為他已經成了我的自然狀態的緣故,雖然我的生活起居運作自如,可是我明白這一生中我做過的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對我的現在擁有的有所助益了”。
這裡作者描述了一個典型的由二元(能與所)對立狀態的人轉變為天人合一(能所是一)的狀態的人的過程,以及心理變化,思想意識等的變化與感受。這就悟“道”的詳細心歷過程,大家細加體悟!
老子所說的道,是指永恆的恆常之道,可道之道,是指可以言說的(所)。那個恆常之道,無形無相,不可言說(能),凡是可以說的(所),就不是恆常的道(能),所以說叫“非常道”(能非所),並且道本來沒有名字,現在竟然勉強把它稱為道,意思就是說,凡是可以以名相稱的事物,他的名稱,只不過是假立的名稱而已,所以說不是“恆名”。比如中國稱叫豬,豬是假名,其他國家的人可能稱為皮革等不同名字,但都是指這個實體,名稱沒有固定,對同一事物不同的不同時代稱呼也不一樣的。
究竟來講宇宙(包括能、所,或者說意識、物質)千變萬法都是道所變化而成。所離不開道,能也離不開道,合而為一“道”無形無相。因無形無相所以不可說,然而知其不可說卻已經悟道了。悟道之人,一切皆可說。雖然說的不是那個東西,可是會聽的人卻可以悟到那個東西。因為我們本來就是那個東西。道之妙全在於此!整部《道德經》五千言,“道可道,非常道”這六個字是全篇的總綱領,其後內容都是從不同方面來闡述“道可道,非常道”而已!如果“道可道,非常道”這幾個字都沒有真正弄懂,整部《道德經》就一個字都沒有懂,讀的再多也是白讀了。悟解《道德經》要離文字、語言、思維這些對待法,透過能與所對待法而悟到絕待法,最後悟到宇宙人生“大道”:非對待非絕待,即對待即絕待!切記切記![/cp]
《道德經》開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到底是什麼意思,成了千古之迷。只有理其中辯證法,才能迎刃而解!
德旭悟道一一能與所之辯證
哲學最高也最基本的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宇宙從哪裡來?我同宇宙的關係?
以上看起來是四個問題,其實究竟來講只是一個問題:我是誰?為了便於悟到我是誰,我們不妨從能與所這兩方面來觀照。“能”先觀照為無形無相本能,“所”先觀照為能覺的物件,它可以是有形有相的東西,也可以是一種感覺。比如眼睛看到一朵花,那花就是所,眼睛具有能見的這個能(注意這個能只是透過眼睛而表現)。有時你感到肚子疼,那疼是所,能感覺到疼的知覺就是能。日常生活中,人都透過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功能來認識宇宙萬事萬物這個所。(這六個功能只是藉助肉團身體來表現)那麼心粗的人就想當然把這個肉身(工具)當成我,而心細的人就會發現個問題:到底這個“能”是我,還是“所”是我?
德國作家埃克哈特•託利就經歷了這樣•個過程,他在《當下的力量》一 書中寫道:
“我三十歲之前的生命,處在一個持續性的焦慮狀態,其間穿插著自殺性的沮喪。現在舊事重提,給我恍如隔世或是好像在談論別人生平的感覺。過完二十九歲生日很長的一段期間之後,有一天的凌晨時分,我在一陣極 端的恐懼之中驚醒過來。我曾經有過多次類似驚醒的感覺,不過這一次感覺最 為強烈。黑夜的死寂,暗室中傢俱模糊的輪廓,遠方傳來的火車噪音一一這一 切讓我感覺格外的疏離、敵意,而且了無生趣。我對世界升起了一股很深的厭 離之情。其中最令我厭惡難耐的是我自己的存在。活著承受著這悲苦的重擔, 意義何在?持續這永無止境的掙扎,又是何苦? 一股從心裡深處升起的對虛空 和不存在的渴求,強烈地壓過了我想繼續存活下去的本能。"我活不下去了,我受不了我自己了。‘這個念頭不斷地在我的腦海裡盤旋。 然後我突然覺察到這個念頭的奇特之處。"我究竟是一個還是兩個?如果我受不 了我自己,那麼必然有兩個我在:就是我和我所受不了的我自己。"’也許,‘我 這麼想著,’他們之中只有一個才是真的吧’。
這一番奇特的體悟,把我震得萬念俱空。我完全的處於意識之中,可是卻 沒有了思想。接著我感覺自己被捲入一股能量的渦流裡。渦流的速度由慢開始 加速。我陷入強烈的恐懼之中,整個身體開始震動。我聽到一個好像來自我胸 腔內的聲音說:’不要抗拒。‘我可以感覺自己被吸進一個虛空裡。而這個虛空, 感覺上是在我的內在而非來自外界。突然之間,恐懼消失了,我讓自己掉進這 個虛空裡。這之後所發生的事,我都不太記得了。
第二天,我我被窗外的鳥叫聲喚醒,這樣的聲音是我從前沒有聽到過的,我的眼睛還是閉著的,可是我卻看到一顆寶石的影像,是的,如果連一顆寶石都能發出聲音,那麼它就是該是如此。……接下來的5個月裡,我處在一個持續的深沉和平靜的喜悅之中,5個月之後,它的強度多少減退了些,或許是因為他已經成了我的自然狀態的緣故,雖然我的生活起居運作自如,可是我明白這一生中我做過的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對我的現在擁有的有所助益了”。
這裡作者描述了一個典型的由二元(能與所)對立狀態的人轉變為天人合一(能所是一)的狀態的人的過程,以及心理變化,思想意識等的變化與感受。這就悟“道”的詳細心歷過程,大家細加體悟!
老子所說的道,是指永恆的恆常之道,可道之道,是指可以言說的(所)。那個恆常之道,無形無相,不可言說(能),凡是可以說的(所),就不是恆常的道(能),所以說叫“非常道”(能非所),並且道本來沒有名字,現在竟然勉強把它稱為道,意思就是說,凡是可以以名相稱的事物,他的名稱,只不過是假立的名稱而已,所以說不是“恆名”。比如中國稱叫豬,豬是假名,其他國家的人可能稱為皮革等不同名字,但都是指這個實體,名稱沒有固定,對同一事物不同的不同時代稱呼也不一樣的。
究竟來講宇宙(包括能、所,或者說意識、物質)千變萬法都是道所變化而成。所離不開道,能也離不開道,合而為一“道”無形無相。因無形無相所以不可說,然而知其不可說卻已經悟道了。悟道之人,一切皆可說。雖然說的不是那個東西,可是會聽的人卻可以悟到那個東西。因為我們本來就是那個東西。道之妙全在於此!整部《道德經》五千言,“道可道,非常道”這六個字是全篇的總綱領,其後內容都是從不同方面來闡述“道可道,非常道”而已!如果“道可道,非常道”這幾個字都沒有真正弄懂,整部《道德經》就一個字都沒有懂,讀的再多也是白讀了。悟解《道德經》要離文字、語言、思維這些對待法,透過能與所對待法而悟到絕待法,最後悟到宇宙人生“大道”:非對待非絕待,即對待即絕待!切記切記![/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