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超預期經營管理

    提出這樣問題的,通常都是在職場遇到瓶頸的人。這是我長期擔任浙江大學MBA校友導師,以及MBA提前批面試官的經驗。

    瓶頸有不同,關注的需求也不同

    第一類問題:遇到最多的是,埋頭苦幹14年,突然發現職務升遷遇到了不可逾越的瓶頸。有人認為是自己的初始學歷薄弱,因此再往上提拔無望;而有些人認為自己的業務能力已經很突出了,因為自己“沒後臺背景”所以不能提拔。這通常在中層崗位的居多。

    第二類問題:也有是在工作中遇到了重大挑戰,始終找不到解。這些人已經做到了高層,但是普遍是技術或專業出身,升任高層後,從技術到技術管理甚至更廣泛的工作範圍,過去的個人經驗已經無法支撐新的工作要求。

    第三類問題:也有較少的一批企業高管甚至小企業主,經營中遇到困境,面對技術、社會、產業的變革浪潮所衝擊,“找不到北”了。而對正統商學院能否解決自己的問題在猶豫中。

    第一類問題,讀商學院能解決麼?

    第一類人可能還有一個疑慮,就是投入與產出的問題,畢竟MBA學費高昂,上有老下有小,還房貸、還車貸、孩子的教育等等。而反過來,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離開學校這麼多年,和工作三年的新新人類去競爭考試,能不能考得上的問題。瞧,世界就這麼奇妙!一方面擔心學費一方面擔心考試。首先從學費上來講,既然敢收這個高的學費,就說明有這個市場。市場不是傻子,有這個市場就一定有回報。

    如果想把自己的事業生涯做大,系統性的充電絕對必要。而且要讀MBA就一定儘早。

    在面試中,我們見到大量來自阿里巴巴、華為、騰訊、網易等大公司的精英,所以不要相信馬雲說的他不讀MBA,也不招MBA。果真如此,為何有這麼多他的手下精英要削尖腦袋報考呢?!而且馬雲也悄悄的在長江商學院的高階課程班進修過,他的參謀長曾鳴時任長江商學院教授就是這樣的渠道結識並挖過去的。

    學習有多個層次:基本概念、理念——應知應會知識點——理解——應用——整合拓展。

    真正有用的知識都是成體系的,就好比大腦的神經網路,如果不形成足夠的體系,是不可能整合拓展、乃至創新的。而所謂的“混沌大學”、“得到”、“樊登讀書會”這些碎片式、或只針對某個具體問題的技能提升,或是咀嚼過給個新名詞、新概念的“快餐”,是沒法系統性構建自己的知識能力體系。目前的知識付費更像是解決學習虛榮心和知識焦慮的知識快餐,對於這個問題的破解無濟於事。

    第一類人的根本問題就在於自己的視野、格局、人脈、綜合知識能力結構過於狹窄,因此才有天花板再往上無望的問題。特別是,晉升到更高職務,取決於更高職務的綜合能力要求,而並非意味著你現在業務能力做的最好的長板。通常提拔無望,反而是因為自己的短板不適合更高職務的綜合能力要求。因此決定希望自己職業生涯要能夠突破的,上述問題的反面就是MBA教育所能夠給你的。“是鳳凰就要想方設法棲高枝”。

    工作時間長的,可以爭取提前批面試。例如,浙江大學MBA提前批錄取就是考慮到工作時間長考試能力總體會弱於新新人類,所以素質、履歷經驗、潛質好,可以降分錄取。

    第二類、第三類問題,讀商學院有價值麼?

    第二類人最迫切需要系統完善自己的經營管理的知識能力體系,商學院的渠道目前仍然是最有效的一種方式。

    第二類人、第三類人,通常也是是帶著問題、要求疑解惑的,也最適合讀MBA。而職場新新人類考試能力強,但最大的問題是不知道自己學什麼。帶著問題作為課題去針對的去學,畢業時論文也有了,一舉雙得。

    為何求疑解惑?因為自己的認知還沒有提升到新境界。更多時候自己發現的問題是表面的,其實問題背後的問題才是關鍵。到名校,和名師,以及一大批被篩選過的同學、校友碰撞,這樣的思想火花是可以影響一輩子的。所謂考試是透過人為方式的被迫篩選分層,透過人為的篩選出來相對優秀的一批人,聚集在一起,這個人脈就很有價值。特別是面對面的交流培訓是網路交流無法替代的。例如,世界網路巨頭思科是推出網路影片系統最早的公司,但他們的正式會議仍然需要世界各地高管飛幾十個小時一起聚集幾天閉門討論。因為思維碰撞的火花經常是在課下、聚餐,乃至閒聊中碰撞出來的。

    對於第三類問題需要破解,必須多管齊下,既要重視商學院(特別是綜合名校)的教授們,專業多、視野廣、格局高,交叉性的思維,更容易幫助找到解決問題的線索或答案,入學後不僅僅是依賴了商學院的資源。其次,也要重視產業領先實踐,以及相應的人脈。但僅就這個“14年還沒讀MBA”的提問而言,顯然這個層次的第三類人是迫切需要就讀商學院的。因為格局和視野亟待提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平民玩家在哪方面花費的錢比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