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就說點事
-
2 # 一口毒奶2333
房顫是臨床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據資料顯示,人群患病率接近1%,房顫發作時的心率快和節律不整齊可使病人感到“心臟亂跳”。但房顫帶來的其它危害不可以小覷。研究表明房顫患者總死亡率是正常人的2倍。主要因為: \r \r第一:房顫時心房收縮功能喪失和長期心率增快可導致心臟擴大和心力衰竭。有心臟病患者者還容易出現心衰、肺水腫、心絞痛、休克等。 \r \r第二:血栓形成與栓塞:房顫時心房喪失收縮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內淤滯而形成血栓,血栓脫落可隨著血液至全身各處,其一旦卡在某處就會引起血管堵塞,醫學上稱為栓塞,常見的就是腦栓塞,也就是老百姓熟知的“中風”,“偏癱”等,研究表明,在不伴有其它疾病年齡小於60歲的房顫病人,腦卒中的年發生率為1%左右,而在60~75歲以上的病人,腦卒中的年發病率為2%。如果伴有其它栓塞高危因素,如高血壓病、糖尿病、冠心病、心衰等,則腦卒中的年發生率可達4%。特別是以前有栓塞病史的房顫患者再次發生中風的可能性很高,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相當一部分慢性房顫病人是以腦中風為首發症狀而去醫院的神經內科就診,經檢查才發現房顫是“罪魁禍首”,主要因為以前房顫沒有明顯不適症狀,對該病不知曉或者不重視而未及時治療,因此從這個角度看,房顫是一種潛在的“致殘性”疾病,可以給患者生命和生活質量帶來極大的威脅,稱之為“無聲的殺手”並不為過,應該對這種疾病高度重視和及時治療。 \r近代將房顫分為陣發性房顫、持續性房顫和永久性房顫。房顫治療的目標除了預防血栓栓塞併發症以外,仍為滿意控制心室率、恢復竇性心律並防止其復發。用於房顫的抗心律失常藥物有兩類:1轉復房顫,恢復竇性心律和預防復發的藥物,包括IA類(如奎尼丁)、IC類(如普羅帕酮、莫雷西嗪)和III類(胺碘酮、索他洛爾)抗心律失常藥物。它們主要作用於心房,以延長心房不應期或減慢心房內傳導。2減慢心室率的藥物,包括β受體阻滯劑、非雙氫吡碇類鈣拮抗劑(維拉帕米和地爾硫?)以及洋地黃類藥物。它們作用於房室結,以延長房室結不應期,增加隱匿傳導。過去,曾有些臨床醫師將減慢心室率的藥物誤解為有轉復房顫為竇性心律或預防房顫復發的功能,如洋地黃類(毛花甙丙、地高辛)、非雙氫吡啶類(維拉帕米和地爾硫?)和β受體阻滯劑。一些隨機雙盲的研究表明,毛花甙丙與安慰劑比較,其復律的有效率和恢復竇性心律距開始給藥之間無顯著差異。奎尼丁曾在中國廣泛用於持續性房顛的復律和預防房顫的復發,但臨床研究表明,奎尼丁雖可有效治療房顫,但可能增加病死率。 \r各種型別房顫的治療對策 \r1.陣發性房顫:在房顫發作時,即可選用減慢心室率的藥物,也可選用復律的藥物。對發作頻繁者,在其發作的間歇應使用作用於心房的復律藥物,而不應選用減慢心室率的藥物。孤立性房顫和高血壓或左室肥厚的非冠心病房顫,首選普羅帕酮或莫雷西嗪,如無效,則選索他洛爾,後選胺碘酮。冠心病和心肌梗死後房顫,不用IC類藥物。如病人年輕、心功能好,可選用索他洛爾;年齡大、心功能差,選用胺碘酮;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陣發性房顫選用胺碘酮。 \r2.持續性房顫:其治療對策包括:1)復律和長期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預防復發。2)減慢心室率和抗凝。如選對策1,應考慮用作用於心房的復律藥物,選藥原則同陣發性房顫;如選對策2,應選用減慢心室率的藥物。 \r3.永久性房顫:是不可能恢復竇性心律的一類房顫,治療上應選用減慢心室率的藥物和抗凝藥物。 \r(1)洋地黃類藥物,減慢心室率的同時有正性肌力作用,可用於心功能不全的房顫病人。因洋地黃類藥物減慢心室率的機制是透過興奮迷走神經,間接作用於房室結,延長其不應期,增加隱匿傳導,所以洋地黃類藥物可滿意控制睡眠與靜息時房顫的心室率。而在活動時交感神經佔優勢或在肺心病、哮喘、急性左心衰竭、圍手術期等危重急症時,交感神經興奮狀況下,洋地黃類藥物療效有限。 \r(2)β受體阻滯劑,可拮抗交感神經活性。非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透過阻斷鈣離子通道而減慢房室傳導,減慢心室率,不但對睡眠或靜息狀態,而且對運動時的房顫均可有效控制心室率。對上述危重急症時,毛花甙丙等藥物無效時,可選用靜脈地爾硫?。另外,預激綜合徵合併的房顫,禁用洋地黃、非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也不用β受體阻滯劑。應選用延長房室旁道不應期的藥物(如靜脈普魯卡因醯胺、普羅帕酮或胺碘酮)。 \rIbuti1ide也是新的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延長心房和心室有效不應期,對正常心臟組織的傳導幾乎沒有作用。Ibuti1ide 對新近發生的房顫轉復有效。研究表明,Ibuti1ide轉復房顫的療效優於普魯卡因醯胺。
回覆列表
永久性房顫的治療主要是預防栓塞,控制心室率。1.建議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抗凝,預防栓塞,口服地高辛,控制心室率,預防心衰,2.平時飲食注意清淡一些,不要暴飲暴食,會加重心臟負擔的。3.定時服藥,及時複查心電圖和心臟彩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