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大73708

    魯迅罵郭沫若是”流氓加才子”,他倆的相懟還在道德範圍允許的範圍內。王朔則不然,他真的吸毒嫖娼了,真正的”流氓加才子”。王朔的確有才,有才的人有時目空一切,覺得世上的人都不如他,人稱魯迅為大文豪,他認為魯迅無長篇大作不夠資格。李敖比他更狂,認為魯迅是吹出來的。人家問他崇拜誰,他說自照鏡子,裡面的人即是。這倆人是一個比一個牛逼,一個比一個狂!

    從王朔的覆歷看,他的文化一靠天賦,二靠後天努力,他並沒有什麼時髦的文學博士之類的炫耀,全憑自己的本事,確屬奇才一個。這一點挺讓人佩服的,不服還真不行。

    對當代一些人諷刺調侃也就罷了,他還要攻擊魯迅,就有點自不量力了,拿長篇小說說事就有點不地道,世界大文豪也不是都是長篇小說巨匠,莎士比亞就不是。魯迅的文學地位是水到渠成,世界都公認的,你不承認他是大文豪行麼?

    還有對巜詩經》的挑刺更是可笑。詩經的文學水平無論如何,她的歷史地位是誰也撼動不了的,任憑歲月流失,千萬年後,巜詩經》仍然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你王朔的文章即使現在還在,隨著時間源源流去,大概率會是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所以人,特別是有本事尤其是有大本事的人,如王朔這樣名利雙收的作家,更要有點道德。還真要學學老子的巜道德經》,規範一下自己的言行,不要總認為自己的文章天下第一。李敖至死都認為現代語言他寫得最好,結果呢?社會對他的評價並不是太高,起碼比他批評的魯迅差之太遠了吧。王朔也一樣,還說自己的語言好過巜詩經》,誰承認的?與《詩經》比拼,恐怕你還不夠格!

    王朔這幾年也沉寂了,長江後浪推前浪,已經把王朔這個”前浪”拍到沙灘上了,成了無數沙粒中的一員。王朔,你才氣仍在,好好發揮餘熱,為祖國的文學繼續添磚加瓦,才算不虛度此生,何況你曾經那麼輝煌過!

  • 2 # 青霞人文

    王朔嗎?隨便他吹牛逼了。他不是說過,我是流氓我怕誰?他就一頑主!

    王朔當然是有才華的,京油子的侃大山的才華,語言能力的才華,那是他在北京土著那個環境裡具備的稟賦,學不來,也不必學,何必跟一油子學呢?

    就是在那樣的時代,那樣的特別環境有了王朔這樣的一個作家,就那麼一個,沒有第二個了!

    他也不是憤世嫉俗,也不是仗義執言,他就那德性,那是生逢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特殊時期才有的青年,玩世不恭,又敢說會說,家庭出身也算可以,在皇城根下,見過大世面的京油子才有的,加上他的才華聰明幾點齊活了。

    至於他鄙視魯迅,連老祖宗的《詩經》也看不起,那是無知者無畏,故意說的,不要當真。王朔當然可以進入了當代文學史,這一點毋庸置疑。這個人活得有點不帶面具,說話太牛逼有意思了,有真實的時候,也有非常淺薄的一面。

    年輕時讀過王朔的作品,深為此人的叛逆性震撼,看一點就好了,畢竟不是文學的正派出路。

    誰也學不來王朔,人家那是少年功夫,原裝的。咱這也是窮說。

  • 3 # 上官恨水

    詩經的時代,人們還不能認知那是詩,那是真實場景和情感的表達!詩是後人蒐集羅列的定意。

    那個時代還是文字運用和組句的過渡期。許多是民間常規語句和創新發明的階段。

    《詩經》是最接地氣的表達。

    不可以把《詩經》與後代的規範,定位,模式來比較。

    《道德經》在春秋亂亂時期,那個時代,許多有文化的人都能看懂,並不象後人這樣賦予了更多的想像思維。而且春秋時代的文字,詞句,語法,相對規範知通用。

    我們把今天的文章穿越到古代的話,估計古人是看不懂的。無論古語類還是現代類。

    我做過調查,在西北邊區,許多老鄉還把持著世代傳承的古語用詞和用意表達。許多人誤以為是地方的方言,其實不是。他們的語句大部份是古語系的民間用語。只有少部份溶入了現代用語和普通話系例。

    包括港臺和沿海地區,他們使用的詞句,歌詞,詩歌,還保留許多古文詞句特點,今天看來似乎不完整,有的詞句感覺是半語,半字或半詞,過於簡單。但,古人就是這樣表達的。更多的內容是在心裡。文字與語句只是釋懷。

    所以,看古文和古詩對後人來講是千人千解。

    但是,不在現場,永遠也不可能解讀真相。

    怎麼能用現代的認知和模式與古人比呢?

  • 4 # 負薪映雪

    公雞公雞真美麗,大紅冠子花外衣。油亮脖子金黃腳,要比漂亮我第一。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死生以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知我者為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作為當代文壇上的一個公知,有一點成績,可以炫耀,但不能目空一切而後信口雌黃,玩心跳,言荒謬,語不驚人死不休,過把癮就死,這種文痞雖然曇花一現,卻極易將文學潮流誤導,是文學界莫大的恥辱。這種勢態的發展,會難以預料,象什麼梨花體,色解紅樓……有過之而無不及,讓人瞠目結舌,笑掉大牙。當代文學之沒落,多半是太注重名利,太牽扯關係所至。文人可以有傲骨,但不能有傲氣,更不能有戾氣,這就是一個文人的義務,而非高尚!

  • 5 # 問道黃老

    看到王朔這句話,第一感覺不是太狂,而是很知趣,說明在他心中還有老子,他還沒敢說他超過了《道德經》的水平,至少,在狂人王朔看來,老子天下第一,彼老子第一,此老子堪比彼老子,《道德經》是一流的,我王朔也是一流的。

    王朔曾經紅火過,他恃才傲物似乎也有資本。但懟的人太多,未免有點心虛。曾經的紅火只能說明過去,出國之後就是他文學生命的分水嶺,從此再沒寫過拿得出手的作品,且不管他江郎是否才盡,但曾經的光芒確確實實已經隨著那個時代而漸漸隱去。而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經》歷經千年而彌新,學老、研老、解老者代不乏人,何止千萬計,解老之書可謂汗牛充棟,據不完全統計,各種解讀老子的書籍2000餘種,僅在德國就有400多種,除了中國,在歐美,在東南亞,研究老子的人群從沒冷落過。這些事實,不知王朔知否?

    想問問王大師,老子批評孔子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你是否深知其意?

    老子還說“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自戀癖多貪好盈,雖一時榮觀快意,是否能長久?盈者,滿也,極也,滿則損,極則反,看來王大師真的挺不過寂寞這道坎了。

  • 6 # 視界行旅

    首先王朔的作品,在上個世紀約某個時段風靡一時,讀過人很多,很多拍成了影視作品,頗受大眾喜愛,行文風格京味十足,講的也大多是北京城一群各色小人物的故事。

    《詩經》可以說是中國文化之樹的根,是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由上到周王室下至諸候國及各級的採集機構,採集各地詩歌整理上報由王室審定編撰而成,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分《風》、《雅》、《頌》三大類,計三百零五篇。

    《詩經》中的詩句,以四字為主,字詞凝練,優雅而美,多和當時的曲調以唱以歌,此書由孔子刪定傳世。對中國的文化,尤其是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廣的影響。

    《論語》第二章第二節說: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今讀》中的註文是:“《詩經》三百首,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不虛假。”註釋中又說:“蓋言詩三百篇,無論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於至情流溢,直寫衷曲,毫無偽託虛徐之意。”所以“思無邪”就是真情流露、毫不作假的意思。這是對《詩經》的高度概括和評價。

    《詩經》中的詩句大多成為傳世經典,高山仰止,今人不可及也!

    如:《關睢》篇之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等

    《碩人》篇中對人物的描寫: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詩經》中的絕美的詩句舉不勝舉,顯而易見王朔先生作品中的遣詞造句,是無法與《詩經》相提並論的,這也許是王朔先生一句調侃的話,大可不必當真。

  • 7 # 心理諮詢源之汲

    聽起來這個問題挺值得一辯,但細細一想,又覺得辯得無趣。

    王朔話說得很巧,詩經裡的句子不如我。詩三百,不可能篇篇經典,裡邊不那麼精彩的句子,王朔當然偶有超越的可能。

    但如果說他能超越《卷耳》、《蒹葭》、《黍離》這樣的千古名篇,我是不相信的。

    不但他不能,唐人、宋人也不能。

    因為人的情感模式已經有了絕大變化,表達方式亦有了絕大變化。

    《詩經》多取四字,情感純度極高,而且衝口而出,一任天然,愛就是愛,怨就是怨,愁就是愁,念就是念,絕無一絲駁雜。以後的時代,想得多了,修飾也多了,也美,但是另一樣的美。

    人已經不是那時的人,情感也不是那時的情感,表達更不是那時的表達,如何比較?

    這也是現代人永遠寫不出“唐”詩,也寫不出“宋”詞,它們只屬於那個時代。

    王朔也只屬於那個躁動的年代。

    他的痞氣狂氣也只屬於那個時代。

  • 8 # 忠哥說天下

    與中國古代先賢的智慧相比,王朔明顯是高估自己了。

    他這樣說他自己,除了炒作外,我看不出其智慧之處在哪裡,送他三點分析,請他自省:

    1.《詩經》是什麼?

    《詩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共記載有311首,又稱“詩三百”,乃賢聖發憤之作,是對中國古代周王朝由盛轉衰五百年間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

    五百年,就時間跨度上來說,王朔即使能活150歲,他也看不全、經歷不完,何談他的創作高於《詩經》?

    2.《道德經》是什麼?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以哲學意義來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等諸多方面,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道德經》主要論述的是“道”與“德”,其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道德經》為詩歌體經文,音韻優美,講究修辭,語言極其精闢。

    王朔喜歡《道德經》,與之有得一比,不過是個人好惡而已,這裡不做多述。

    3.王朔能寫出《詩經》裡那些優美的句子嗎?

    《風》、《雅》、《頌》是《詩經》的三個部分,單就這三個部分的名字“風、雅、頌”就醉了,每部分只用了一個字,可謂用之精準!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區區28個字,寫出了莊姜的美貌,人物形象躍然紙上,王朔能做得到嗎?

    “伐木丁丁,鳥鳴嚶嚶”、“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裡的雙聲疊韻的運用,舒緩悠揚,使語言具有了音樂之美,請問王朔能寫的出來嗎?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茂盛的桃枝、豔麗的桃花,與新娘的青春美貌、熱鬧喜慶的婚禮互相映襯,觸物起興,前後相承,這種上乘的藝術手法王朔具有嗎?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這種形體和感情兩個方面之的變化,王朔能理解得了嗎?

    總之,連魯迅、胡適、章太炎、聞一多、郭沫若等等大家都專門研究過《詩經》,請問王朔認真仔細地研究過《詩經》嗎?

    個人喜好不能埋沒像《詩經》等這樣偉大的著作,年少張狂可以理解,但是顛倒黑白就令人貽笑大方了!

  • 9 # 華民學讀道德經

    我沒有讀過詩經,“王朔說,只有道德經還有的和他一比,是真的嗎?我懷疑是王朔老師說的嗎?嚴重懷疑”。我真的沒有讀過王朔什麼文句,我先請問一下,王朔對中華文化有什麼貢獻之處,,敢和道德經有的一比,在我的眼裡,王朔老先生能解讀道德經的一個“之”字,就可以啦。我不敢說王朔老先生能解讀道德經的“之”字我受到什麼懲罰。 王朔老先生,給學生們講一講道德經中的“之”字怎麼解釋吧,。 用不用學生我提醒您老一聲“道德經中的(之)字講的是““人的面額向上生長的毛”。 不相信的話,查一查說文解字吧,,順便告訴老先生,根據說文解字兩千年以前的“而”字的意思是“人的面額向下長得毛,即男人的鬍鬚”。 “毛”也好是“鬍鬚”也好最終是通向哪裡的,也許我的提問就像問了一個“蘋果為什麼總是落到地上那麼傻”那麼您老把道德經中的“之”字和“而”解釋一下、希望解釋的有深度,連個“之”字、“而”字都解釋不了,還能解釋道德經嗎…………希望王朔您老給我們的講解帶來“學習”,而不是“批評”,王朔老先生您說呢。 人人都知道,手有“握固”,那麼手難道不是從四肢演變過來的嗎?那麼腳有握固嗎,那麼心肝脾肺腎有握固嗎?,鼻子和舌頭有握固嗎…………握固兩個字不懂的話,就最簡單的告訴我們什麼是“天”,地球是掛在天上的

  • 10 # 另類文史

    另類君答覆此題目^_^

    王朔對《詩經》和《論語》的批判有點自取其辱,就好像他當初奚落嘲諷金庸一樣,他根本就無法融入武俠世界的瑰麗而恢弘的畫卷,就自以為是的述說金庸是個炒菜火候不到的廚子。

    他這種外行評價內行的做派真的非常不可取。

    真要秀存在感,為嘛不寫一部振聾發聵的鴻篇鉅製,而在這裡瞎逼逼嘞?

    或許可以這樣理解,王朔就好像一個剛加入黑社會的古惑仔,嘲笑古代人的冷兵器,說“他們為啥不用飛機大炮打仗,他們都是傻缺!”

    這種數典忘祖,誇誇其談的套路,或許是王朔少年得志的後遺症,亦或許是他恃才傲物的痼疾,不過總起來說,儘管王朔有才氣,也有敢說敢想的魄力,但他的文筆,傲世同時期其他作家還算勉強成立,若是連魯迅和金庸都要完全否定批判,那他真的是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了。

    這就好比一大堆滿清官員,詛咒痛罵洋人為非作歹,有著勇氣,為啥不自己搞點實業富國強兵呢?

    再說《道德經》,以王朔淺陋的學識,他所有作品捆成一捆,也不能和《道德經》中的任何一個句子相提並論。

    不過,王朔對餘秋雨和于丹的批評,倒是挺恰如其分的,或許,同時代的作家中,他敢於站出來直接發聲怒懟于丹餘秋雨,算是在晚年大放異彩,又牛逼了一把吧。

    另類君言盡於此,告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朱婷有一個偉大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