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們對河流就有著深厚的感情。在古老的原始時代,我們的祖先就依山傍水居住,不少村莊、城鎮就建在河邊,甚至隨著河流的變遷而興亡。世界上古代文明的發祥無不與河流相關。九曲黃河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搖籃”,非洲的尼羅河、西亞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的恆河,也分別孕育了古埃及、巴比倫和印度的燦爛文化。
它們在陸地表面縱橫交錯,蛛網般地分佈著,是陸地表面水流和泥沙輸移的主要通道,那些幹流就好比地球身上的大動脈,那些細細的支流如同毛細血管,不斷給大地帶來新的“血液”,滋潤著地球上的生命。有的浩浩蕩蕩,奔向海洋;有的越流越窄,最後消失在沙漠中;有些河流像捉迷藏一樣,一會兒鑽入地下消失得無影無蹤,一會兒又在什麼地方淳淳而出;有的河流“行蹤”不定,經常改道;有的河流含沙量大,有的河流含沙量小;有的河流形如“九曲迴腸”,還會自然截彎取直等等,可謂各式各樣。這些都與河流所流經地區的地形、氣候密切相關。
可是這麼多特性各異的河流,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它們最初的模樣有著相同的成長過程。它們的形成靠的並不是人力,而是自然的力量。
一般來說,形成一條河流必須具備2個條件:①有經常不斷地流動著的水,②水在其中流動的“槽”。
然而,陸地上成千上萬條河流,晝夜不停地流著,其水源是從哪兒來的呢?河流的水源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科學上叫河流的補給。
首先,雨水是世界上大多數河流的最重要的水源。我們知道,海洋和陸地表面都不停地進行著水分蒸發,而後把水蒸氣送入大氣,大氣中的水汽9/10以上以降水形式落回地面,進而影響河流的流水。
河槽上空的降雨,可直接加入江河的水流中,但河槽的面積畢竟是不大的,所以河槽上降雨的補給常常是微不足道的,一旦降雨停止,這種補給也就立刻消失。
事實上,河流的降水補給,主要是來自它的廣大的集水區域。那些沒有直接降落到河槽內的水,並不立即產生徑流,而是首先消耗地面上的植物截留、地面下滲、填窪及蒸發等。降雨被植物截留的現象叫植物截留,植物截留的水量不大,它將被蒸發掉。雨水從地面向下不斷地滲入土壤的過程,叫下滲。當降雨滿足下滲之後,將形成地面積水,蓄積於地面窪地,稱為填窪。隨著降雨的繼續進行,滿足填窪後的水開始沿著地面流動,稱為地面徑流。
在一次降雨過程中,由於各處的植物截留量、下滲量和填窪及蒸發量的不同,地面徑流出現的時間、地方有先有後。開始出現的地面徑流在坡面上呈面狀流動,稱為坡面漫流。在漫流過程中,坡面的水流一方面直接接受降水的直接補給,另一方面在前行的過程中不斷地因蒸發而消耗。如果降雨很大或降雨時間很長,地面徑流就能最終注入河網。這種補給常常在雨後還能持續一段時間。
都說“河流是氣候的產物”,而事實上,降水的多少和降水的方式對河水變化影響很大。一般是降水量多的地方,河流水量也大;降水量少的地方,河流水量少。中國氣候屬於季風氣候,全年降雨量大部分集中在夏、秋兩季。所以夏秋兩季,河流常常形成洪水,帶來洪澇災害。在少雨或無雨的冬季,江河水量顯著減少,出現一年中的枯水期,有的河流甚至出現斷流現象。
另外,還有許多因素也影響著河水。比如說,地面的蒸發,如果降水的大部分被蒸發掉了,那麼流到河裡的水量自然要大為減少。有些地方每年降水量的60%~70%成為河水,但另一些地方則只有30%~40%成為河水。這種差別,取決於當地的氣候、地形、地質、植物和人類活動等的影響。
季節性積雪的融水,是河水的又一來源。有些河流,由於春季集水區內積雪的融化,補給河流,使河水流量大增形成春汛,有些地方將之稱為桃花水。這種積雪補給河流的水量,受冬季積雪厚度的影響。由於冰雪的融化受氣溫高低的制約,所以,一般說來,一年中七八月氣溫最高,融水補給河流的水量也出現最大值,而在冬季則會出現河流的枯水期。
一般說來,一條河流的補給水源往往是多方面的。例如長江,它既有雨水的補給,也有冰川、湖泊、沼澤等補給水源。補給水源還因季節和地域不同而變化。在一年中,冬季降水少,多數河流只能從地下水得到補充;春季既有降水,又有冰雪融水;夏秋季則幾乎全部以雨水為主要來源。不過,在地域上也有很大不同,往往在河流的某一段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而另一段則以雨水補給為主。
構成河流的另一個基本條件是容納水的河槽,又稱為河床。河槽是經常有河水流動的“槽”。槽的塑造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經過了水流的成年累月的辛苦勞作。
雨滴落到地面上,經過一段時間,產生了地面徑流。在地面比較鬆軟的地方,就慢慢地衝出一條小溝來,在小溝裡形成細流。經過數次雨水的沖刷,小溝越來越大,這樣的小溝也越來越多。逐漸地,相鄰的小溝不斷擴充套件匯在了一起,匯合後的水流量大了,沖刷力也隨之增強。後來,小溝擴大成了溪澗,許多溪澗彙集起來,就成了江河。
自古以來,人們對河流就有著深厚的感情。在古老的原始時代,我們的祖先就依山傍水居住,不少村莊、城鎮就建在河邊,甚至隨著河流的變遷而興亡。世界上古代文明的發祥無不與河流相關。九曲黃河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搖籃”,非洲的尼羅河、西亞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的恆河,也分別孕育了古埃及、巴比倫和印度的燦爛文化。
它們在陸地表面縱橫交錯,蛛網般地分佈著,是陸地表面水流和泥沙輸移的主要通道,那些幹流就好比地球身上的大動脈,那些細細的支流如同毛細血管,不斷給大地帶來新的“血液”,滋潤著地球上的生命。有的浩浩蕩蕩,奔向海洋;有的越流越窄,最後消失在沙漠中;有些河流像捉迷藏一樣,一會兒鑽入地下消失得無影無蹤,一會兒又在什麼地方淳淳而出;有的河流“行蹤”不定,經常改道;有的河流含沙量大,有的河流含沙量小;有的河流形如“九曲迴腸”,還會自然截彎取直等等,可謂各式各樣。這些都與河流所流經地區的地形、氣候密切相關。
可是這麼多特性各異的河流,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它們最初的模樣有著相同的成長過程。它們的形成靠的並不是人力,而是自然的力量。
一般來說,形成一條河流必須具備2個條件:①有經常不斷地流動著的水,②水在其中流動的“槽”。
然而,陸地上成千上萬條河流,晝夜不停地流著,其水源是從哪兒來的呢?河流的水源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科學上叫河流的補給。
首先,雨水是世界上大多數河流的最重要的水源。我們知道,海洋和陸地表面都不停地進行著水分蒸發,而後把水蒸氣送入大氣,大氣中的水汽9/10以上以降水形式落回地面,進而影響河流的流水。
河槽上空的降雨,可直接加入江河的水流中,但河槽的面積畢竟是不大的,所以河槽上降雨的補給常常是微不足道的,一旦降雨停止,這種補給也就立刻消失。
事實上,河流的降水補給,主要是來自它的廣大的集水區域。那些沒有直接降落到河槽內的水,並不立即產生徑流,而是首先消耗地面上的植物截留、地面下滲、填窪及蒸發等。降雨被植物截留的現象叫植物截留,植物截留的水量不大,它將被蒸發掉。雨水從地面向下不斷地滲入土壤的過程,叫下滲。當降雨滿足下滲之後,將形成地面積水,蓄積於地面窪地,稱為填窪。隨著降雨的繼續進行,滿足填窪後的水開始沿著地面流動,稱為地面徑流。
在一次降雨過程中,由於各處的植物截留量、下滲量和填窪及蒸發量的不同,地面徑流出現的時間、地方有先有後。開始出現的地面徑流在坡面上呈面狀流動,稱為坡面漫流。在漫流過程中,坡面的水流一方面直接接受降水的直接補給,另一方面在前行的過程中不斷地因蒸發而消耗。如果降雨很大或降雨時間很長,地面徑流就能最終注入河網。這種補給常常在雨後還能持續一段時間。
都說“河流是氣候的產物”,而事實上,降水的多少和降水的方式對河水變化影響很大。一般是降水量多的地方,河流水量也大;降水量少的地方,河流水量少。中國氣候屬於季風氣候,全年降雨量大部分集中在夏、秋兩季。所以夏秋兩季,河流常常形成洪水,帶來洪澇災害。在少雨或無雨的冬季,江河水量顯著減少,出現一年中的枯水期,有的河流甚至出現斷流現象。
另外,還有許多因素也影響著河水。比如說,地面的蒸發,如果降水的大部分被蒸發掉了,那麼流到河裡的水量自然要大為減少。有些地方每年降水量的60%~70%成為河水,但另一些地方則只有30%~40%成為河水。這種差別,取決於當地的氣候、地形、地質、植物和人類活動等的影響。
季節性積雪的融水,是河水的又一來源。有些河流,由於春季集水區內積雪的融化,補給河流,使河水流量大增形成春汛,有些地方將之稱為桃花水。這種積雪補給河流的水量,受冬季積雪厚度的影響。由於冰雪的融化受氣溫高低的制約,所以,一般說來,一年中七八月氣溫最高,融水補給河流的水量也出現最大值,而在冬季則會出現河流的枯水期。
一般說來,一條河流的補給水源往往是多方面的。例如長江,它既有雨水的補給,也有冰川、湖泊、沼澤等補給水源。補給水源還因季節和地域不同而變化。在一年中,冬季降水少,多數河流只能從地下水得到補充;春季既有降水,又有冰雪融水;夏秋季則幾乎全部以雨水為主要來源。不過,在地域上也有很大不同,往往在河流的某一段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而另一段則以雨水補給為主。
構成河流的另一個基本條件是容納水的河槽,又稱為河床。河槽是經常有河水流動的“槽”。槽的塑造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經過了水流的成年累月的辛苦勞作。
雨滴落到地面上,經過一段時間,產生了地面徑流。在地面比較鬆軟的地方,就慢慢地衝出一條小溝來,在小溝裡形成細流。經過數次雨水的沖刷,小溝越來越大,這樣的小溝也越來越多。逐漸地,相鄰的小溝不斷擴充套件匯在了一起,匯合後的水流量大了,沖刷力也隨之增強。後來,小溝擴大成了溪澗,許多溪澗彙集起來,就成了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