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818018444393

    粉筆的特性及其執筆方法:粉筆短而粗,無彈性,易折斷,磨損快,屬於硬筆。用筆要點如下:利用指力、腕力書寫;書寫時保持寫速穩定、適當用力,寫速快慢、用力大小決定點、畫的大小和粗細;書寫過程中,適時轉動粉筆,使筆頭保持圓弧狀,以求得線條均勻;用筆講究提、按、行,但要求書寫內力始終保持一致,筆筆到位。  黑板是豎立固定在牆上的,因此,粉筆字就只能站在黑板前,採用“站立懸臂”的姿勢書寫。書寫時要注意做到:頭平、身正、臂曲、足穩。體態自然大方,身體舒展靈活,寫粉筆字正確的執筆方法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筆,其位置貼近筆頭,且三指虛握,指節外凸,呈斜臥式(與板面成45°——50°夾角)。>02 粉筆字書寫存在的問題   1、筆畫不規範,線條無力,有薄弱之感;   2、平拉硬拖,筆畫僵硬呆板,無生動多變之美感;   3、結構比例失調,重心不穩,缺乏整體的穩定感;   4、字距過大或過小,行款不整齊,沒有章法。>03 應對問題的技巧  (一)、臨習優秀的碑帖。  進行粉筆字練習應從臨寫優秀的碑帖(碑:石刻、木刻等字的拓印件;帖:直接書寫的範本。)開始,且首先臨寫楷體。臨寫的範本很多,選擇自己愛好的優秀範本來練習最佳,比如:唐小楷碑帖《唐靈飛經》或當代司馬彥、司馬東的鋼筆字帖,在掌握了一種風格後,可廣泛涉獵,以便把握共性,同時也便於融合。臨寫時,首先進行對臨(仿寫)——仿照範本來寫,待熟練後,再背臨——默寫範字。臨寫是在瞭解所臨碑帖的技法基礎上進行的。所以,臨寫前要研究相關理論,用心讀帖,然後進行筆畫臨寫練習,熟練後再臨寫完整的字,待對所臨寫的字默寫的很象後,進行全帖臨寫。按照以上要求反覆進行,最終達到字寫的好、整篇組合的美的目的。  (二)把握粉筆字的書寫技巧。   1、筆畫練習:把握起筆、行筆、轉折和收筆的要領:“起筆收筆有力量,輕重自然見分曉”,做到“筆筆到位”  寫好粉筆字,結字是關鍵,筆畫是基礎。粉筆字的行筆要求和一般硬筆一樣:起筆頓、行筆快、收筆頓、拐彎頓;行筆要穩健,用力要均勻,使線條有力、流暢。寫轉折筆畫時,在轉折處要有頓挫用筆,寫曲線筆畫時,手應隨筆畫的彎曲而捻轉粉筆,忌隨意用筆而使線條形成折帶狀,造成線條無力,有薄弱之感;比如“刀、奶、蕩”,收筆一般要有“回筆”之勢,勾、撇、提、懸針等收筆要順勢提筆而出,但須保持內力不變、力送到頭。比如:“人、參、鍾、場”  由於粉筆字書寫應有適當的速度,起、收筆的藏筆效果並不明顯,有“意”即可,但無論書寫主要位置筆畫還是次要位置筆畫,必須做到筆筆到位。  筆畫的具體寫法如下:(範寫)  點——虛起筆漸按下回筆作收勢。  橫——按筆起筆,有藏筆之勢,後右行,按下回筆作收勢。  豎——按筆起筆,有藏筆之勢,後下行,或按下回筆作收勢(垂露),或順勢提筆呈懸針狀。  撇——按筆起筆,有藏筆之勢,左撇出,稍行便順勢提筆。  捺——按筆起筆,稍有藏筆之勢,後右下行,呈一波三折狀,再順勢提筆出鋒。  挑——按筆起筆,有藏筆之勢,後順勢向右上提筆。  折——按筆起筆,有藏筆之勢,後行筆至折處停筆,再按筆寫折後行筆,按下回筆收筆。  勾——橫勾似折,但折後順勢提筆斜出鋒;豎勾如豎,但在豎畫按下回筆時順勢向左上提筆出鋒;弧形勾的起筆,按筆有藏筆之勢,後行曲線,邊行邊轉筆至勾處回筆,順勢提筆出鋒。   2、把握結構:正確處理粉筆字的結構關係,使筆畫組合得當、字型嚴謹美觀  進行粉筆字練習關鍵是筆畫組合,組合的關鍵在於正確處理筆畫間的位置關係、穿插呼應關係等。  (1)、保持字的外形呈“方”形  粉筆字是方塊字,但字的方正不是絕對的,而是整體感覺。大部分字只是某些筆畫的起筆或收筆端點處於方塊之邊緣(極少部分略超出),而其他地方都在方塊之內。在練習過程中應首先形成“字為方形”的認識,然後注意恰當的表現字的整體方的感覺:方塊邊緣的筆畫及相交於方塊邊緣的筆畫定好位,不靠邊的筆畫寫到位。如:血、巨  (2)分析結構和比例  粉筆字分為獨體字和組合字兩種。組合結構的字又分為上下組合、上中下組合、左右組合、左中右組合、上下左右組合、裡外組合、參差組合。進行粉筆字練習,分析研究組合結構各部分所佔比例的大小對準確定位每個字的筆畫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初學時,可有意劃分組合結構字型各部分的比例,經過反覆練習把握組合比例,最終能夠做到出手便符合比例。比如:左、右、假、意  (3)體現上緊下松特徵  粉筆字結構如同人體結構,大部分上部構成緊湊,下部構成舒展。從美學觀點來講,只有疏密搭配得當,才能產生美感。在一個畫面中,物象組合“疏能跑馬,密不透風,”而且過渡層次適當,形式美感強。一個字就是一個畫面——上緊而不擠滿,下松而不空缺,鬆緊對比適度,構成協調美觀。進行粉筆字練習如若把握上緊下松規律,便可突破筆畫組合“排列易均勻”的難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風力發電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