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等待了千年,為何良人不回來?
百花深處好,世人皆不曉。
小院半壁陰,老廟三尺草。
秋風未曾忘,又將落葉掃。
此處勝桃源,只是人將老。
——顧城《題百花深處》
北京的人都不怕迷路,只怕午夜夢迴,一不小心走到了百花深處。
老人們常說,百花深處住著一隻妖,它迷惑著所有路人的心智。肩負行囊的青衣書生、仗劍江湖的虯髯俠客、端莊嫵媚的閨秀和碧玉、神情矍鑠的布衣老者、搖頭晃腦不知所云的官人……百花深處是個謎,謎一樣的妖。一旦進了百花深處,妖就住在了你的心中。
別再想著回頭悵惘。你會不想走,你會只想留。
多少人一生尋找他夢的發端和終結。多少人的額頭上鐫刻著黃昏。
停下來啊,停下來吧。
到百花深處。
龜息禪意的僧人,整裝待發的軍隊,跋山涉水的商旅,不知歸期的遊人。停下來啊,停下來吧。
在這裡,就在這百花深處。
日出之後就是白晝,日落之後仍無黃昏。每一聲笑都恰當當撩撥人的心絃,每一個吻都溼漉漉帶著淚浸潤指尖,每一間房中有個巧手繡花的姑娘,每一個茶樓都有含笑望著你的翩翩少年。每一個夜都是你在的夜,你在這裡過了各色的夜,這各色的夜,過的是各色夜晚中的一個,也是算作各色夜晚之外的一個。
倦鳥且知還,君需問歸期。
樓上的青衣遙遙地收了水袖,緩緩伸出手,軟軟地捏了個蘭花,腰身鬆鬆沉沉,眼隨腰走,鳳眼輕挑,紅唇微啟:我已等待了千年,為何良人還不回來?
聲音飄飄渺渺裊裊上升,時空彷彿忽地撕裂。
唇槍舌戰的書生茶館,掌燈看戲的娉婷少婦,肆意狎暱的公子哥兒,卸甲歸家的熱血徵人,全都如上了年代封存已久的錦緞,驀地接觸空氣,片片碎裂,寸寸淚斷。只剩下一顆鬱鬱蔥蔥的老槐樹,蒼白著一張臉,遙望什剎海,空倚護國寺。
我已等待了千年,為何良人不待我?
空
長
嘆。
只剩一個已經瘋掉的馮家男人,蹲在埋葬了過去切斷了歷史的黃土面前,痴痴地念:“你碎了我的花瓶。”
碎了的何止花瓶。
前清的小曲,明代的雨巷,舊軍閥私藏的老酒,老先生深愛的玉鐲……都碎了,碎成了一抔黃土,從前兩進的院子的簷下鏽跡斑斑的鈴鐺還剩下了一個檔子,叮叮噹噹地碎了風碎了雨。
都說十年人看如煙去,我只見北京這一夜。
狹長的衚衕拆成了空洞的土坡,衚衕壁上薄薄的青苔全碎成了瓦礫磚石的殘肢,都不在了,都不在了,真真正正的北京碎了。
老舍這樣描寫百花深處:“衚衕是狹而長的。兩旁都是用碎磚砌的牆。南牆少見日光,薄薄的長著一層綠苔,高處有隱隱的幾條蝸牛爬過的銀軌。往裡走略覺寬敞一些,可是兩旁的牆更破碎一些。”
倘若老舍先生沒有沉湖,會不會吐血昏死在如今的百花深處前?
寫了《城門開》,回憶舊北京的北島,會不會淌著淚含著恨再寫一篇《題百花深處》?
這樣的十分鐘,老去的年華不只是書生與羅裙,徵人與歸客,我想喝一杯酒,醉在百花的深處,可是這文化的新壺裝不了沉重的歲月文明。
鴿哨沒有響了,鴿群也就不見了;梧桐被砍了,梧桐樹下納涼喝茶講故事的老人也就消失了;百花深處沒有了兩進四敞的大院,衚衕文化也就跟著遺失了。
這樣的十分鐘,老去的是滄桑的文明,是根,是我們以為它腐爛了無用了,於是便要剷掉它,建高樓大廈、亮堂堂的住宅,筆直直公路的根。
“如今只有老北京才不認識北京。”
當瘋掉的馮遠征不經意翹著蘭花指去尋根,當虛空的前清花瓶碎在了新生文明的車碾之下。
沒有了根的文明,只能算是文化。
十分鐘的電影,便處處是精華,句句有深意。
電影中,因為搬運工借火,才無意打碎了花瓶。我們常常把文明比作火種,因此這個舉動也許可以看做在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因著忙借西方的文明,外來的文化,它們先進,它們新鮮,卻忘了保護自身文明的休憩與發展,千年的文明,也許會毀於一旦。
我們愛了滿地輝煌,我們愛了夜色笙簫,我們愛了歌劇芭蕾。
卻遺忘了我們的衚衕,我們的百花深處,詭異而悽豔京腔青衣仍痴痴地問:我已等待了千年,為何良人不回來?
我已等待了千年,為何良人不回來?
百花深處好,世人皆不曉。
小院半壁陰,老廟三尺草。
秋風未曾忘,又將落葉掃。
此處勝桃源,只是人將老。
——顧城《題百花深處》
北京的人都不怕迷路,只怕午夜夢迴,一不小心走到了百花深處。
老人們常說,百花深處住著一隻妖,它迷惑著所有路人的心智。肩負行囊的青衣書生、仗劍江湖的虯髯俠客、端莊嫵媚的閨秀和碧玉、神情矍鑠的布衣老者、搖頭晃腦不知所云的官人……百花深處是個謎,謎一樣的妖。一旦進了百花深處,妖就住在了你的心中。
別再想著回頭悵惘。你會不想走,你會只想留。
多少人一生尋找他夢的發端和終結。多少人的額頭上鐫刻著黃昏。
停下來啊,停下來吧。
到百花深處。
龜息禪意的僧人,整裝待發的軍隊,跋山涉水的商旅,不知歸期的遊人。停下來啊,停下來吧。
在這裡,就在這百花深處。
日出之後就是白晝,日落之後仍無黃昏。每一聲笑都恰當當撩撥人的心絃,每一個吻都溼漉漉帶著淚浸潤指尖,每一間房中有個巧手繡花的姑娘,每一個茶樓都有含笑望著你的翩翩少年。每一個夜都是你在的夜,你在這裡過了各色的夜,這各色的夜,過的是各色夜晚中的一個,也是算作各色夜晚之外的一個。
倦鳥且知還,君需問歸期。
樓上的青衣遙遙地收了水袖,緩緩伸出手,軟軟地捏了個蘭花,腰身鬆鬆沉沉,眼隨腰走,鳳眼輕挑,紅唇微啟:我已等待了千年,為何良人還不回來?
聲音飄飄渺渺裊裊上升,時空彷彿忽地撕裂。
唇槍舌戰的書生茶館,掌燈看戲的娉婷少婦,肆意狎暱的公子哥兒,卸甲歸家的熱血徵人,全都如上了年代封存已久的錦緞,驀地接觸空氣,片片碎裂,寸寸淚斷。只剩下一顆鬱鬱蔥蔥的老槐樹,蒼白著一張臉,遙望什剎海,空倚護國寺。
我已等待了千年,為何良人不待我?
空
長
嘆。
只剩一個已經瘋掉的馮家男人,蹲在埋葬了過去切斷了歷史的黃土面前,痴痴地念:“你碎了我的花瓶。”
碎了的何止花瓶。
前清的小曲,明代的雨巷,舊軍閥私藏的老酒,老先生深愛的玉鐲……都碎了,碎成了一抔黃土,從前兩進的院子的簷下鏽跡斑斑的鈴鐺還剩下了一個檔子,叮叮噹噹地碎了風碎了雨。
都說十年人看如煙去,我只見北京這一夜。
狹長的衚衕拆成了空洞的土坡,衚衕壁上薄薄的青苔全碎成了瓦礫磚石的殘肢,都不在了,都不在了,真真正正的北京碎了。
老舍這樣描寫百花深處:“衚衕是狹而長的。兩旁都是用碎磚砌的牆。南牆少見日光,薄薄的長著一層綠苔,高處有隱隱的幾條蝸牛爬過的銀軌。往裡走略覺寬敞一些,可是兩旁的牆更破碎一些。”
倘若老舍先生沒有沉湖,會不會吐血昏死在如今的百花深處前?
寫了《城門開》,回憶舊北京的北島,會不會淌著淚含著恨再寫一篇《題百花深處》?
這樣的十分鐘,老去的年華不只是書生與羅裙,徵人與歸客,我想喝一杯酒,醉在百花的深處,可是這文化的新壺裝不了沉重的歲月文明。
鴿哨沒有響了,鴿群也就不見了;梧桐被砍了,梧桐樹下納涼喝茶講故事的老人也就消失了;百花深處沒有了兩進四敞的大院,衚衕文化也就跟著遺失了。
這樣的十分鐘,老去的是滄桑的文明,是根,是我們以為它腐爛了無用了,於是便要剷掉它,建高樓大廈、亮堂堂的住宅,筆直直公路的根。
“如今只有老北京才不認識北京。”
當瘋掉的馮遠征不經意翹著蘭花指去尋根,當虛空的前清花瓶碎在了新生文明的車碾之下。
沒有了根的文明,只能算是文化。
十分鐘的電影,便處處是精華,句句有深意。
電影中,因為搬運工借火,才無意打碎了花瓶。我們常常把文明比作火種,因此這個舉動也許可以看做在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因著忙借西方的文明,外來的文化,它們先進,它們新鮮,卻忘了保護自身文明的休憩與發展,千年的文明,也許會毀於一旦。
我們愛了滿地輝煌,我們愛了夜色笙簫,我們愛了歌劇芭蕾。
卻遺忘了我們的衚衕,我們的百花深處,詭異而悽豔京腔青衣仍痴痴地問:我已等待了千年,為何良人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