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122002828550

    老鮑家墩來歷

    安慶西郊海口洲有個“鮑家墩”。要是不知道“鮑家墩”,證明你還不完全瞭解海口洲。

    海口洲,史料上只有這麼幾句:明初華陽河和皖河下游大官湖、漳湖一帶水域皆是長江故道,公元1260年前後,皖河口在石牌,之後隨著長江洪水淤積,皖河泥沙擴散,河口逐年東移,近300年間在菖蒲夾(海口洲的歷史地名)至沙帽洲(安慶城西南皖河口)之間淤積成洲。

    荒涼之洲,人跡罕見。200多年前,鮑氏族人最先遷徙至此,他們在此“插草圍標”,壘砌巨大土墩,高六丈餘,方圓約十八餘丈,自稱“鮑家墩”。至今,在老墩子上,還能覓及到當年建築房屋大青磚的影子,只不過,早已被後人作為新房子的奠基石了。因土墩四面皆為溼地,須挖溝排水懇田種糧。於是,相繼在其土墩前後疏通兩道東西走向、東北方一道南北走向的大溝。

    鮑家族人,除了在冬季於旱田中播種下春季糧食作物外,還利用春夏秋季江河漲潮時期,在溝塘中放養水生植物如菱角、野藕、茭白之類。說來也怪,每當夏季長江洪水和晥河水圍困土墩,即便瀕臨漫頂,只要族人焚香禱告,那洪水似乎很聽話地慢慢退卻。爾後,那些溝塘裡的菱角和荷葉,便一個勁地瘋長,紅白相間的荷花和綠色的荷葉包圍著鮑家墩。

    相傳,有一年大水剛退,一個風水先生路過,見此地此景贊曰:“此乃‘荷葉地’也”。族人不解,先生說,此墩圓中見方,八面皆無障眼之物,而墩子周圍數條大溝,猶如護城河。居家於此,如坐荷葉之上,浮於水面,豈不正如“荷葉地”?於是,鮑家墩被形容為“荷葉墩”的傳說漸傳遠去。

    此聞一出,遍及周邊府縣。數百年間,諸如“朱家墩“、“汪家墩”、“宋家墩”等,紛紛效仿鮑家墩,相繼出現在這個水澤之洲。並且,上達九江、漢口,下至蕪湖、南京,過往的商家、軍隊都曾暫歇或駐留。如今,鮑家墩西邊還有一個被稱為“陳家倉房、蘇家倉房”的地塊;東邊也有一個地塊,叫做“繫馬場”,許是當年軍隊歇息此地飼馬之用的吧。那時間,海口洲也曾繁華過一個階段。人數逐增,開墾的土地也隨之增多,水路交通就成了洲上諸“墩”唯一向外的通道。鮑家墩自然成為通向北面“皖口(今懷寧山口)”的交通樞紐和鹽商碼頭。傳說當時有個一個叫孫五的人為首,在鮑家墩北面,聚集民工挖掘出寬五丈、深兩丈、長數華里的大溝,碼頭便設在離鮑家墩東北一華里左右的“孫五小墩”(以孫五命名)。據說那裡地基很牢,是大龍山和柏子山山脈的延伸。

    就在大溝挖通不久後的幾年內,連年大水。鮑家墩人依舊在“水漫金山”時焚香禱告。可那幾年大水,就是不接受人們的祈求,不依不饒地漫過土墩。以至於後來那位風水先生再次來“鮑家墩”時,連連搖頭:“罪過啊罪過!你們挖斷了龍脈!”爾後的數十年,為首挖溝的孫五命卒於異鄉,以他名字命名的“孫五小墩”碼頭,也漸漸地衰敗下去。取而代之的,是從臨江“九百塊”那裡,闢出一條新河道,取名“沿江套”,向東直通安慶。

    歷經數百年,鮑家族人,和後來陸續遷來的各個宗姓之間,和睦相處。而當時最先登上海口洲的鮑家,人丁興旺,其枝葉輻射至全海口洲。現在,每當人們問及海口洲鮑家墩,首先聯想到的是,這個洲正中地帶的“鮑家墩”。其實,此墩正是從被稱為“荷葉墩”的鮑家墩分支而來,稱“下鮑家墩”,而將“荷葉墩”稱為“老鮑家墩”。後來,人們似乎慢慢地淡化了鮑家墩曾經是“荷葉墩”的傳奇故事。直至1925年冬,一位叫做徐平軒的民國政府要員(後皈依佛教),和曾任孫中山先生秘書的姚覺五(時任皖南行署主任),徵集民工在海口洲圍湖造田。將海口洲圈成一個萬餘畝的大圩,取名曰“廣成圩”。

    圩內的老鮑家墩,風光依然如舊。雖幾經戰亂和自然災害的侵襲;雖幾經洲名、公社、鄉鎮、村隊名稱的變更,鮑家墩,人們依然沒有改變對它的稱謂。現在的安徽省地圖上,在“安慶-海口鎮-北埂村”的方位,依然能清晰地找到“鮑家墩”這個圖示。但北埂村處於整個海口洲的最低點,人稱“鍋底”。因其地勢低窪,遇內澇年份,圩內積水依然會透過鮑家墩這個水道樞紐排到晥河。每當內澇淹沒田地和低矮民房,唯有這個鮑家墩,在大圩的“鍋底”處昂然屹立。

    不過,如今在它的墩子腳下,已是樓房林立如眾星捧月地簇擁著。當年的鮑家墩,如今已人過百眾,戶近百家,宗姓逾幾了。

    當你在夏秋季節來到鮑家墩,於一馬平川的綠油油般田頭地尾,抬眼望去,依然可見在池塘間、河溝中盛開的紅白荷花和綠色的荷葉。鮑家墩上的樓房樹木,在萬頃碧綠的麥浪、棉田、秧苗的映襯下,恢弘偉岸,猶如美麗的島嶼。怪不得鮑家墩人到現在,還不忘向外推銷,自己住了幾十代的土墩子就是叫做“荷葉墩”。他們依然執著地種植著田藕、菱角。這並非重圓那“荷葉墩”的夢境,而是將其作為一種產業來生產和經營。

    鮑家墩,依然還是“荷葉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養護花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