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俗社是著名的秦腔科班,原名“陝西伶學社”,宗旨為“輔助社會教育,啟迪民智,移風易俗”。 易俗社古樸典雅的劇場門額正中懸掛著一塊長方形的金字牌匾,上書“古調獨彈“四個遒勁的大字。這就是新文化革命的主將——魯迅先生親筆提寫的。
易俗社是著名的秦腔科班,原名“陝西伶學社”,宗旨為“輔助社會教育,啟迪民智,移風易俗”。 易俗社古樸典雅的劇場門額正中懸掛著一塊長方形的金字牌匾,上書“古調獨彈“四個遒勁的大字。這就是新文化革命的主將——魯迅先生親筆提寫的。
1924年夏天,魯迅先生與陳中凡、孫伏圓等教授記者應邀來西安講學。魯迅在西安時曾應易俗社和講演團同仁之邀,先後5次觀看了該社演出的秦腔《雙錦衣》全本、《大孝傳》全本、《人月圓》等。傳說當年有人問過魯迅為什麼他這個南方人對北方的秦腔情有獨鍾,魯迅說:明末李自成闖蕩天下是帶著米脂的戲班子的,戲班子中有人流落到紹興,於是就有了紹興戲,故紹興戲要比毗鄰的嵊縣越劇剛硬得多,實是秦腔旁支兄弟。離開西安時,魯迅打聽到易俗社經費緊張,又贈與易俗社50大洋。時逢易俗社成立12週年,魯迅親筆題寫“古調獨彈”,署上各位名字(魯迅署名周樹人)製成匾額,贈給易俗社。此四字是魯迅書風的典型代表,融冶篆隸於一爐,質樸而不拘謹,灑脫而有法度,現已成為秦腔界的一塊金字招牌。對於這4個字,已故西北大學教授單演義說:“魯迅先生以及易俗社同仁能站在平民的立場,聯合藝人,改良舊戲曲,推陳出新,徵歌選舞,寫世態,彰前賢,借娛樂以陶情,假移風而易俗,唱工藝精,編著宏偉,因題以‘古調獨彈’,於褒揚之中,寓有規勉之意。”此論甚是。魯迅一生並不喜歡戲劇,對京劇常辛辣嘲諷,對其故鄉社戲的描寫也透著一種厭煩,卻能如此厚待秦腔,短期內竟觀秦腔5次,秦腔的魅力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