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復,字初陽,固安縣人。正統七年進士。任命為刑科給事中。聲音和相貌都氣魄宏偉,擅長向皇帝奏陳政事。提升為通政參議。 也先進犯京師,要求明朝派高階官員出迎太上皇朱祁鎮。大家都害怕不敢去,而王復卻申請前往。於是升任右通政,代理禮部侍郎,與中書舍人趙榮一同前往。敵人亮出刀刃威脅王復,王復等人不為所動。回來覆命後,仍管理通政事宜,又升遷為通政使。天順中,擔任兵部左右侍郎。 成化元年,延綏總兵官房能向皇帝表奏自己追襲河套地區蒙古部落的功勞,明憲宗朱見深下旨表示褒揚。王復認為從駐地追襲七百里作戰屬於不恰當的舉動,並且擔心(因為對這次戰功獎勵導致)邊境將領們會懷著僥倖心理向外族開戰,於是請求皇帝下敕書告誡訓諭,朱見深表示贊成。升職為尚書。錦衣千戶陳珏本來是個畫工。死後,他的從子陳錫申請承襲百戶的職位。王復進言說:“陳錫承襲錦衣衛千戶雖然是先帝的任命,但陳錫沒有軍功,應當不予許可。”於是這個事就不了了之。 蒙古部落頭領毛裡孩侵擾邊境,朱見深命令王複視察陝西邊防。王復從延綏視察到甘肅,觀察分析了邊境的情勢,上書說:“延綏鎮東起黃河岸,西至定邊營,與寧夏花馬池接壤,蜿蜒曲折二千餘里。險要的地形全在長城以內,而長城以外則沒有山河作為屏障,只能依靠人工修造的土墩石堡加以防守。大軍只駐紮在長城以內,而老百姓反而居住在長城以外。敵人一旦進攻,邊防軍未來得及出動,老百姓的財產已經被敵人搶掠一空了。再者,從延綏向西南到慶陽,距離有五百餘里,烽火警報傳達不到。敵人入侵,老百姓無從知曉。自這裡向北的土墩烽堠,大都設定得稀疏而相距遙遠,不符合防守邊境的長遠策略。請皇帝將府谷、響水等十九個邊境堡壘移置到靠近長城的重要地點。而自安邊營到慶陽,自定邊營到環州,每二十里修築一座墩臺,總計三十四座,按照地形高低挖掘壕溝或者夯築土牆。這樣就能以初步實現各個墩臺之間情報的互通,方便邊境的防守。”對於經營守禦寧夏,則上書說:“中路從靈州向南的地區,本來就沒有烽火亭。東西二路,則營堡之間距離非常遙遠,互相情報不通,導致敵人每次入侵都得以深入內地。也請皇帝在寧夏像延綏一樣建置墩臺,總計五十八座。” 對於經營防禦甘肅,則上書:“永昌、西寧、鎮番、莊浪這四個衛所都有險要的地勢可以防守。只有涼州衛四面地勢平曠,敵人最容易攻入。並且這裡飲水和牧草都很便利,敵人因而常年留宿此地。一旦遇到緊急軍情,再從遠處徵調援軍救援這裡,只能使士兵疲憊,銳氣頓挫,怎麼能解決問題呢?請皇帝在甘州的五個衛所中各分出一個千戶所,組成涼州中衛,給予印信。五衛所的軍士缺額,從五衛所管轄下的軍戶中原來的剩餘男丁中挑選補充。讓他們一邊種地,一邊訓練,這樣就能出戰或防守都有憑藉,軍威自然得以振作。”又上書說:“洪武年間建立東勝衛,它的西面直達寧夏,一路上都設定了烽火臺。從永樂初年以後,北方的蒙古強盜遠遠地逃走,於是邊防軍轉而駐紮在延綏,放棄了黃河沿線不予不守。假如能使這一地區兵強糧足,並且仍然按照祖先的規定,據守黃河,那將是萬全之策。可是現在連河套地區沒有平定,怎麼可能馬上完全恢復到洪武年間的局面呢?但也應該依據當前的局面,部分恢復洪武年間的舊制度。延綏鎮的軍官和士兵比別的邊鎮少,不夠徵調差遣,請皇帝在延綏增加設定兩名參將和九千名士兵,使他們駐紮在重要地區,互相援助接應。這是當前亟需解決的事務。”奏章交到朱見深手中,朱見深全部批准。 王覆在邊境建立的新堡壘,設定的新機構,大多都順應實際情況。等到他返回北京,言官們卻上書皇帝說管理軍隊不是王復的強項。皇帝於是專門命令白圭代替王復,而將王復改為主管工部。王復嚴謹地遵守法度,名氣超過了他在兵部任職的時候。當時有宦官請皇帝修建皇城西北迴廊。王復建議暫緩這一工程,給事中高斐也上書說現在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不應該將數以萬計的勞動力投入到毫無用處的工程上去。朱見深都不批准他們的建議。統領騰驤四衛軍的宦官,請工部提供胖人穿著的鞋褲衣服。王復堅決不同意,說:“朝廷製作軍服,原本是提供給出徵行軍的戰士,使他們能隨時出征,不需要自己縫紉衣服。京師駐軍則每年提供冬衣布棉,這是現成的制度,怎麼能違背呢?”大應法王札實巴死後,宦官請皇帝為法王建造寺院和墓塔。王覆上書說:“過去大慈法王只建了墓塔,沒有建造寺院。現在不應該再開創為法王建寺院的新制度,。”於是朱見深只允許建墓塔,並徵調四千軍士服役於這一工程。成化十四年,加授太子少保的頭銜。 王復喜歡古典文化,熱愛學習,操守廉潔簡約,對待旁人坦率沒有心機,對待公事懂得顧全大局。在工部任官十二年後,碰到自然災害降臨。言官因此上書說王復過於衰老,不適合繼續管理工部。王復於是請求退休。朱見深不批准。過了兩個月,汪直讓言官又一次彈劾王復以及鄒幹、薛遠。朱見深於是傳旨,讓他們三人一起退休。這以後又過了很長時間,王復去世。朱見深追贈他太子太保的官職,給他加以“莊簡”的諡號。
王復,字初陽,固安縣人。正統七年進士。任命為刑科給事中。聲音和相貌都氣魄宏偉,擅長向皇帝奏陳政事。提升為通政參議。 也先進犯京師,要求明朝派高階官員出迎太上皇朱祁鎮。大家都害怕不敢去,而王復卻申請前往。於是升任右通政,代理禮部侍郎,與中書舍人趙榮一同前往。敵人亮出刀刃威脅王復,王復等人不為所動。回來覆命後,仍管理通政事宜,又升遷為通政使。天順中,擔任兵部左右侍郎。 成化元年,延綏總兵官房能向皇帝表奏自己追襲河套地區蒙古部落的功勞,明憲宗朱見深下旨表示褒揚。王復認為從駐地追襲七百里作戰屬於不恰當的舉動,並且擔心(因為對這次戰功獎勵導致)邊境將領們會懷著僥倖心理向外族開戰,於是請求皇帝下敕書告誡訓諭,朱見深表示贊成。升職為尚書。錦衣千戶陳珏本來是個畫工。死後,他的從子陳錫申請承襲百戶的職位。王復進言說:“陳錫承襲錦衣衛千戶雖然是先帝的任命,但陳錫沒有軍功,應當不予許可。”於是這個事就不了了之。 蒙古部落頭領毛裡孩侵擾邊境,朱見深命令王複視察陝西邊防。王復從延綏視察到甘肅,觀察分析了邊境的情勢,上書說:“延綏鎮東起黃河岸,西至定邊營,與寧夏花馬池接壤,蜿蜒曲折二千餘里。險要的地形全在長城以內,而長城以外則沒有山河作為屏障,只能依靠人工修造的土墩石堡加以防守。大軍只駐紮在長城以內,而老百姓反而居住在長城以外。敵人一旦進攻,邊防軍未來得及出動,老百姓的財產已經被敵人搶掠一空了。再者,從延綏向西南到慶陽,距離有五百餘里,烽火警報傳達不到。敵人入侵,老百姓無從知曉。自這裡向北的土墩烽堠,大都設定得稀疏而相距遙遠,不符合防守邊境的長遠策略。請皇帝將府谷、響水等十九個邊境堡壘移置到靠近長城的重要地點。而自安邊營到慶陽,自定邊營到環州,每二十里修築一座墩臺,總計三十四座,按照地形高低挖掘壕溝或者夯築土牆。這樣就能以初步實現各個墩臺之間情報的互通,方便邊境的防守。”對於經營守禦寧夏,則上書說:“中路從靈州向南的地區,本來就沒有烽火亭。東西二路,則營堡之間距離非常遙遠,互相情報不通,導致敵人每次入侵都得以深入內地。也請皇帝在寧夏像延綏一樣建置墩臺,總計五十八座。” 對於經營防禦甘肅,則上書:“永昌、西寧、鎮番、莊浪這四個衛所都有險要的地勢可以防守。只有涼州衛四面地勢平曠,敵人最容易攻入。並且這裡飲水和牧草都很便利,敵人因而常年留宿此地。一旦遇到緊急軍情,再從遠處徵調援軍救援這裡,只能使士兵疲憊,銳氣頓挫,怎麼能解決問題呢?請皇帝在甘州的五個衛所中各分出一個千戶所,組成涼州中衛,給予印信。五衛所的軍士缺額,從五衛所管轄下的軍戶中原來的剩餘男丁中挑選補充。讓他們一邊種地,一邊訓練,這樣就能出戰或防守都有憑藉,軍威自然得以振作。”又上書說:“洪武年間建立東勝衛,它的西面直達寧夏,一路上都設定了烽火臺。從永樂初年以後,北方的蒙古強盜遠遠地逃走,於是邊防軍轉而駐紮在延綏,放棄了黃河沿線不予不守。假如能使這一地區兵強糧足,並且仍然按照祖先的規定,據守黃河,那將是萬全之策。可是現在連河套地區沒有平定,怎麼可能馬上完全恢復到洪武年間的局面呢?但也應該依據當前的局面,部分恢復洪武年間的舊制度。延綏鎮的軍官和士兵比別的邊鎮少,不夠徵調差遣,請皇帝在延綏增加設定兩名參將和九千名士兵,使他們駐紮在重要地區,互相援助接應。這是當前亟需解決的事務。”奏章交到朱見深手中,朱見深全部批准。 王覆在邊境建立的新堡壘,設定的新機構,大多都順應實際情況。等到他返回北京,言官們卻上書皇帝說管理軍隊不是王復的強項。皇帝於是專門命令白圭代替王復,而將王復改為主管工部。王復嚴謹地遵守法度,名氣超過了他在兵部任職的時候。當時有宦官請皇帝修建皇城西北迴廊。王復建議暫緩這一工程,給事中高斐也上書說現在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不應該將數以萬計的勞動力投入到毫無用處的工程上去。朱見深都不批准他們的建議。統領騰驤四衛軍的宦官,請工部提供胖人穿著的鞋褲衣服。王復堅決不同意,說:“朝廷製作軍服,原本是提供給出徵行軍的戰士,使他們能隨時出征,不需要自己縫紉衣服。京師駐軍則每年提供冬衣布棉,這是現成的制度,怎麼能違背呢?”大應法王札實巴死後,宦官請皇帝為法王建造寺院和墓塔。王覆上書說:“過去大慈法王只建了墓塔,沒有建造寺院。現在不應該再開創為法王建寺院的新制度,。”於是朱見深只允許建墓塔,並徵調四千軍士服役於這一工程。成化十四年,加授太子少保的頭銜。 王復喜歡古典文化,熱愛學習,操守廉潔簡約,對待旁人坦率沒有心機,對待公事懂得顧全大局。在工部任官十二年後,碰到自然災害降臨。言官因此上書說王復過於衰老,不適合繼續管理工部。王復於是請求退休。朱見深不批准。過了兩個月,汪直讓言官又一次彈劾王復以及鄒幹、薛遠。朱見深於是傳旨,讓他們三人一起退休。這以後又過了很長時間,王復去世。朱見深追贈他太子太保的官職,給他加以“莊簡”的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