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遙望燕園

    如果你細讀過司馬遷為漢高帝劉邦撰寫的傳記《史記·高祖本紀》,一共注意到這樣幾處記載:

    ①「更立韓太尉信為韓王」;

    ②「其明年,立張耳為趙王」;

    ④「立武王布為淮南王」。

    要知道,劉邦立韓王信為韓王、張耳為趙王、淮陰侯韓信為齊王、九江王英布為淮南王時,劉邦的身份並不是皇帝,而只是一個小小的漢王,既然劉邦的身份只是王,又為什麼能立別人為王呢?

    你讀到這段記載後,是否也有疑惑呢?怎麼一個王還能立另一個人為王呢?到底是誰給了劉邦的這麼大的權力,讓他一個小小的漢王就能立其他人為王?

    其實,秦末漢初時,王與王,是不一樣的,是有大小之分的。

    秦被滅掉之後,項羽在秦都咸陽自號西楚霸王,而後立了十八個人為諸侯王。這十八個人雖然也都有自己的封地,有自己的軍隊,有自己的政府,但他們的權力卻有大有小。

    如劉邦,雖然也是十八路諸侯之一,但他當時的軍事實力已經是天下第二的了,他不需要任何人罩著他,所以他不需要向任何人低頭,而像司馬欣、董翳、魏豹、申陽、司馬卬、韓王成等人,雖然名義上也都是王,但他們的軍事實力都很弱,都需要其他王的保護,所以他們都是草頭王。

    在那樣一個靠軍事實力說話的時代,草頭王就是小王,就得聽從項羽、劉邦這樣的大王。

    劉邦兵出陳倉,還定三秦之後,雖依舊以漢王自稱,但他實際控制的土地和人口,已經佔了天下的三分之一以上,其軍事實力已不遜色於項羽的西楚,擺在草頭王面前的路只有三條:自立、降漢、歸楚。

    自立這樣的事,對於跟劉邦的漢國接壤的草頭王來說,十分不現實,一千多年以後,宋太祖曾說過一句極其霸氣的話,把帝王的心態表達得淋漓盡致,那便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作為大王的劉邦,豈能容忍自己身邊盡是不臣服於自己的草頭王?

    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魏豹主動投靠了劉邦,依然可以當自己的草頭王,而拒絕投降劉邦的韓王鄭昌,則被劉邦派人打殘。

    劉邦派去打韓王鄭昌的,是韓太尉韓信,這個韓信不是咱們大家熟悉的漢初三傑之一的淮陰侯韓信,而是韓襄王的庶孫,史稱韓王信。

    看韓王信當時的官職,就很奇怪了,他是漢王劉邦的臣子,為什麼官職卻是南韓太尉呢?其實韓王信雖然實質上劉邦的臣子,但因為他是南韓王室的後代,又是在劉邦和時為南韓臣子的張良西進時發現的,所以韓王信名義上一直是南韓的將軍。

    大家看到楚漢相爭時的君臣關係亂到什麼程度了吧?漢王劉邦竟然可以統領南韓的將軍!

    其實,如果你仔細看過《史記》,還有更誇張的呢,劉邦西進咸陽時,名義上只是沛公,但在幫韓王成拿下南韓十幾座城池後,竟然可以命令韓王成留守韓地,並帶著韓王成的謀臣張良和將軍韓王信繼續西進。

    也就是說,你的名號到底是「公」還是「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怎樣的軍事實力,你軍事實力強,哪怕你只是沛公,你也可以向王發號施令,哪怕你只是個上將軍,你也可以率領各路諸侯王挺進函谷關。

    具體到韓王信、張耳、韓信、英布這幾個在劉邦還沒稱帝時就被立為王的人,則更簡單了,他們之所以能夠再度稱王,靠的是劉邦,所以劉邦立他們為王,一點毛病都沒有。

    而即便他們被漢王劉邦立為王,他們成了一國之君,也依舊是漢王劉邦的臣子。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

  • 2 # 劉一千五

    項羽分了十八路諸侯,劉邦為漢王。張耳為常山王。鯨布為九江王。

    其餘如韓公子信, 韓信等二人還是兩個站崗的小兵而己。

    項羽的分封,頭幾天尚好,過了一歇,田榮造反,張耳的小弟陳餘借兵,一氣之下,把哥哥張耳打跑了。張耳的常山王就沒了,他投靠了漢王,在漢王手下做事,沒辦法嘛。

    鯨布為九江王,項羽陣營的,讓隨何策反了,被項羽收拾一頓,跑到漢王大營,九江王自然飛了。

    項羽封韓王成為韓王,但不久殺了韓成,以鄭昌為新韓昌。劉邦也爭這塊跳板,讓韓宗室公子信去收拾鄭昌,並承諾事成後封他作韓王,為區別於淮陰侯韓侯,此公叫韓王信。

    漢大將軍韓信與張耳破趙後,漢王任用張耳復國,作了趙王。趙王張耳就是漢王任命的第一任趙王。

    鯨布後來在劉邦破楚後,封他為淮南王。

    韓王信,擊敗鄭昌,在韓地堅持游擊戰爭,擾騷項羽,有成績。項羽死後,作了韓王。

    至於韓信立下大功,平定齊國,尚不敢稱齊王,寫表請求為"齊假王",目的是鎮齊。劉邦讓張良攜印信立韓信為齊王。

    由此可見,這幾個人的王位都是劉邦立的。你說該不該聽他的話。

    楚漢楚漢,非楚即漢。劉邦項羽兩大集團的爭雄,其餘諸王都是牆頭草, 誰的奶水多認誰是媽,就這個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四柱是:甲寅,乙巳,戊辰,己未。求高手給預測一下近幾年運氣,包括婚姻,父母,子女和身體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