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殘月落花Yin

    不能,因為戰國各個國家之間的戰爭都有勝有負,秦在長平之戰贏了,後面打邯鄲也敗得很慘,但長平之戰趙國國運全部輸光,而秦國就算失利也不會傷及根本,後面還會有機會取得勝利。就像希特勒從歷史長河來看必輸,一次兩次大勝改變不了歷史程序

  • 2 # 風趣鋼筆k

    答案肯定是不能。

    當時的趙國即便是僥倖勝了,也是慘勝,慘到不足以對他周邊的任何國家連續挑起戰爭。

    趙國的強可以參照,戰國初期的魏國,魏武卒方陣打遍天下無敵手。趙國也是軍隊厲害。後來的魏國怎麼樣,被猥瑣發育的齊國配合當時最偉大的軍事家孫臏,兩戰精銳盡無。從此成為二流國家。

    當時的合縱連橫戰略每個國家都用的很熟練,那個強就聯合打那個。每個國家的君主思想還都停留的春秋時期的爭霸上,統一天下的想法估計都沒有想過,尤其是各國的貴族。

    例如秦末的項羽,身為楚國貴族之後,打下了天下,又搞什麼分封制。手下的謀士和將領竟然還沒有人反對,目的只是當個霸王。

    在看長平之戰時期的各國君主,除了趙國的,其他都是廢物。後面幾代君主,秦國的遠遠好於其他國的。

    秦國的地理位置就算打敗了,防禦還是沒有問題的。秦國憑藉強大的制度優勢和地理位置優勢,再次強大也只是時間問題。

    最多就是統一推遲幾年。

  • 3 # 歷史挺好玩

    《過秦論》中說秦國“奮六世之餘烈”,《六國論》中又說“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可見,秦國和六國不管從發展規劃、態度和理念上都是有著巨大差距的。秦國多少代君王的接力,想的是秦國的持續富強。

    六國呢?說句不好聽的,真的就是“老婆孩子熱炕頭”。

    當然,六國也曾有過傑出君王,但齊桓公也只不過想當個老大,帶著其他諸侯國“尊王攘夷”、“楚莊王能耐大一點,他去找周王室問了鼎,可他趁著楚國強大也沒想起來和秦一樣去統一天下啊。

    趙國本弱,胡服騎射後終於有了一戰之力,但趙國真的沒有吞併天下的能力和雄心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家分晉,趙國才剛剛登上歷史舞臺。

    相對於齊國的富庶、楚國的沃野千里和彪悍戰力、魏國的李俚變法和魏霸西河。趙國即便對比其他六國也沒有任何優勢,甚至於還要靠齊國“圍魏救趙”去救。歷史上戰國時期趙國都城邯鄲真的是數次兵臨城下。但凡有一次失守,戰國七雄也就沒了趙國什麼事了。

    這樣弱趙的情況一直持續到趙武靈王時期,在他的主持之下,趙國開始慢慢崛起。但趙國的快速進步也是相對於他自己而言。換句話說,胡服騎射後的趙國,才剛剛夠得上“戰國七雄”之名。然而,伴隨著趙武靈王被親兒子餓死,趙國又險些分裂......

    好在後面有了廉頗、李牧、趙奢、藺相如等一系列文臣武將為趙國保駕護航,這才站穩腳跟,和秦國真正有了一戰之力。

    但趙國的短期崛起只是曇花一現,他真的沒有秦國那樣一統天下的野心和實力,從歷史文獻上看,趙國君王太過猜忌,比如逼走廉頗、逼死李牧。所以,即便長平僥倖獲勝,趙國也只能當第二齊國和齊桓公,學著“尊王攘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秦國註定會東山再起,大機率地繼續實現一統六國的大業。

    趙國不佔地利且君王多疑,即便長平之戰僥倖獲勝,也難以一統六國

    前邊說過了,秦趙的長平之戰多少有點矬子裡拔將軍的嫌疑。

    長平之戰時,楚國剛剛被秦國打趴下,而齊國經濟相當富庶,在秦國遠交近攻戰略的持續推進下,根本不願意插手秦國與其他五國的事端。所以,秦國的假想敵自然會挑到六國中當時排行第三的趙國身上來。

    我們再來看,長平之戰的起義是什麼?對,上黨郡。

    秦國當時並沒有出入北方的戰略要地,是南韓把上黨郡獻給秦國息事寧人。然而,在多方勢力的持續發酵下,南韓直接把上黨郡轉送給了趙國禍水東引。秦趙長平之戰的起因,正是於此。

    趙國這次多少有些得意忘形,去收了南韓的一塊飛地而陷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哎,風停了、雨晴了。趙國覺得自己又行了。

    趙國作戰思維過於單一,統一六國或成泡影

    廉頗是騎兵將領、李牧是騎兵將領、趙奢是騎兵將領、就連趙括都是騎兵將領。面對裝備了新式兵器(南韓冶煉技術製造的青銅器)的秦軍,幾乎遇到天敵。沒有辦法發揮兵種的最大實力。

    你說騎兵如何去強攻秦國的方陣和箭陣,又如何能夠守得了城。

    戰國大戰多為車戰,一輛戰車被稱為一乘,所以有了千乘之國、萬乘之國的說法。加上趙國是從胡服騎射後開始崛起。所以趙國的作戰思維基本都是馬和騎兵。

    一句話,面對秦軍的戰陣都已經是天克。別說馬匹不好行走的楚國溼地和淤泥了,遇到其他地形依舊難以取得優勢。

    綜上所述,即便長平之戰趙國獲勝,歷史的走向也不會有太大變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師的懺悔閱讀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