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魯迅先生: 後生晚輩向您問好! 晚輩久仰先生大名,如雷貫耳,響徹神州大地。真可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能與先生比者,恐怕屈指可數。 而晚輩亦認為先生之寫作猶如高手繪畫,寫意,白描,工筆,潑墨,無一不能,無一不精,有吳帶當風之意,有畫龍點睛之韻。晚輩實在佩服得五體投地。 先生一生建樹頗多,亦可稱得上是“俯仰無愧”。然,晚輩有幾句良言相勸,望先生三思而後行。 縱觀先生一生,雖坦蕩蕩,但始終動盪不安。皆因先生強烈反對舊勢力,為此,晚輩想出幾個辦法,請先生過目。 其一,先生不妨效法那古人錢謙益。正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先生亦是明理之人,何苦作繭自縛,不妨與那舊勢力合作,安樂一生,豈不快哉?先生現在因寫作批評舊勢力政府,東躲西藏,焉有安定日子過乎?此其一計也。 其二,先生錚錚鐵骨,晚輩素知,恐不會接受那第一計,為虎作倀。那麼先生也可以僅做食客,不參與所有舊勢力的殘暴行為。這樣,亦顯得先生潔身自好。況先生一介書生,有如何能上陣殺敵呢?所靠者,恐怕也只有那文筆一支而已。此為二計,不知先生心可安些否? 其三,先生所遭之禍,皆因文筆一支與巧舌鋼牙起。先生文筆辛辣,披露現實,所寫文章令千萬華人為之折服。巧舌鋼牙,“罵”功了得,常令人很難下臺。而先生“罵”得又是如此有毅力,至死也要說“我一個都不放過”。但不知先生是否知道,因為先生的“罵”,讓多少人的臉紅了又白,白了又紫,紫了又綠,簡直可以與那變色龍相媲美。先生又是否知道,因為先生的文章,多少人的淚流了停,停了又流,多少人哭著,喊著要見先生,如果把先生家的門擠壞了,把先生的家眷嚇壞了,豈非又是罪過罪過。更何況,以先生之博學,焉有未看過《聖經》之理乎?您看,《聖經》中一再強調要寬容、饒恕嗎?為何先生卻一再強調“不放過”理論呢?現在想想,到還不如歇筆住口,好好在家休身養息,氣壞了身子,累出了毛病,豈非不值?先生向認為舊勢力的那些人是小人,是跳樑小醜,如此,先生與他們動氣,豈不是自貶身份,自尋苦惱?反正他們也不會迷途知返,回頭是岸。此為其三計也。 這其四嘛……總之,晚輩計策太多,歸根結底也不過一句話,先生何苦錚錚鐵骨誓不彎腰,盡與舊勢力為敵呢? 晚輩言盡於此,望先生能夠再三考慮一下。如果先生能夠欣然接受,那麼,晚輩於九泉之下亦能暝目了。要知道,我可是冒著生命危險給您寫這封信的。寫信期間,有多少“魯迷”拿臭雞蛋、白菜、蘿蔔砸我,我亦巋然不動,可見晚輩之誠心矣。 其實,將心比心,晚輩說心裡話,先生的確不愧為“中華魂”。以先生的錚錚鐵骨,以先生對惡勢力誓不低頭的精神,實讓晚輩折服 。以先生對社會的關注,對文學的貢獻,對惡勢力的鬥爭,僅一項便可傲視天地。亂世間,聖人挺立。可惜先生生不逢時,如在太平盛世,必然是一國家棟梁。 此致 敬禮 一位後生晚輩 2009年11月13日 2.敬愛的魯迅先生: 您好! 都聽人說您的文筆如同雕刻社會病苦的尖仞。自從初一開始接觸您的小說,從《社戲》到《故鄉》,這麼多激揚的文字,對您的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下面是我對您小說、對您思想境地的一點感受,希望與您交流。 生在一個戰亂綿綿、人心冷漠的時代,註定造就了您的文筆。幾乎您所有的小說的背景都在一個封建麻木的大環境下,這必定是您為了拯救群眾麻木的心靈而刻意營造的吧!從您小說中流淌出來的,有《社戲》裡飄散的溫馨,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迸濺出的不滿,有《孔乙己》裡爆發出的悲哀,有《故鄉》裡流淌的悲涼。尤其是《故鄉》讓人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整個思緒隨著回鄉跌宕起伏。故鄉的破壞引人回憶而不可得,終於在母親的提醒裡回憶起了美妙的故鄉,然而事與願違,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又將這一切無情擊碎。離鄉之際,“我”終於揭開了一切,嚮往新的生活!我認為這正是您小說的精髓之處,不溫不火,不疾不徐,初讀有一種平靜溫馨之感,然而細讀,彷彿棉中藏刺,讓人體會到心得刺痛。封建觀念和意識正在悄然腐蝕每一個人的心時,您卻用筆,狠狠地將它們揭示出來。更可貴的,更令我敬佩的,卻是小說溫馨而複雜的結尾。如果失去了結尾,文章就過於消極頹廢,而“走出新路”的結尾如同濃濃雲霧中的一縷Sunny,充滿了新的希望。這讓我彷彿一下子衝向天宇,在小說沉悶的回鄉失望中解脫出來。這不僅是您的妙筆,更是您的思想境界。 當別人還在封建思想壓迫下等待死亡的時候,您卻挺身而出,為一個民族的甦醒而奮鬥。我無法揣測您心裡到底包容了多少。但至少,您早已把中華民族包容在心裡。您注重對下一代的教育,對未來啟迪。您棄醫從文,用心靈的製劑來喚醒一個個被麻醉的人。您雖然飽經風霜、苦難,卻依然追隨光明、追隨未來。您化身為一名戰士,用筆作機槍,向意識上的敵人開槍。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被喚醒,您用特殊的人格魅力,開闢了新的道路,來拯救民族。我將永遠崇敬您,為您的小說,為您的人格和思想。 此致 敬禮 XX XX 09.11.6
尊敬的魯迅先生: 後生晚輩向您問好! 晚輩久仰先生大名,如雷貫耳,響徹神州大地。真可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能與先生比者,恐怕屈指可數。 而晚輩亦認為先生之寫作猶如高手繪畫,寫意,白描,工筆,潑墨,無一不能,無一不精,有吳帶當風之意,有畫龍點睛之韻。晚輩實在佩服得五體投地。 先生一生建樹頗多,亦可稱得上是“俯仰無愧”。然,晚輩有幾句良言相勸,望先生三思而後行。 縱觀先生一生,雖坦蕩蕩,但始終動盪不安。皆因先生強烈反對舊勢力,為此,晚輩想出幾個辦法,請先生過目。 其一,先生不妨效法那古人錢謙益。正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先生亦是明理之人,何苦作繭自縛,不妨與那舊勢力合作,安樂一生,豈不快哉?先生現在因寫作批評舊勢力政府,東躲西藏,焉有安定日子過乎?此其一計也。 其二,先生錚錚鐵骨,晚輩素知,恐不會接受那第一計,為虎作倀。那麼先生也可以僅做食客,不參與所有舊勢力的殘暴行為。這樣,亦顯得先生潔身自好。況先生一介書生,有如何能上陣殺敵呢?所靠者,恐怕也只有那文筆一支而已。此為二計,不知先生心可安些否? 其三,先生所遭之禍,皆因文筆一支與巧舌鋼牙起。先生文筆辛辣,披露現實,所寫文章令千萬華人為之折服。巧舌鋼牙,“罵”功了得,常令人很難下臺。而先生“罵”得又是如此有毅力,至死也要說“我一個都不放過”。但不知先生是否知道,因為先生的“罵”,讓多少人的臉紅了又白,白了又紫,紫了又綠,簡直可以與那變色龍相媲美。先生又是否知道,因為先生的文章,多少人的淚流了停,停了又流,多少人哭著,喊著要見先生,如果把先生家的門擠壞了,把先生的家眷嚇壞了,豈非又是罪過罪過。更何況,以先生之博學,焉有未看過《聖經》之理乎?您看,《聖經》中一再強調要寬容、饒恕嗎?為何先生卻一再強調“不放過”理論呢?現在想想,到還不如歇筆住口,好好在家休身養息,氣壞了身子,累出了毛病,豈非不值?先生向認為舊勢力的那些人是小人,是跳樑小醜,如此,先生與他們動氣,豈不是自貶身份,自尋苦惱?反正他們也不會迷途知返,回頭是岸。此為其三計也。 這其四嘛……總之,晚輩計策太多,歸根結底也不過一句話,先生何苦錚錚鐵骨誓不彎腰,盡與舊勢力為敵呢? 晚輩言盡於此,望先生能夠再三考慮一下。如果先生能夠欣然接受,那麼,晚輩於九泉之下亦能暝目了。要知道,我可是冒著生命危險給您寫這封信的。寫信期間,有多少“魯迷”拿臭雞蛋、白菜、蘿蔔砸我,我亦巋然不動,可見晚輩之誠心矣。 其實,將心比心,晚輩說心裡話,先生的確不愧為“中華魂”。以先生的錚錚鐵骨,以先生對惡勢力誓不低頭的精神,實讓晚輩折服 。以先生對社會的關注,對文學的貢獻,對惡勢力的鬥爭,僅一項便可傲視天地。亂世間,聖人挺立。可惜先生生不逢時,如在太平盛世,必然是一國家棟梁。 此致 敬禮 一位後生晚輩 2009年11月13日 2.敬愛的魯迅先生: 您好! 都聽人說您的文筆如同雕刻社會病苦的尖仞。自從初一開始接觸您的小說,從《社戲》到《故鄉》,這麼多激揚的文字,對您的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下面是我對您小說、對您思想境地的一點感受,希望與您交流。 生在一個戰亂綿綿、人心冷漠的時代,註定造就了您的文筆。幾乎您所有的小說的背景都在一個封建麻木的大環境下,這必定是您為了拯救群眾麻木的心靈而刻意營造的吧!從您小說中流淌出來的,有《社戲》裡飄散的溫馨,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迸濺出的不滿,有《孔乙己》裡爆發出的悲哀,有《故鄉》裡流淌的悲涼。尤其是《故鄉》讓人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整個思緒隨著回鄉跌宕起伏。故鄉的破壞引人回憶而不可得,終於在母親的提醒裡回憶起了美妙的故鄉,然而事與願違,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又將這一切無情擊碎。離鄉之際,“我”終於揭開了一切,嚮往新的生活!我認為這正是您小說的精髓之處,不溫不火,不疾不徐,初讀有一種平靜溫馨之感,然而細讀,彷彿棉中藏刺,讓人體會到心得刺痛。封建觀念和意識正在悄然腐蝕每一個人的心時,您卻用筆,狠狠地將它們揭示出來。更可貴的,更令我敬佩的,卻是小說溫馨而複雜的結尾。如果失去了結尾,文章就過於消極頹廢,而“走出新路”的結尾如同濃濃雲霧中的一縷Sunny,充滿了新的希望。這讓我彷彿一下子衝向天宇,在小說沉悶的回鄉失望中解脫出來。這不僅是您的妙筆,更是您的思想境界。 當別人還在封建思想壓迫下等待死亡的時候,您卻挺身而出,為一個民族的甦醒而奮鬥。我無法揣測您心裡到底包容了多少。但至少,您早已把中華民族包容在心裡。您注重對下一代的教育,對未來啟迪。您棄醫從文,用心靈的製劑來喚醒一個個被麻醉的人。您雖然飽經風霜、苦難,卻依然追隨光明、追隨未來。您化身為一名戰士,用筆作機槍,向意識上的敵人開槍。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被喚醒,您用特殊的人格魅力,開闢了新的道路,來拯救民族。我將永遠崇敬您,為您的小說,為您的人格和思想。 此致 敬禮 XX XX 0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