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250117683516

    關於這事,我們不妨從頭說起。要說古代帝王最初的叫法,那肯定得先提到一個詞:王。然而在上古時期,其實還有一個字和王是並列的,那就是“後”。這裡的後可不是專指王后,後就是王。正如《左傳》所說:夏後皋即夏天子皋。其實這也反映出一個事——上古時期,帝后共治現象很嚴重。班固所說:“天子之妃謂之後何?後者君也。天子妃至尊,故謂之後也……天子尊之,故系王言之,日王后也。”原因正是在這。

    當時稱帝王還有一個聽起來很匪夷所思的字:闢。這個字今天和皇帝基本是不沾邊的,但是可千萬別忘了,有個詞叫“復辟”,這個詞就是從闢的古意中來的。闢就是執掌權柄,以法治國的意思。所以其代表君主。

    到了秦漢時期,稱呼皇帝的詞可就多了起來。首先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皇帝。當然,還有所謂的“元首”。其實元首為何用來稱呼皇帝很好解釋,元首出自《尚書》:元首明哉,股腦良哉。股肱代指臣子,首腦自然是君主。所以元首是君主代稱很好解釋。

    與元首相近的還有至尊,這一點在所謂過秦論的“履至尊而制六合”中大家是眾所周知的。至尊可是專有名詞,所謂“王”“寡人”有時候還能被一些地方強大的藩王所用,但是至尊可是專指最高君主,其它人用不得。

    再到秦漢之後,帝王的代稱就越來越多了,可以說是五花八門。

    比如說大家最熟悉的詞彙:陛下。

    陛下這個詞大家都知道是用來指皇帝的,但是作何解釋卻很少有人明白。陛,丹陛,也就是皇宮殿前的臺階。陛下就是那些帝王們用來防備刺客的近臣。說白了,陛下=帝王近衛軍。這一點和古羅馬的法西斯差不多,法西斯就是執政官旁邊衛兵的束棒,用來象徵至高無上的權力。

    和陛下比較類似的還有九五,之所以九五代表皇帝,其實可是大有學問,因為九是個位數里面最大的,所以中國古代很多關鍵的物件都和九有關係,比如九鼎,九錫,這都是依賴於九這個數字的巨大感。由於華人講究中庸之道,所以五也是個重要的數字,所謂“五臟俱全”,五作為中位數,也有居中的含義。居中為天子,這是自然之理。

    對於皇帝的稱呼這些都是比較常見的,歷代也有些特色,比如唐代時期宦官經常稱呼皇帝為“大家”,這個稱呼其實頗為有趣,因為在唐朝媳婦稱呼婆婆也是叫“大家”的,其實唐代宦官之所以稱皇帝為大家主要是因為這是奴僕對主子的稱呼,不過這個稱呼一般也只有宦官才用,比較著名的高力士和李輔國都用過這種說法。大臣可是不會這麼說的。

    然而到了宋代,稱呼皇帝為“官家”則成了特色。其實這個說法起源可早得多,在《晉書》裡面,這說法是來自石虎載記的,所謂“官家難稱”。但是有趣的是,這種起於五胡的說法到了宋代竟然格外流行。

    其實這玩意和皇帝的喜愛有很大關係,宋代很多皇帝都特別喜歡“官家”這個稱呼,當時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用來說明宋代帝王對這個詞彙的喜愛。

    宋真宗(澶淵之盟那個)曾經和侍讀學士李句容談話,內容很有意思,宋真宗當時和李句容喝酒,喝到興頭上有點醉了,於是乎問李句容:何故謂天子為官家?這個問題其實很有深度,要不怎麼說侍讀學士不是白乾的,李句容當即非常機智的回答了一句話:“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這句話一說完,宋真宗的表情只用三個字就能形容:“上甚喜。”

    其實宋代稱皇帝為官家某種意義上也是皇帝君權神授色彩的衰弱導致的。畢竟宋代皇帝是所謂的“黃袍加身”得來的。

    宋朝初期其實一直對各類兵變嚴加防範,比如趙匡胤曾經想用老將符彥卿為禁軍統領,遭到了宰相趙普的強烈反對,趙匡胤於是乎就對趙普說道:“卿苦疑彥卿,何也?朕待彥卿至厚,彥卿豈能負朕耶?”結果趙普一句話差點沒把趙匡胤噎死:“陛下何以能負周世宗?”可見,宋代皇帝不僅“拎得清”,大臣更是“看得透”。

    不過對於皇帝的稱呼到了明清時期,其實還有另一個很顯著的特色——年號代指皇帝。其實這一點也很好解釋:年號作為皇帝一個很特殊的標籤,本來是不具有代表性的,比如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這種經常換年號的人,年號代指沒什麼意義。但是明清帝王往往就一個年號用到底,不會換年號,所以年號就有了特殊性了。

    另外廟號稱呼皇帝在以前很正常,比如唐朝的太宗皇帝,自然是唐太宗了。但是到了明清時期,稱宗成了習慣,而且大多和前代一致,所以稱呼皇帝用廟號也不太合適了。而且由於尊號加的越來越長,用尊號稱呼皇帝也是非常困難的。文皇帝武皇帝之類的說法明顯也不合適了。(比如朱元璋尊號是“開天行道雄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其實帝王的稱呼和歷代的文化有關,更和君主特色有關,趙匡胤喜歡聽別人叫他官家,但是如果明清時期,恐怕就有很多人不愛聽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吉利王國曆屆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