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論史
-
2 # 古今通史
即便是真的,努爾哈赤也只能以類似聽“評書”的方式學習。
《博物典匯》-----“奴酋稍長,讀書識字,好看《三國》《水滸》二傳,自謂有謀略”。(三國演義?三國志?)
而事實是-無論是努爾哈赤還是皇太極,也無論是與漢臣溝通還是盤問俘虜,都是需要通譯的......
引證:
《清代鴻臚寺正音考》努爾哈赤審問通漢語北韓俘虜時的談話,完全是靠漢語通譯協助的。
《請變通大明會典設六部通事奏》“......六部漢官開口就推說不會金話……汗(皇太極)......該常存兩個好通事,若有漢官進見......不然同於木石,何以知他好歹……”
順治-滿、漢、蒙古語全通,因為他沒有辦法......即便這樣,順治對漢文也還是有些力所不逮:
《順治實錄》吏科給事中王啟祚奏言:皇上博覽群書。內院諸臣、繙譯不給。但臣聞自古帝王雖孜孜好學。要不過講明修齊治平之道而止。非若文人之習以誇多鬥靡為長也。
一群人翻譯的速度趕不上順治看書的速度。
資料矛盾麼,我們要審視一下《博物典匯》這本“史料”和其作者------
黃道周,福建漳州的明朝士大夫。從未,從未,從未去過邊境,後金控制區就更別提了,事實上他一直都在南方活動。而《博物典匯》幾乎沒有一手資料,道聽途說的事情真不好統計有多少,有一點,努爾哈赤看《三國演義》這種事,全大明都不知道,他一南方士大夫咋知道的呢,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努爾哈赤看三國、水滸這種事情,最早的文字記錄就在他的《博物典匯》中。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以後才使輔臣創立滿文,滿文雖脫胎於蒙古文,但在當時十分“單薄”,用滿文翻譯三國演義,那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三國演義》的翻譯是多次且不斷進行的,入關第一帝順治看漢字書籍還得現翻譯現看。
我翻了下,《清太宗實錄》“天聰六年七月......其平日所譯漢書.......《通鑑》、《六韜》、《孟子》、《三國志》及大乘經(佛教大乘經典)”。(未完工,譯者就去世了)
“我等恭承皇父攝政王(多爾袞)諭旨,校勘《三國演義》....成二十四冊,分為六函,頒行於眾,為此謹奏。總校,大學士齊充格......”
綜上所述,我的觀點是努爾哈赤有機會、有可能聽完全本的《三國演義》,並從中學習謀略、吸取經驗,但說他自己讀過《三國演義》這還真是有些難度,根據當時的條件,在他有生之年,他應該也是無法覽閱滿文版的《三國演義》的。
......
-
3 # 五星平凡
這個我不清楚!我們的毛主席底底確確在拿著三國演義打天下的!確沒有拿著現在有些黑三國演義的人追捧的三國志打天下!!因為這本三國志寫的還沒有歷史上任何一個分裂時期的記實寫的精彩!!
-
4 # 歷史智慧與謀略
這個有可能,歷史上有這種說法,說努爾哈赤喜《三國演義》,並且用三國的戰例打仗。不過,沒有哪個戰例可以拿出來跟三國做比較。
或許努爾哈赤喜歡三國演義也影響了他兒子皇太極,皇太極用三國橋段打仗到是有一個經典案例。
崇禎二年秋,皇太極領兵包圍北京。袁崇煥帶領關寧鐵騎馳援北京。為了除掉袁崇煥,皇太極用了三國裡蔣幹盜書的橋段,先抓了御馬監的兩個小太監,半夜裡在巡視的時候,讓人悄悄議論說,袁崇煥已經跟皇太極約定,答應獻出北京了。這話讓小太監偷聽到,然後故意讓哨兵大意,小太監逃跑成功,把偷聽到的情報報告給朝廷。
結果袁崇煥被殺了,就像曹操根據蔣幹的情報殺掉蔡瑁一樣。
-
5 # 眸子8552
努爾哈赤精滿、漢語,喜讀<三國演義>。並且全部的戰法及戰策、謀略,全部學習李成樑的。也就是李成樑的:長途奔襲戰。
其實,努爾哈赤本人並懂什麼戰術。只是從李成樑的戰術,結合<三國演義>中的謀略來指揮其:如狼似虎,並且絕對服從命令的士兵。所以才能不斷的與明軍對抗,其實也就是些小謀略。假如沒有李自成的內亂,單憑努爾哈赤,很難是明軍將領的對手,特別是吳三桂。
-
6 # 白亦詩部落
順治皇帝繼位後,繼承了爺爺和父親的愛好,親自監督《三國演義》翻譯工作,對錶現突出的漢族大臣范文程予以表彰嘉獎。
唉,看來讀書還是超級划算啊,可惜生不逢時,只能對此表示一下嫉妒羨慕恨了!
-
7 # 使用者81209400690
應當不是真的。
努爾哈赤只是憑藉女真人的凝聚力造反,偏師遼東,只是善戰而已。按這個趨勢,頂多是個關東王。
到皇太極重用范文程,才有問鼎中原的可能。范文程對清朝崛起的作用,遠遠超過張良對劉邦。
回覆列表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這四大名著在中中國人的心中可是可謂是赫赫有名,大部分中中國人肯定都部分讀過或者全讀過(可能男性同胞有不少人選擇性閱讀了四大名著的其中三大,跳過了紅樓夢)。總而言之,四大名著算是廣受普羅大眾的喜愛。
言歸正傳,先說努爾哈赤能不能看懂《三國演義》。關於努爾哈赤喜歡讀《三國演義》的事,歷史上還真有記載,不過只能在黃道周的《博物典匯》、還有計六奇的《明季北略》這樣的野史中看到,鑑於雙方的文字幾乎雷同,我可以斷定,最早敘述努爾哈赤好讀《三國演義》的就是《博物典匯》。附圖。
《明季北略·卷一·建州之始》:□□(此處原文缺,校訂者補為努爾哈赤)稍長,讀書識字,好看《三國》、《水滸》二傳,自謂有謀略。
從努爾哈赤的經歷來看,首先他在明軍服役了十多年,而其自己創業後,在明朝遼東地區撫順、清河等地與關內、關外漢民有集市貿易往來(疑其《三國》、《水滸》等書就是在市集上購得),能稍稍熟練的說漢語、識漢字並不奇怪,至少讀《三國演義》、《水滸傳》這樣的章回體小說,應該壓力不大。
曾經北韓使者申忠一訪問建州女真的時候,親眼看到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家門口掛了兩副漢字對聯一幅對聯,由於年代久遠,上面有些字型斑駁不清,但隱約有“跡處青山”、“身居綠林”之語,看到這幅對聯就很讓人聯想到了四大名著中的《水滸傳》,可能這兩兄弟是章回體小說的重度愛好者,如果這樣讀過《三國演義》就不奇怪了。可見,黃道周、計六奇的記載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一定的可靠性的。
而《三國演義》這種軍事政治小說確實也有很多關於軍事謀略的記載,至少其記載是有真實成分的,在古時候沒有成熟的軍校體系,《孫子兵法》、《三略》、《六韜》這樣的兵書逼格又過於高階,那麼《三國演義》這種通俗易懂兼具故事性的讀物優勢就出來了,它是可以作為一本軍事啟蒙讀物來讀的。事實上,清朝也確實將《三國演義》廣而推之,鼓勵武將閱讀,增長軍事韜略,乾隆朝的名將海蘭察就是《三國演義》的忠實愛好者,在自己閱讀之餘,還讓手下深入學習。
《郎潛紀聞二筆·卷十》:羅貫中《三國演義》,多取材於陳壽、習鑿齒一書,不盡子虛烏有也。太宗崇德四年,命大學士達海譯《孟子》、《通鑑》、《六韜》,兼及是書,未竣。順治七年,《演義》告成,大學士範文肅公文程等,蒙賞鞍馬銀幣有差。國初,滿洲武將不識漢文者,類多得力於此。嘉慶間,忠毅公額勒登保初以侍衛從海超勇公賬下,每戰輒陷陣,超勇曰:“爾將材可造,須略識古兵法。”以翻清《三國演義》授之,卒為經略。
像清朝第二代皇帝皇太極也是《三國演義》的愛好者,以至於當時的清朝漢人臣僚對皇太極說事的時候,非常喜歡用三國的事情打比方,這個現象看看《天聰朝臣工奏議》就顯而易見了,如《王文奎條陳時宜奏》有“汗嘗喜閱三國志傳”之語,《胡貢明五進狂瞽奏》有“皇上深明三國志傳”之語,可見皇太極閱讀頻率不低。
但是,明朝史書強調努爾哈赤看《三國演義》,可能有意在嘲笑努爾哈赤粗鄙無文,很多人看了這個史料之後,容易以偏概全,錯誤的認為努爾哈赤這一輩子好像只讀過《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但事實上努爾哈赤不僅軍事經驗豐富,他肯定從《三國演義》入手,並對整個中國歷史是有很大瞭解的,從史書上看努爾哈赤的閱讀量是很可觀的,他本人也對自己的歷史相當自信,他對自己兒子們說,凡是明朝、日本、蒙古、北韓的歷史我全部知道,你們向我學習,雖然有自誇成分,但是對努爾哈赤的歷史知識面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的。
《滿文老檔》乙卯年十一月:凡明國、北韓、倭子、蒙古等諸大國帝王,累世持善修德而得勢之例,重財輕德而失敗之例,所有道統我皆聞知也。
比如說以下這則史料,就提到了南朝宋武帝劉裕,努爾哈赤旨在用劉裕的話提醒王公大臣要居安思危,這就不是《三國演義》可以涉及的內容。附圖。
提醒諸貝勒學習明朝開國第一武將徐達,不可貪財好貨,應該友善部屬。附圖。
《滿文老檔》天命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如明洪武帝徐達所言,八旗貝勒不可愛財,有衣則穿已,均分給新附之中國人穿用。”
他在《後金檄明萬曆皇帝文》中就一口氣舉了19個例子,可能也只在具體細節上略有出入。附圖。
面對林丹汗的挑釁,對漠南蒙古的歷史地理進行了全面的回顧,激起林丹汗的無能狂怒。附圖。
引用文獻:《滿文老檔》、《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明季北略》、《博物典匯》、《郎潛紀聞》、《後金檄明萬曆皇帝文》、《天聰朝臣工奏議》、《建州紀程圖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