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在許多小夥伴的心目中是萌物的代表,這是因為大熊貓的長相非常的討喜,而且它總是一副啃著竹子,一切都以自己無關的姿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但是,你可能想不到,大熊貓能夠捕殺並吃掉一頭山羊,在2017年的2月23日上午10時左右,四川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梅子壩鄉楠木坪村一組的村民就親眼目睹了一頭大熊貓殺死並吃掉了一頭山羊的場景,並且他還用手機拍下了照片。看到這個報道,許多的小夥伴不解,大熊貓明明是吃竹子的,它為什麼吃起了山羊呢?我們簡單地來聊一下這個問題。
提到大熊貓的食物,許多小夥伴想到的就是竹子了,確實,在大熊貓的食譜中,竹子的佔比高達99%。但是儘管如此,還是有1%的不是竹子,而且這1%也不是其他的植物,正是肉,因此,大熊貓是一種雜食性動物,而不是食草動物。這就是它會吃肉的原因。
早在20世紀的80年代,北京大學教授潘文石教授就組織了一個研究小組對秦嶺地區的野生大熊貓開始了觀察,這一觀察就是十幾年,在2001年,潘文石教授將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整理並發表。
根據研究小組的觀察發現,野生大熊貓的糞便中有許多動物的骨骼碎片或者是毛髮,其中以齧齒類和有蹄類動物為主。不過在大熊貓的肉食佔比中,活物佔比相對較小,這是因為大熊貓的捕獵能力受體型的限制,所以構成野生大熊貓肉食的主要以動物的屍體或者腐肉為主(撿漏)。
而且研究小組透過觀察和研究發現,大熊貓吃肉的頻率通常是非常低的,這是因為大熊貓的捕獵能力確實不強。雖然大熊貓有著最快40公里每小時的奔跑速度,但是在竹林中,竹鼠會躲進洞穴,有蹄類動物的奔跑速度要高於40公里每小時(比如林麝),所以,大熊貓真正能吃到肉的機會並不多。
不過,在一些特殊時期,大熊貓,尤其是雌性會對肉有一定的需求,這一點研究人員透過對哺乳期和妊娠期的雌性大熊貓的糞便和行為分析得出的,因為在這個時期的大熊貓攻擊性會變強,主動捕獵其他動物的頻率也會增多。研究小組認為,這可能與哺乳期和妊娠期的雌性大熊貓需要更多的營養有關。
由此可見,大熊貓並非純正的素食主義者,它們在一些時期對肉還有較強的需求,這就是大熊貓為什麼會攻擊並吃掉山羊的原因。
嚴格意義上說,大熊貓吃肉的習性並不是怎麼來的,應該說是如何慢慢的減少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大熊貓現在的牙齒和消化道結構依然與其他肉食佔比較大的熊科動物一樣,沒有明顯的退化。其次,大熊貓的祖先最遠可以追溯到距今約800萬年前,那個時候,大熊貓的祖先始熊貓還是一種體型只有狐狸大小的動物。科學家們透過對始熊貓牙齒結構的分析發現,始熊貓在當時是一種食肉動物。
但是,較小的體型讓它在競爭中處於劣勢,因為當時正值貓科動物演化最活躍的時期,而且貓科動物從距今約1000萬年前就開始貓亞科和豹亞科譜系的演化,尤其是在亞洲地區,這樣始熊貓的優勢就蕩然無存了。為了生存,始熊貓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少去捕殺食草動物,用植物性食物來填肚子。於是,始熊貓用了500萬年前的時間,將自己的食物結構調整了,此時來到了大熊貓演化的第二個關鍵期-小種大熊貓。科學家們透過對小種大熊貓的牙齒磨損程度以及其化石分佈區的植物特點看,小種大熊貓已經開始了吃竹子的生活了。
就這樣,從小種大熊貓開始,大熊貓的體型開始慢慢增大(對植物性食物的適應以及競爭的減少),之後達到了大熊貓進化史上體型的峰值,巴氏大熊貓出現了。隨著竹子在大熊貓食譜中的佔比越來越高,竹子這種粗纖維低能量的食物再次將大熊貓的體型縮小,最終才有了現代大熊貓。
透過大熊貓的進化史我們能夠看出,大熊貓的祖先是吃肉的,而且肉食還是主要食物,但是在演化的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大熊貓的祖先為了生存,逐漸的開始了吃竹子的生活。而且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現代大熊貓之所以有著99%竹子的食物佔比,是因為在肉食比例越來越小之下,大熊貓的一種名為“T1R1”的基因失活了,而這種基因就是能夠讓大熊貓感受到肉的鮮美的基因,正是因為這樣,肉才逐漸的淡出了大熊貓的生活。不過,從大熊貓的牙齒和消化道沒有退化以及大熊貓的階段性主動食肉的習性看,大熊貓依然是標準的雜食性動物。
大熊貓吃肉其實是個“基本操作”,因為在它的食物構成中依然有1%的肉食,而且在特殊的情況下,大熊貓吃肉的頻率會增加(雌性的妊娠期和哺乳期)。由此可見,大熊貓並不是我們表面上看起來那麼人畜無害,它是吃肉的,當然也具備一定的攻擊性,所以,別想著看大熊貓可愛就去摸它幾下。
大熊貓在許多小夥伴的心目中是萌物的代表,這是因為大熊貓的長相非常的討喜,而且它總是一副啃著竹子,一切都以自己無關的姿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但是,你可能想不到,大熊貓能夠捕殺並吃掉一頭山羊,在2017年的2月23日上午10時左右,四川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梅子壩鄉楠木坪村一組的村民就親眼目睹了一頭大熊貓殺死並吃掉了一頭山羊的場景,並且他還用手機拍下了照片。看到這個報道,許多的小夥伴不解,大熊貓明明是吃竹子的,它為什麼吃起了山羊呢?我們簡單地來聊一下這個問題。
大熊貓:我不是素食者提到大熊貓的食物,許多小夥伴想到的就是竹子了,確實,在大熊貓的食譜中,竹子的佔比高達99%。但是儘管如此,還是有1%的不是竹子,而且這1%也不是其他的植物,正是肉,因此,大熊貓是一種雜食性動物,而不是食草動物。這就是它會吃肉的原因。
早在20世紀的80年代,北京大學教授潘文石教授就組織了一個研究小組對秦嶺地區的野生大熊貓開始了觀察,這一觀察就是十幾年,在2001年,潘文石教授將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整理並發表。
根據研究小組的觀察發現,野生大熊貓的糞便中有許多動物的骨骼碎片或者是毛髮,其中以齧齒類和有蹄類動物為主。不過在大熊貓的肉食佔比中,活物佔比相對較小,這是因為大熊貓的捕獵能力受體型的限制,所以構成野生大熊貓肉食的主要以動物的屍體或者腐肉為主(撿漏)。
而且研究小組透過觀察和研究發現,大熊貓吃肉的頻率通常是非常低的,這是因為大熊貓的捕獵能力確實不強。雖然大熊貓有著最快40公里每小時的奔跑速度,但是在竹林中,竹鼠會躲進洞穴,有蹄類動物的奔跑速度要高於40公里每小時(比如林麝),所以,大熊貓真正能吃到肉的機會並不多。
不過,在一些特殊時期,大熊貓,尤其是雌性會對肉有一定的需求,這一點研究人員透過對哺乳期和妊娠期的雌性大熊貓的糞便和行為分析得出的,因為在這個時期的大熊貓攻擊性會變強,主動捕獵其他動物的頻率也會增多。研究小組認為,這可能與哺乳期和妊娠期的雌性大熊貓需要更多的營養有關。
由此可見,大熊貓並非純正的素食主義者,它們在一些時期對肉還有較強的需求,這就是大熊貓為什麼會攻擊並吃掉山羊的原因。
大熊貓吃肉的習性是怎麼來的?嚴格意義上說,大熊貓吃肉的習性並不是怎麼來的,應該說是如何慢慢的減少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大熊貓現在的牙齒和消化道結構依然與其他肉食佔比較大的熊科動物一樣,沒有明顯的退化。其次,大熊貓的祖先最遠可以追溯到距今約800萬年前,那個時候,大熊貓的祖先始熊貓還是一種體型只有狐狸大小的動物。科學家們透過對始熊貓牙齒結構的分析發現,始熊貓在當時是一種食肉動物。
但是,較小的體型讓它在競爭中處於劣勢,因為當時正值貓科動物演化最活躍的時期,而且貓科動物從距今約1000萬年前就開始貓亞科和豹亞科譜系的演化,尤其是在亞洲地區,這樣始熊貓的優勢就蕩然無存了。為了生存,始熊貓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少去捕殺食草動物,用植物性食物來填肚子。於是,始熊貓用了500萬年前的時間,將自己的食物結構調整了,此時來到了大熊貓演化的第二個關鍵期-小種大熊貓。科學家們透過對小種大熊貓的牙齒磨損程度以及其化石分佈區的植物特點看,小種大熊貓已經開始了吃竹子的生活了。
就這樣,從小種大熊貓開始,大熊貓的體型開始慢慢增大(對植物性食物的適應以及競爭的減少),之後達到了大熊貓進化史上體型的峰值,巴氏大熊貓出現了。隨著竹子在大熊貓食譜中的佔比越來越高,竹子這種粗纖維低能量的食物再次將大熊貓的體型縮小,最終才有了現代大熊貓。
透過大熊貓的進化史我們能夠看出,大熊貓的祖先是吃肉的,而且肉食還是主要食物,但是在演化的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大熊貓的祖先為了生存,逐漸的開始了吃竹子的生活。而且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現代大熊貓之所以有著99%竹子的食物佔比,是因為在肉食比例越來越小之下,大熊貓的一種名為“T1R1”的基因失活了,而這種基因就是能夠讓大熊貓感受到肉的鮮美的基因,正是因為這樣,肉才逐漸的淡出了大熊貓的生活。不過,從大熊貓的牙齒和消化道沒有退化以及大熊貓的階段性主動食肉的習性看,大熊貓依然是標準的雜食性動物。
總結大熊貓吃肉其實是個“基本操作”,因為在它的食物構成中依然有1%的肉食,而且在特殊的情況下,大熊貓吃肉的頻率會增加(雌性的妊娠期和哺乳期)。由此可見,大熊貓並不是我們表面上看起來那麼人畜無害,它是吃肉的,當然也具備一定的攻擊性,所以,別想著看大熊貓可愛就去摸它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