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有無限種可能,只要“可能”之中不存在“在算錯的情況下”,那就不會出現一加一等於三。
1+1=2,這或許是最容易被認知到的真理。而且是絕對無法反駁的,最簡單的真理。
2最早的定義,就是兩個1相加。隨著大家對數學的瞭解越來越多,2的意義可以被放在了更多的地方。
比如:2是4的一半,2是3減去1……等等。
但無論套用到哪個演算法中,2都來自1+1!
1+1=X,X的兩倍就是兩個1+1,那就等於4。
無論在怎樣的演算法中,1+1=2這都不會變。
且不說3到底是什麼邏輯,我這裡要說的就是1+1不會等於2以外的任何玩意!
也許有人會問——你敢在二進位制的演算法中繼續你的吹牛嗎?
我的回答是,可以!
二進位制中,連2都不存在,我如何吹牛?
這裡我們要了解,二進位制到底是什麼玩意——
二進位制,就是每計到兩個數就進一位的演算法:0,1,10,11,100,101……這個演算法中,根本不存在2這個東西。
不存在嗎?
不存在!
那你吹什麼牛?
我並沒有吹牛,二進位制中並沒有真正的加法,1+1=10?不,這不是真正的加法!
10,是二進位制中的第三個數(扣除掉0,理解為第二個數也可以。)!它依然是被記為第三個數,而不是第十個數,也不是第一百個數,也不是第N個數,它只是第三個數(扣除0以後,它就是第二位數,永遠是第二位)!雖然寫成了10,但在計數法中,它只是換了個名字而已。1+1的邏輯依然存在。
其他答主有提到,如果1+1=3,世界會……………………
我小小補充一下,不止1+1=3,世界會……只要1+1等於除了2以外的任何玩意,這個世界都會完全失去邏輯,質量可以無故增加,事物可以無故消失……一切存在於不存在盡數隨機,沒有任何依據。假如時間回到起點,那麼物質不會生成,甚至能量不會出現,這個世界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只有BUG的死迴圈。如果真的有這個宇宙,那麼它的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就像除數為0……
也有答主提出說,1+1可以等於……等東西……
嗯。在算錯的情況下,確實可以等於各種奇妙的東西。
舉例:
我們經常在團結協作某件事的時候,強調說要發揮出1+1>2的效果。
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呢?當然不是從科學的角度來的。經過我花了一番時間的求證,這個說法產生的邏輯其實是這樣的:
這個結果其實和二進位制的反駁過程類似,2依然是2,依然是1+1,只不過2被換了個名字,變成了大於2的系列了。這是人們“感性”思維造成的認知偏差,曲解了“理性”的認知。
感性思維造成的偏差,也就和我開篇提到的那個臺詞——“在算錯的情況下”同義了。
最後我用一段經典對白來總結一下:
趙忽悠:1+1……
範廚師:對的等於2,錯的等於3!
趙忽悠:恭喜你已經答倆答案啦!
就算有無限種可能,只要“可能”之中不存在“在算錯的情況下”,那就不會出現一加一等於三。
1+1=2,這或許是最容易被認知到的真理。而且是絕對無法反駁的,最簡單的真理。
2最早的定義,就是兩個1相加。隨著大家對數學的瞭解越來越多,2的意義可以被放在了更多的地方。
比如:2是4的一半,2是3減去1……等等。
但無論套用到哪個演算法中,2都來自1+1!
1+1=X,X的兩倍就是兩個1+1,那就等於4。
無論在怎樣的演算法中,1+1=2這都不會變。
且不說3到底是什麼邏輯,我這裡要說的就是1+1不會等於2以外的任何玩意!
也許有人會問——你敢在二進位制的演算法中繼續你的吹牛嗎?
我的回答是,可以!
二進位制中,連2都不存在,我如何吹牛?
這裡我們要了解,二進位制到底是什麼玩意——
二進位制,就是每計到兩個數就進一位的演算法:0,1,10,11,100,101……這個演算法中,根本不存在2這個東西。
不存在嗎?
不存在!
那你吹什麼牛?
我並沒有吹牛,二進位制中並沒有真正的加法,1+1=10?不,這不是真正的加法!
10,是二進位制中的第三個數(扣除掉0,理解為第二個數也可以。)!它依然是被記為第三個數,而不是第十個數,也不是第一百個數,也不是第N個數,它只是第三個數(扣除0以後,它就是第二位數,永遠是第二位)!雖然寫成了10,但在計數法中,它只是換了個名字而已。1+1的邏輯依然存在。
其他答主有提到,如果1+1=3,世界會……………………
我小小補充一下,不止1+1=3,世界會……只要1+1等於除了2以外的任何玩意,這個世界都會完全失去邏輯,質量可以無故增加,事物可以無故消失……一切存在於不存在盡數隨機,沒有任何依據。假如時間回到起點,那麼物質不會生成,甚至能量不會出現,這個世界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只有BUG的死迴圈。如果真的有這個宇宙,那麼它的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就像除數為0……
也有答主提出說,1+1可以等於……等東西……
嗯。在算錯的情況下,確實可以等於各種奇妙的東西。
舉例:
我們經常在團結協作某件事的時候,強調說要發揮出1+1>2的效果。
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呢?當然不是從科學的角度來的。經過我花了一番時間的求證,這個說法產生的邏輯其實是這樣的:
我曾經在“猜拳制衡系統”中提到過關於“資源利用率”的問題。並且將這個課題轉化為了制勝公式——結算分數=資源A的價值×資源A的利用率+資源B的價值×資源B的利用率+資源C的價值×資源C的利用率+……這個1+1>2想要表述的是,兩個人配合協作,要能發揮出大於兩個人分開作業的效率。但在“制勝公式”中,我將一切資源盡數量化,並且引入資源利用率的概念,這樣讓一切變得易於理解。兩個人分開作業時,往往要面對一個資源利用率極低的問題,那就是兩個人要分別花時間來處理完全相同的問題——比如說,兩個人一起從人民廣場開始跑,為的是將一份圖紙資料送到凱旋大廈28層。呃,為啥要倆人一起跑呢?倆人一起跑就為了送一份資料?快遞員A君負責將資料從人民廣場送到凱旋大廈大堂,由大堂服務員B君代為送至28樓。A君節省了上樓的體力(假設沒電梯吧。就算有電梯,這也是必要能力,A和B都一樣),B君節省了人民廣場到凱旋大廈的體力。將這個事件的結果擴大——A君節省了上樓的體力和時間,將這些時間用來將其他郵件投遞至其他地點,B君反正也是負責大廈內資料傳遞,他也可以每一小時收集一次資料,然後每一小時在樓內遊走一圈送呈資料。這是什麼?這是人力資源的合理利用,減少資源的浪費!這樣大家是否明白了1+1>2的邏輯瑕疵了?在AB君一起從人民廣場送資料去凱旋大廈,此時他們對自己的資源利用率為1+1<2,他們浪費了大量的資源。而A君擔任快遞員、B君擔任大堂服務員時,他們對自己資源的利用率為1+1=2。但是,沒有意識到自己一直在浪費資源的人,會認為“浪費”是一種常態,常態就不算“浪費”。在這種邏輯中,人們一直把1.3、1.5、1.7等數值理解為2,把真正的2理解為3、4、5、……所以就得出了1+1>2的結論。這個結果其實和二進位制的反駁過程類似,2依然是2,依然是1+1,只不過2被換了個名字,變成了大於2的系列了。這是人們“感性”思維造成的認知偏差,曲解了“理性”的認知。
感性思維造成的偏差,也就和我開篇提到的那個臺詞——“在算錯的情況下”同義了。
最後我用一段經典對白來總結一下:
趙忽悠:1+1……
範廚師:對的等於2,錯的等於3!
趙忽悠:恭喜你已經答倆答案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