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以來,愛壺的人不一定嗜茶,但嗜茶之人十有八九都鍾愛紫砂壺,這是紫砂壺本身的魅力所在。它吸引著海內外廣大的收藏家、研究家、愛好者,一見愛不釋手,一集終身不休。
紫砂壺如此受人推崇,但是真正知曉紫砂壺成壺之道的人卻不是很多。
泥料之別
精美雅緻的紫砂壺,看起來雖然是泥的質地,其實它的原料卻是礦石,叫紫砂礦又稱紫砂泥,雅稱“富貴土”。紫砂泥還稱為“五色土”大體分為四種:紫泥、綠泥、紅泥、緞泥。
一、 紫泥:
1、 天青泥,號稱泥中極品,比較稀少。
2、 底槽青,因通常處於紫泥泥層底部,故名有老嫩之分,礦料一般呈紫褐色緻密塊狀,有青綠色豆斑狀(俗稱“雞眼”、“貓眼”),燒成後呈紫紅色。
3、 清水泥,一般為紫褐色緻密塊狀,有云母碎片,礦料上帶淡綠色斑點、斑紋狀,燒成後呈紫棕紅色,高溫呈紫黑、暗青色,一般指單一礦料僅加石黃等練成的紫泥。
4、普通紫泥,為紫泥礦料煉製而成。
二、 綠泥:
1、 本山綠泥,一般指黃龍山優質綠泥,呈淡綠色緻密塊狀,燒成後呈淺黃、米黃色,高溫泛青綠色。
2、 芝麻綠泥,呈青綠色緻密塊狀,燒成後胎質中含黑砂質點較多,故稱為“芝麻綠泥”,有白麻子泥、紅麻子泥。
3、 墨綠泥,因礦料呈墨綠色,故稱“墨綠泥”,燒成後呈米黃色、淺黃色,高溫透青。
三、 紅泥:
1、 紅皮龍,一般產於黃龍山淺表碎石層中,也稱野山紅泥,呈淺暗紅色緻密塊狀,燒成後呈紅色、暗紅色。
2、 大紅袍,含氧化鐵,經過窯燒會變成大紅色,泥質細膩密度高、高結晶,泡茶柔順好喝,經過泡茶養成色澤豔紅非常討喜。
3、 降坡泥,降坡泥系修建陶都路時,在青龍山與黃龍山交界處降坡工程中產出,故名降坡泥。
4、 朱泥,礦料呈黃色緻密塊狀或團塊狀,質地均勻細膩,燒成後呈硃砂色、硃砂紫、海棠紅等,收縮變形較大,成品率比較低,適宜做小品。熟泥極細膩,如趙莊“鵝黃朱泥”,因泥粘糯如年糕,也被稱為“年糕泥”。
5、 普通紅泥,有大紅泥、小紅泥之分,有老、嫩之分,呈淺黃色、青黃色緻密塊狀,燒成後呈紅色透黃,高溫呈暗紅色。
四、 緞泥:
緞泥,古稱團泥,有人說黃龍山、青龍山之間有團山,產出泥料為團泥,也有人說團泥類礦燒成後多呈黃緞色,故稱為緞泥。緞泥一般為共生礦,綠泥與紫泥共生礦,綠泥與紅泥共生礦,燒成後有米黃色、棕黃色、赭灰色、褐紫色等,歷史上的壺呈古銅、棕黃、冷金黃等色的均為緞泥。
俗話說:“天下紫砂出宜興”,紫砂壺以宜興紫砂壺最為出名。它材質獨特,工藝精湛,造型樸稚,裝飾富有濃郁的文化內涵和雅趣逸韻,因而被譽為陶中奇葩,國之瑰寶。
工藝之道
紫砂的魅力在於從礦石到藝術品的轉化,而傳統全手工制壺更是一場精妙絕倫的技藝盛宴。一件紫砂工藝品的成功,要經過十到幾十道複雜的成型工序,更需要紫砂匠人的精益求精的功力,還有一絲不苟的用心。
下面,用一組圖片分享全手工制壺過程,讓我們一起來探索紫砂工藝之道。
此外,若是有高超的技藝,沒有精準的工具,也是做不出好紫砂壺。製作一件紫砂壺所需的工具高達百餘種,光是道具類就高達幾十種,而對制壺工具的精準性要求更是極高,僅僅是一毫米的誤差都會影響到成壺的質量。
造型之美
數百年來,紫砂壺作為一種文化傳承,在發展過程中,湧現了各式各樣的經典壺形,可謂壺態百千,經典不朽。紫砂壺造型大體可以分為三類:光貨、花貨、筋囊貨,其中以光貨造型最為常見。
一、光貨:是指壺身為幾何體,表面光素的紫砂壺,例如掇球壺、仿古壺、漢扁壺、僧帽壺、傳爐壺等等。在製作光貨時,不僅要將器表修飾得平整光滑,還要講究點、線、面的結合。根據不同的造型,又可再細分為:圓器和方器。
二、花貨:又被稱為“塑器”,制壺人將自然界的動植物採用浮雕、半浮雕等造型設計成仿生形象,主要分為三類:仿植物形態,如梅段壺、竹段壺;仿瓜果形態,如南瓜壺、佛手壺;仿動物形態,如魚化龍,業內人士還把以動物之形為壺嘴、壺把的,以及裝飾浮雕做得很顯眼的紫砂壺,也歸類為花貨。
三、筋囊貨:又叫做“筋紋壺”,制壺人將類似南瓜稜、菊花瓣等曲面稱為錦囊,錦囊壺是紫砂壺中線條比較多的一類,因此極其講究線條的流暢性,要求上下對應、合縫嚴密。常見的有:菊花壺、瓜稜壺等等。
.
自古以來,愛壺的人不一定嗜茶,但嗜茶之人十有八九都鍾愛紫砂壺,這是紫砂壺本身的魅力所在。它吸引著海內外廣大的收藏家、研究家、愛好者,一見愛不釋手,一集終身不休。
紫砂壺如此受人推崇,但是真正知曉紫砂壺成壺之道的人卻不是很多。
泥料之別
精美雅緻的紫砂壺,看起來雖然是泥的質地,其實它的原料卻是礦石,叫紫砂礦又稱紫砂泥,雅稱“富貴土”。紫砂泥還稱為“五色土”大體分為四種:紫泥、綠泥、紅泥、緞泥。
一、 紫泥:
1、 天青泥,號稱泥中極品,比較稀少。
2、 底槽青,因通常處於紫泥泥層底部,故名有老嫩之分,礦料一般呈紫褐色緻密塊狀,有青綠色豆斑狀(俗稱“雞眼”、“貓眼”),燒成後呈紫紅色。
3、 清水泥,一般為紫褐色緻密塊狀,有云母碎片,礦料上帶淡綠色斑點、斑紋狀,燒成後呈紫棕紅色,高溫呈紫黑、暗青色,一般指單一礦料僅加石黃等練成的紫泥。
4、普通紫泥,為紫泥礦料煉製而成。
二、 綠泥:
1、 本山綠泥,一般指黃龍山優質綠泥,呈淡綠色緻密塊狀,燒成後呈淺黃、米黃色,高溫泛青綠色。
2、 芝麻綠泥,呈青綠色緻密塊狀,燒成後胎質中含黑砂質點較多,故稱為“芝麻綠泥”,有白麻子泥、紅麻子泥。
3、 墨綠泥,因礦料呈墨綠色,故稱“墨綠泥”,燒成後呈米黃色、淺黃色,高溫透青。
三、 紅泥:
1、 紅皮龍,一般產於黃龍山淺表碎石層中,也稱野山紅泥,呈淺暗紅色緻密塊狀,燒成後呈紅色、暗紅色。
2、 大紅袍,含氧化鐵,經過窯燒會變成大紅色,泥質細膩密度高、高結晶,泡茶柔順好喝,經過泡茶養成色澤豔紅非常討喜。
3、 降坡泥,降坡泥系修建陶都路時,在青龍山與黃龍山交界處降坡工程中產出,故名降坡泥。
4、 朱泥,礦料呈黃色緻密塊狀或團塊狀,質地均勻細膩,燒成後呈硃砂色、硃砂紫、海棠紅等,收縮變形較大,成品率比較低,適宜做小品。熟泥極細膩,如趙莊“鵝黃朱泥”,因泥粘糯如年糕,也被稱為“年糕泥”。
5、 普通紅泥,有大紅泥、小紅泥之分,有老、嫩之分,呈淺黃色、青黃色緻密塊狀,燒成後呈紅色透黃,高溫呈暗紅色。
四、 緞泥:
緞泥,古稱團泥,有人說黃龍山、青龍山之間有團山,產出泥料為團泥,也有人說團泥類礦燒成後多呈黃緞色,故稱為緞泥。緞泥一般為共生礦,綠泥與紫泥共生礦,綠泥與紅泥共生礦,燒成後有米黃色、棕黃色、赭灰色、褐紫色等,歷史上的壺呈古銅、棕黃、冷金黃等色的均為緞泥。
俗話說:“天下紫砂出宜興”,紫砂壺以宜興紫砂壺最為出名。它材質獨特,工藝精湛,造型樸稚,裝飾富有濃郁的文化內涵和雅趣逸韻,因而被譽為陶中奇葩,國之瑰寶。
工藝之道
紫砂的魅力在於從礦石到藝術品的轉化,而傳統全手工制壺更是一場精妙絕倫的技藝盛宴。一件紫砂工藝品的成功,要經過十到幾十道複雜的成型工序,更需要紫砂匠人的精益求精的功力,還有一絲不苟的用心。
下面,用一組圖片分享全手工制壺過程,讓我們一起來探索紫砂工藝之道。
此外,若是有高超的技藝,沒有精準的工具,也是做不出好紫砂壺。製作一件紫砂壺所需的工具高達百餘種,光是道具類就高達幾十種,而對制壺工具的精準性要求更是極高,僅僅是一毫米的誤差都會影響到成壺的質量。
造型之美
數百年來,紫砂壺作為一種文化傳承,在發展過程中,湧現了各式各樣的經典壺形,可謂壺態百千,經典不朽。紫砂壺造型大體可以分為三類:光貨、花貨、筋囊貨,其中以光貨造型最為常見。
一、光貨:是指壺身為幾何體,表面光素的紫砂壺,例如掇球壺、仿古壺、漢扁壺、僧帽壺、傳爐壺等等。在製作光貨時,不僅要將器表修飾得平整光滑,還要講究點、線、面的結合。根據不同的造型,又可再細分為:圓器和方器。
二、花貨:又被稱為“塑器”,制壺人將自然界的動植物採用浮雕、半浮雕等造型設計成仿生形象,主要分為三類:仿植物形態,如梅段壺、竹段壺;仿瓜果形態,如南瓜壺、佛手壺;仿動物形態,如魚化龍,業內人士還把以動物之形為壺嘴、壺把的,以及裝飾浮雕做得很顯眼的紫砂壺,也歸類為花貨。
三、筋囊貨:又叫做“筋紋壺”,制壺人將類似南瓜稜、菊花瓣等曲面稱為錦囊,錦囊壺是紫砂壺中線條比較多的一類,因此極其講究線條的流暢性,要求上下對應、合縫嚴密。常見的有:菊花壺、瓜稜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