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紙上逍遙
-
2 # 四十五度說
騎兵是冷兵器時期最精英的兵種。騎兵最主要的優勢是機動性強,可以在短時間內實現快速移動。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騎兵才開始成為戰爭的主力部隊,在秦朝之前主要用的是戰車。在漢朝時期中國騎兵達到了頂峰,特別是漢武帝時期為了抗擊匈奴訓練了大規模的精英騎兵。於漢代同一時期的羅馬帝國,由於地形條件的限制,一直都是以步兵為主,騎兵和步兵的主要任務不同,騎兵主要打野戰而步兵主要是攻守城池和山地戰。
長城塞外水草豐美,盛產馬匹。所以古代遊牧民族的騎兵非常強悍,從北方攻打南方,輕而易舉。從南方攻打北方,難如登天,北伐成功的機率不是很大。
馬匹的機動性
如果是在平原上,騎兵和步兵對抗起來,步兵基本上案板上待宰的羔羊。騎兵可以像切菜切瓜一般容易,衝過去砍掉步兵的腦袋。由於高度的限制,步兵只能對馬匹進行傷害。特別是騎兵一般劍術高超,在沒有近身格鬥之前,騎兵已經對步兵進行一波傷害了。中原士兵的體格遠不如遊牧民族士兵的體格強悍,馬蹄是草原上主要的交通工具,遊牧民族計程車兵從小就是在馬匹上長大,不需要經過太多的訓練就能舉一反三。在馬匹上打仗,如魚得水。
騎兵的種類
機動性和安全性不可兼得。有時候對機動性要求會採用重騎兵,重騎兵在歐洲比較常見,士兵身著幾十斤重的盔甲,將渾身上下裹的嚴嚴實實,武器對他們的傷害幾乎沒有作用,刀槍不入衝過來整個可以衝步兵的隊形,像坦克一樣威力驚人。
-
3 # 考古軍中馬前卒
首先看西漢時。
西漢早期的馬具,跟秦代相差無幾。從秦陵兵馬俑和漢代兵馬俑上,都可以一窺當時騎兵的風采。
上面這兩幅照片,就是秦兵馬俑和西漢楊家灣漢墓出土的兵馬俑。雖然它們在大小、製作精細程度方面有很大不同,但是可以看出,這時候的馬具比較簡單。除了馬頭上的轡頭,主要就是馬背上的鞍具。秦漢時期的馬鞍很低矮,兩頭沒有鞍橋,就像今天的沙發墊,它只能緩解騎馬時的壓力,卻無法為騎兵提供更多的支援。當然,目前也沒有發現可靠的漢代馬鐙證據。
另外還要考慮到一點,從商代晚期開始,中原地區在戰爭中利用馬匹,主要表現形式是馬拉戰車,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了西漢初。雖然戰國晚期也有胡服騎射的改革,但戰車的地位並未動搖。戰車為士兵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作戰平臺,對於騎術並無要求。
因此,在這個時期,騎兵的戰術動作還比較簡單。據推測,此時騎兵在馬背上作戰,使用刀槍直接格鬥的並不多,主要使用的還是弓弩。他們的裝備也比較輕便,上半身穿著簡單的鎧甲,腿部往往沒有專門的保護。
還有一部分可能就屬於“騎馬步兵”,依靠戰馬提供機動力,作戰時下馬。跟近現代的騎兵頗為相似。
接下來看東漢騎兵的變化應當始於西漢晚期,在東漢時就比較成熟了。
我們知道,兩漢之際,爆發了規模浩大的農民起義,最終漢光武帝劉秀掃清六合,建立了東漢王朝。劉秀在征服河北時,所依靠的的一股重要力量,乃上谷、漁陽一帶的騎兵。
在戰場上,上谷漁陽的突騎橫衝直撞、所向披靡,因此劉秀也感慨說:“吾聞突騎天下精兵,今見其戰,樂可言邪?”
據推測,當時的突騎,與西漢時的騎射騎兵已經不同,他們使用的兵器更多。
山東省博物館收藏的一件東漢畫像石,為我們展示了當時騎兵作戰的場景。
這塊畫像石描繪的是漢人與胡人騎兵打仗。畫面當中,胡人騎兵向右邊逃竄,漢人騎兵窮追不捨。
可以看到,這些漢人騎兵中,既有在馬上拉弓射箭的,也有使用長戟將逃竄的胡人騎兵從馬上鉤下來的。
可以明確的是,東漢時期仍然沒有馬鐙,這些騎兵之所以能夠發揮出更多的戰術動作,應歸功於騎術的發展和訓練水平的提升。
(雷臺漢墓出土騎俑)
到了東漢末的時候,騎兵再次升級。一方面表現為高橋鞍的出現。文獻記載,曹魏時期百官都有高橋鞍,說明這種東西很可能在東漢末就出現了。目前在文物中看的比較清楚的,是西晉時期的陶馬。
另一方,這時候出現了保護戰馬的馬鎧,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時期,雙方都使用了身披鎧甲的“鎧馬”。
(十六國墓出土鎧馬俑)
參考資料:
楊泓:中國古兵器論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李雲河:早期高橋鞍的結構復原及其發展脈絡,《中原文物》2016年06期
回覆列表
由於沒有馬蹬。所以是無法使用雙手武器的,那樣很難控制平衡。但是沒有馬鐙的情況下也可以使用長槍、長戟,標槍一類的單手兵器。亞歷山大的夥伴騎兵就是使用長槍突進的。
此外,弓箭也是馬上常用武器。趙國當時常年跟胡人作戰,還發展了胡服騎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