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因為對某個目標的誤會。大部分人,特別是初涉愛河,或者性格謹慎的人,對於兩個人在一起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儘量能高頻率,長時間地在一起。高頻率就是見面或者聯絡次數要頻繁,對彼此表象的生活及內心的世界有充分的瞭解,長時間就是儘量延長在一起的時間,能每天見個面的,絕不要一週見個面,能計劃到三個月以後的,絕不會只計劃三天。但大部分人沒有意識到,和他人在一起,是對自己的精力和能力有要求的,如果舉一個不那麼恰當的例子,當我們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在積蓄能量和情緒,我們處於吸收的狀態,那麼和另一個在一起交際的時候,我們處於一個釋放的狀態,當然了,我們吸收了十幾二十年,然後遇見一個人一開始釋放個三五天甚至三個月五個月都不是問題,但如果強求彼此一直要在釋放階段,那麼到了一個點,疲軟的可能性就非常大。適當的釋放,是一種調劑,但過猶不及,如果你無止境地釋放下去,對人對己,都變成了負擔。而且,一旦釋放不得當,產生矛盾是其次,最容易出現的是產生自我懷疑,自我懷疑對自己自信的降低,自信的降低會影響一個人在吸收時候的狀態——這也就是為什麼當親密關係持續3-6個月以後,雙方反而會覺得對方變了,其實變的不僅僅是對方,還有自己。兩人互動時候的自控自省,兩個人在一起時候對自己能力的信任,以及不被一些細碎念頭所糾纏的灑脫,難度要比一個人的時候高,但又比一個人的時候重要。如果明白了這個層面,那麼就不要把目標簡單地定成要兩個人好好在一起那麼表現,而是仍把目標定成……不說做更好的自己,但起碼要做可控的自己,第一是可以適當減少一些頻率,不要為了在一起而在一起,一個人留給自己吸收的時間是非常重要的,普通的正常人,一個禮拜能高質量的與他人親密接觸1-2次已經是上上籤,不要拿時間來換質量。第二是明白人是在改變的,包括別人,包括自己,別人的改變透過觀察來適應,而自己的改變透過控制來增強自信——而不是反一反,想控制別人的改變,又要別人來適應自己的改變……最後一點,兩個人之前感情其實也和春夏秋冬一樣,有甜蜜期,有適應期,有冷淡期,甚至有反感期都很正常,不要因為一時間的反感就上綱上線非要來個你死我活,學會冷靜對待關係的各個階段,即便這一段感情沒有最後開花結果,但起碼這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讓自己有所成長。
可能是因為對某個目標的誤會。大部分人,特別是初涉愛河,或者性格謹慎的人,對於兩個人在一起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儘量能高頻率,長時間地在一起。高頻率就是見面或者聯絡次數要頻繁,對彼此表象的生活及內心的世界有充分的瞭解,長時間就是儘量延長在一起的時間,能每天見個面的,絕不要一週見個面,能計劃到三個月以後的,絕不會只計劃三天。但大部分人沒有意識到,和他人在一起,是對自己的精力和能力有要求的,如果舉一個不那麼恰當的例子,當我們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在積蓄能量和情緒,我們處於吸收的狀態,那麼和另一個在一起交際的時候,我們處於一個釋放的狀態,當然了,我們吸收了十幾二十年,然後遇見一個人一開始釋放個三五天甚至三個月五個月都不是問題,但如果強求彼此一直要在釋放階段,那麼到了一個點,疲軟的可能性就非常大。適當的釋放,是一種調劑,但過猶不及,如果你無止境地釋放下去,對人對己,都變成了負擔。而且,一旦釋放不得當,產生矛盾是其次,最容易出現的是產生自我懷疑,自我懷疑對自己自信的降低,自信的降低會影響一個人在吸收時候的狀態——這也就是為什麼當親密關係持續3-6個月以後,雙方反而會覺得對方變了,其實變的不僅僅是對方,還有自己。兩人互動時候的自控自省,兩個人在一起時候對自己能力的信任,以及不被一些細碎念頭所糾纏的灑脫,難度要比一個人的時候高,但又比一個人的時候重要。如果明白了這個層面,那麼就不要把目標簡單地定成要兩個人好好在一起那麼表現,而是仍把目標定成……不說做更好的自己,但起碼要做可控的自己,第一是可以適當減少一些頻率,不要為了在一起而在一起,一個人留給自己吸收的時間是非常重要的,普通的正常人,一個禮拜能高質量的與他人親密接觸1-2次已經是上上籤,不要拿時間來換質量。第二是明白人是在改變的,包括別人,包括自己,別人的改變透過觀察來適應,而自己的改變透過控制來增強自信——而不是反一反,想控制別人的改變,又要別人來適應自己的改變……最後一點,兩個人之前感情其實也和春夏秋冬一樣,有甜蜜期,有適應期,有冷淡期,甚至有反感期都很正常,不要因為一時間的反感就上綱上線非要來個你死我活,學會冷靜對待關係的各個階段,即便這一段感情沒有最後開花結果,但起碼這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讓自己有所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