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27年西夏淪陷,西夏滅亡。但是當時有一部分西夏人離開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木雅地方建立了小政權,直到康熙才被徹底消滅。 走向滅亡 漠北的克烈部與西夏十分友好,然而後來蒙古部在鐵木真的領導下兼併不少部落。公元1203年克烈部被鐵木真併吞,其領袖王汗之子桑昆逃奔西夏。
兩年後,鐵木真率軍入侵西夏,掠奪西夏邊界城市而去。夏桓宗認為擊退外患,改興慶府名為中興府,取夏國中興之意,實際上西夏反而壟罩在蒙古的威脅之下。公元1206年鐵木真建立大蒙古國,即成吉思汗,後被尊稱元太祖。成吉思汗為了要攻滅敵國金朝,勢必要切斷金夏聯盟,所以西夏成為他的目標之一。
隔年夏襄宗奪位不久,成吉思汗率大軍攻破西夏要塞斡羅孩城(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境),因各路夏軍奮力抵抗而擊退之。公元1209年蒙古降服高昌回鶻,河西地區也暴露在蒙古威脅之下。蒙古第三次徵夏即自河西入侵,出黑水城,圍攻斡羅孩關口。夏襄宗派其子李承禎率軍抵抗失敗,夏將高逸被俘而死。
蒙軍又攻陷西壁訛答守備的斡羅孩城,直逼中興府的最後防線克夷門。夏將嵬名令公率軍伏擊蒙軍,最後仍被蒙軍擊潰。中興府被蒙軍圍困,夏襄宗派使向金朝金帝完顏永濟求救,但是金帝拒絕,還以鄰國遭攻打為樂而坐視不救。最後夏襄宗納女請和,貢獻大量物資,並且附蒙伐金。
夏襄宗附蒙伐金後,對金朝進行長達十餘年的戰爭,使雙方損失很大。國內方面,西夏百姓十分貧困,經濟生產受到破壞,軍隊衰弱,政治腐敗。夏襄宗本身也沉湎於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公元1211年齊王李遵頊發動宮庭政變,廢夏襄宗自立為帝,即夏神宗,史書稱為狀元皇帝。
夏神宗不顧國內大臣反對,仍然堅持附蒙抗金,金宣宗也多次反擊之。此時西夏國內社會經濟凋蔽,民變不斷。公元1216年因為西夏因不肯幫助成吉思汗西征,次年成吉思汗率軍第四次進攻西夏。夏神宗以太子李德旺守中興府,自己逃至西京靈州。最後李德旺派使向蒙古和談才終戰。
公元1223年由於夏神宗不願做亡國之君,便讓位給太子李德旺,即夏獻宗。此時夏廷已經認清蒙古將會滅亡西夏,夏獻宗決定採取聯金抗蒙的策略,趁成吉思汗西征時派使聯合漠北諸部落抗蒙,以便鞏固西夏北疆。當時總管漢地的蒙將孛魯(木華黎之子)察覺西夏的意圖,於公元1224年率軍從東面攻入西夏,攻陷銀州,夏將塔海被俘。
隔年成吉思汗得勝返國,同時率軍攻打沙洲。最後夏獻宗同意蒙軍條件投降,蒙古撤軍。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以夏獻宗沒有履約為由,兵分東西向西夏夾攻,此即蒙古滅西夏之戰。成吉思汗率主力部隊至兀剌孩城(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西進攻陷黑水城,又迂迴進軍賀蘭山(寧夏銀川西北),擊潰夏將阿沙敢不,最後屯軍渾垂山(甘肅酒泉北)。
西路軍由阿答赤率領,與忽都鐵穆兒、西夏降將昔裡鈴部、察罕等人借道西州回鶻,陸續攻陷沙州、肅州與甘州。但在圍攻甘州時遭到守將和典也怯律頑強抵抗,最後成吉思汗親自攻陷,並且降服涼州守將斡扎簣投降。至此河西走廊全數淪陷。夏獻宗憂患而死,由其侄南平王李睍繼位,即夏末帝[49] 。
同年八月,成吉思汗率軍穿越沙陀,進軍黃河九渡,攻佔應理(寧夏中衛)。而後分兵攻陷夏州,主力包圍靈州。夏末帝派嵬名令公率軍救援,雙方於凍結的黃河決戰。而後嵬名令公與守將廢太子李德任會合,最後城陷被殺。蒙軍包圍中興府,並且分兵南下攻陷積石州(青海循化)、西寧(青海西寧)等西夏領地,並駐夏六盤山。
西夏只剩中興府,公元1227年夏末帝在中興府被圍半年後投降蒙古,西夏亡。成吉思汗此時已病死六盤山,但密不發喪,以免西夏反悔,拖雷按照成吉思汗遺囑殺李睍。蒙軍攻陷中興府後展開屠殺,宮室、陵園付之一炬,後經察罕勸諫而止,但城中人口已經不多。 公元1227年李睍投降蒙古,西夏終於全部淪陷,蒙古兵還在西夏王陵附近挖地三尺,盡皆破壞,以至於從明朝開始歷朝均未在西夏王陵附近獲得過多少有價值的物品。
成吉思汗去世後,密不發喪,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後按照成吉思汗遺囑被殺,蒙古軍將領察罕努力使銀川避免了屠城的命運,併入城安撫城內軍民,城內的軍民得以保全,西夏滅亡。 公元1288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五年,改中興府為寧夏路,寧夏者,夏地安寧也!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當蒙古鐵騎進侵西夏,大肆蹂躪的時候,西夏居民向境外逃走,他們向著中國而去,經過數千裡跋涉,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木雅地方(即今康定縣拆多山以西,雅礱江以東,乾寧縣以南,九龍縣以北的地區)定居下來,建立了一個小政權,至今在本地的藏族居民中留下傳說,他們把這個小小政權的首領叫做‘西吳王’,實際也就是‘西夏王’的稱號。
這個小政權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被徹底消滅。
公元1227年西夏淪陷,西夏滅亡。但是當時有一部分西夏人離開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木雅地方建立了小政權,直到康熙才被徹底消滅。 走向滅亡 漠北的克烈部與西夏十分友好,然而後來蒙古部在鐵木真的領導下兼併不少部落。公元1203年克烈部被鐵木真併吞,其領袖王汗之子桑昆逃奔西夏。
兩年後,鐵木真率軍入侵西夏,掠奪西夏邊界城市而去。夏桓宗認為擊退外患,改興慶府名為中興府,取夏國中興之意,實際上西夏反而壟罩在蒙古的威脅之下。公元1206年鐵木真建立大蒙古國,即成吉思汗,後被尊稱元太祖。成吉思汗為了要攻滅敵國金朝,勢必要切斷金夏聯盟,所以西夏成為他的目標之一。
隔年夏襄宗奪位不久,成吉思汗率大軍攻破西夏要塞斡羅孩城(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境),因各路夏軍奮力抵抗而擊退之。公元1209年蒙古降服高昌回鶻,河西地區也暴露在蒙古威脅之下。蒙古第三次徵夏即自河西入侵,出黑水城,圍攻斡羅孩關口。夏襄宗派其子李承禎率軍抵抗失敗,夏將高逸被俘而死。
蒙軍又攻陷西壁訛答守備的斡羅孩城,直逼中興府的最後防線克夷門。夏將嵬名令公率軍伏擊蒙軍,最後仍被蒙軍擊潰。中興府被蒙軍圍困,夏襄宗派使向金朝金帝完顏永濟求救,但是金帝拒絕,還以鄰國遭攻打為樂而坐視不救。最後夏襄宗納女請和,貢獻大量物資,並且附蒙伐金。
夏襄宗附蒙伐金後,對金朝進行長達十餘年的戰爭,使雙方損失很大。國內方面,西夏百姓十分貧困,經濟生產受到破壞,軍隊衰弱,政治腐敗。夏襄宗本身也沉湎於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公元1211年齊王李遵頊發動宮庭政變,廢夏襄宗自立為帝,即夏神宗,史書稱為狀元皇帝。
夏神宗不顧國內大臣反對,仍然堅持附蒙抗金,金宣宗也多次反擊之。此時西夏國內社會經濟凋蔽,民變不斷。公元1216年因為西夏因不肯幫助成吉思汗西征,次年成吉思汗率軍第四次進攻西夏。夏神宗以太子李德旺守中興府,自己逃至西京靈州。最後李德旺派使向蒙古和談才終戰。
公元1223年由於夏神宗不願做亡國之君,便讓位給太子李德旺,即夏獻宗。此時夏廷已經認清蒙古將會滅亡西夏,夏獻宗決定採取聯金抗蒙的策略,趁成吉思汗西征時派使聯合漠北諸部落抗蒙,以便鞏固西夏北疆。當時總管漢地的蒙將孛魯(木華黎之子)察覺西夏的意圖,於公元1224年率軍從東面攻入西夏,攻陷銀州,夏將塔海被俘。
隔年成吉思汗得勝返國,同時率軍攻打沙洲。最後夏獻宗同意蒙軍條件投降,蒙古撤軍。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以夏獻宗沒有履約為由,兵分東西向西夏夾攻,此即蒙古滅西夏之戰。成吉思汗率主力部隊至兀剌孩城(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西進攻陷黑水城,又迂迴進軍賀蘭山(寧夏銀川西北),擊潰夏將阿沙敢不,最後屯軍渾垂山(甘肅酒泉北)。
西路軍由阿答赤率領,與忽都鐵穆兒、西夏降將昔裡鈴部、察罕等人借道西州回鶻,陸續攻陷沙州、肅州與甘州。但在圍攻甘州時遭到守將和典也怯律頑強抵抗,最後成吉思汗親自攻陷,並且降服涼州守將斡扎簣投降。至此河西走廊全數淪陷。夏獻宗憂患而死,由其侄南平王李睍繼位,即夏末帝[49] 。
同年八月,成吉思汗率軍穿越沙陀,進軍黃河九渡,攻佔應理(寧夏中衛)。而後分兵攻陷夏州,主力包圍靈州。夏末帝派嵬名令公率軍救援,雙方於凍結的黃河決戰。而後嵬名令公與守將廢太子李德任會合,最後城陷被殺。蒙軍包圍中興府,並且分兵南下攻陷積石州(青海循化)、西寧(青海西寧)等西夏領地,並駐夏六盤山。
西夏只剩中興府,公元1227年夏末帝在中興府被圍半年後投降蒙古,西夏亡。成吉思汗此時已病死六盤山,但密不發喪,以免西夏反悔,拖雷按照成吉思汗遺囑殺李睍。蒙軍攻陷中興府後展開屠殺,宮室、陵園付之一炬,後經察罕勸諫而止,但城中人口已經不多。 公元1227年李睍投降蒙古,西夏終於全部淪陷,蒙古兵還在西夏王陵附近挖地三尺,盡皆破壞,以至於從明朝開始歷朝均未在西夏王陵附近獲得過多少有價值的物品。
成吉思汗去世後,密不發喪,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後按照成吉思汗遺囑被殺,蒙古軍將領察罕努力使銀川避免了屠城的命運,併入城安撫城內軍民,城內的軍民得以保全,西夏滅亡。 公元1288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五年,改中興府為寧夏路,寧夏者,夏地安寧也!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當蒙古鐵騎進侵西夏,大肆蹂躪的時候,西夏居民向境外逃走,他們向著中國而去,經過數千裡跋涉,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木雅地方(即今康定縣拆多山以西,雅礱江以東,乾寧縣以南,九龍縣以北的地區)定居下來,建立了一個小政權,至今在本地的藏族居民中留下傳說,他們把這個小小政權的首領叫做‘西吳王’,實際也就是‘西夏王’的稱號。
這個小政權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被徹底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