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努力的高先生
-
2 # 中懷
看了《我的姐姐》的原型故事後,一直想去觀影的慾望降下來很多。姐姐是應該像原型一樣瀟灑轉身、過自己的生活,還是像電影裡的主人公一樣最終忍辱負重、帶著弟弟工作、結婚呢?
整個事情原委是很清晰的,主人公在21歲已經上大學期間,爸媽又生下了第二個兒子。暫且不說主人公是堅決反對的,因為生孩子是夫妻兩個人的權利,可以不糾結孩子的意願。
但看爸媽的騷操作,的確讓人難以理解和認同:
主人公小的時候,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愛和照顧,被放在爺爺奶奶家裡長大。這一段成長期的親情的缺失,是造成主人公堅決反對接手弟弟的根本原因。
同時,不知道父母怎麼想的,在女兒那麼小的時候就把三套房子放在她的名下。生了兒子之後,又心急火燎地催著女兒把房子重新過戶回來。這不明顯著擺明重男輕女嗎?
從第三者的角度看,主人公不管是選擇像電影裡一樣最終照顧弟弟,還是像原型一樣決絕地把弟弟送人收養,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從父母或者親戚的角度看,主人公如果不接受照顧弟弟,絕對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你是唯一的姐姐,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血脈親人,照顧弟弟是天經地義的;父母的大部分財產也都在你的名下,如果你做了甩手掌櫃,毫無疑問是白眼狼。
我們很多人都是父母了,很多都有二胎了,這種感情會更加強烈。但是,我們很多人不會像主人公的父母一樣,有了二胎,就對老大疏於照顧,更不會有了弟弟,就對姐姐輕視,重男輕女。
我們會跟孩子合理分享時間和精力,重於陪伴和溝通,照顧老大的情緒和感情需求,減少讓孩子覺得被輕視和偏心的感覺。手心手背都是肉,更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
這樣做既是身為父母的責任和義務,也是孩子長大之後和諧相處的基礎,更是在萬一發生不測之後,孩子們相互照應、彼此關心的前提,也是老大對小弟或小妹多加關心的感情積累。
如果站在主人公的角度看,選擇跟弟弟切割、過自己的生活,就順理成章了:
跟我沒有任何感情的一個人,還是對我沒有任何感情的父母留下的,我還這麼年輕,要我把他養大,我還要結婚、生自己的孩子,還要跟我分財產,想想頭都大。
所以,有一個聲音在說,姑娘,大膽地往前走吧,你應該去享受屬於你這樣花季女孩的生活,你有權利這麼做!
同時,也有一個聲音在哀求,姑娘,想想你可憐的弟弟吧,才六七歲,沒爹沒孃了,就剩你一個親姐姐了,你忍心、放心她做孤兒嗎?
不管怎麼說,我們不是當事人,都難以真正做到感同身受。我們能做的,不管主人公做何選擇,都祝福她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得到真正的心安。
我們這個社會能做的,就是尊重主人公最終的選擇,同時完善福利制度,給於無依無靠的孤兒弟弟保障、安全和健康成長。
而電影裡最終的圓滿結局,我不認為完全是捏造或臆想,不同的姐姐肯定會有不同的選擇。正如一個會選擇自己想要的自由一樣,一定有另外一個會選擇自己的責任。
這就是人性,這就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多元。
回覆列表
實在忍不住要說幾句。請求大家除了論語,古詩詞等中華博大精深的文化延承之後,能學會“未嘗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中國“重男輕女”的惡習並沒有多大改變,即使現在男女比例嚴重失調,高房價,高生活壓力的情況下,還是打不垮、壓不倒,催不毀!
在農村見識了太多,這種強制性的付出的愛!女孩生來就是為男孩服務的!女孩要洗衣做飯,要家裡家外!甚至有很多出門賺錢為哥哥弟弟買房買車的!活生生的賣身契!為了弟弟哥哥早早輟學打工,弟弟哥哥美其曰,以後學業有成一定好好對你好,拉倒吧,以後各有各的家庭,各有各的生活,有正常來往就不錯了!他會管你!他錢多買套房,錢少一點給孩子多報一個興趣班多好,會管你嗎!
其次,中國的家庭除去“重男輕女”的一部分,大多就是物質上高度滿足,精神上嚴重忽略。一切按照自己的意志或者遺憾去填鴨式的管教,指導,干預甚至決定!美其曰都是為你好!
最後我想說,是的“都是為你好”是這個世界上最可惡,最惡毒的言論。
你就憑什麼為了別人好,父母都不行,何況還有很多陌生人也是這樣說。
你說的爽了,不管青紅皂白給別人一頓指揮,任意在別人的人生上指手畫腳,說三道四,指指點點,“揮斥方遒”!也不瞭解實際情況,也不管別人受了受不了!最後還非常氣憤的來一句,真不懂事,書白讀了!我都是為了你好。
《我的姐姐》父母感情本來就不好,對孩子關愛幾乎沒有,也不經過同意就強制給與,她是獨立個體,不是遺傳代言人!
電影最後比較圓滿,但真實得故事我比較贊同!沒有帶弟弟而是自己走了!沒有人應該為其他人的人生買單,更沒有人應該任意指揮別人的人生。
該反思的是大家!每個人評價別人的同時,首先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