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間原理

    平仄是平仄,押韻是押韻,兩者不是一回事兒。

    平仄本身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就說明了它描述的是音調和節奏變化,和中國古代詩詞、音樂有關係,它的形成經歷了很長的歷史過程。古代的詩,然後是詞,在讀的時候是用吟唱形式的,所以叫吟詩。唱出來要和曲調相配,就是要有張有馳,鬆緊有致。曲的高亢和平緩不同,歌詞的平仄自然不同。兩相配合,才是美樂。

    音樂講究抑揚頓挫,婉轉曲折,就是詩詞中的平仄變化。寫文章講究“文似看山不喜平”,園林設計講究曲徑通幽、不喜直達,也是和這個一樣的道理。

  • 2 # 楊金永先生

    詩歌韻文說平仄,遊山玩水不自覺,桃符發現造紙術,穿雲破霧說婉約,蟬聯即是工筆對,行雲流水任酒脫,劍花舞成新世界,原是張顛趁耳熱。《詩歌yangyong說平仄》——一中共黨員作家:yangyong國際

  • 3 # 鳳兮空靈

    讓平仄通假

    詩詞對聯中是否要講究平仄的問題,歷來爭議不斷。

    基於以上爭論,本人在此提出解決詩詞對聯平仄問題的終極辦法,這是一個既尊重傳統,又突破枷鎖的辦法。

    古人發現,詩文中,字與字之間,如果平仄搭配錯有致的話,一是讀起來感覺口順好讀,二是聽起來抑揚頓挫,感覺舒服。如果平仄搭配得好,朗誦起來甚至會有一種音樂般的韻律縈繞其中。而平仄搭配得不好的,有的朗誦起來會感覺很拗口,有的聽起來會感覺很難聽。基於這個發現,古人遂發明了講究平仄的律詩、宋詞、對聯等等,這是中國古人很智慧的創造。

    但是,語音是變化的,字的讀音也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遷,最要命的是,中國歷史悠久,幅員廣闊,方言眾多,一個字的平仄,在不同的時代可能平仄不同,在不同的方言實在不同時代的官話中,可能也平仄不同。所以,我們發現,如果用今天的讀音比對,許多古代流傳下來的優秀律詩、優秀填詞、優秀對聯的平仄不符規定要求。

    由於事實上存在古代優秀詩詞不符平仄的情況,這為當今反對死摳平仄者提供了有力的武器,連古代優秀詩篇都可以不符合平仄,憑什麼今人寫詩作聯就偏要講究平仄。

    其次,大眾欣賞詩詞對聯時,懂平仄的又有多少?現實中,不懂平仄也沒有影響大家欣賞詩詞對聯啊!

    第三,今天符合平仄的優秀作品,如果以後語音變化了,是不是就要打入另冊了?

    第四個理由,古往今來,為了符合平仄,人們寫詩填詞時,不得不忍痛放棄了許多最恰當的好詞好句,平仄害意,從而影響了詩詞對聯的發展;

    第五,由於平仄的限制,且其中又有諸多的例外,讓初學者難以適從;

    第六,由於平仄的限制,對初學者或愛好者不符合平仄的詩詞對聯,一律譏諷並冠予打油的標籤,打擊了初學者和愛好者的熱情,讓人們對詩詞對聯望而生畏,最終導致詩壇詞壇和對聯越發冷清。

    應該說,反對死摳平仄者的這些理由,還是很有力的。但是,另一方面,提倡寫得抑揚頓挫,提倡讀起來順口,提倡聽起來好聽也不錯啊。因此,雙方對平仄問題,展開了水火不同爭論,而且這種爭論,已經爭論了無數年,至今誰也說服不了誰。似乎還要無休止的爭論下去。

    雙方的爭論,導致愛好者無所適從,導致詩壇今天的分離,並影響到詩詞對聯的繼承和發展。

    有感於平仄爭論,想到古文中的通假辦法,鄙人建議:在詩詞對聯等中,實施平仄通假制度。

    學過古文的都知道,古文中有通假約定。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讀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我們把它叫做“本字”。認真說起來,通假字可以算是古人的錯別字,但本著為尊者諱的優良傳統,我們稱這些錯別字為通假字。

    我想,既然字音字型都允許通假,化用一下,讓聲調通假一下也未嘗不可。且可以規定,詩詞對聯等中,禁止錯別字,只允許閱讀朗誦時平仄通假。這就圓滿解決了平仄的千年之爭,而且是永久的改變。

    允許平仄通假後,如果我們讀到一首詩感覺平仄不恰當,感覺朗誦聲調不順口時,允許調整聲調來閱讀或朗誦,這樣,就讓平仄恰當了。

    對於平仄通假,也許,有許多人會認為這違背了傳統,大逆不道,實際,當今的音樂界就是這樣解決問題的,大家注意一下就會發現,無論平仄是否恰當,唱歌時,都可以透過調整聲調來完美地解決平仄的尷尬。所以,在講究平仄的詩詞曲賦和對聯中,完全可以透過平仄通假的辦法予以解決。

    大家說,這樣解決詩詞曲賦及對聯中的平仄問題,是不是很完美,而且,這樣的解決,既保留了作者的願意,又避免了平仄害意的難題,又不影響今人或後人正確的理解,還讓愛好者不再望而卻步。總之,這個平仄通假的辦法,一舉解決了平仄的千年爭論,如果通行後,一定會為古老的詩詞曲賦注入新的活力,為人們喜愛的對聯注入新的活力。

    最後呼籲:讓平仄通假吧!

  • 4 # 有所不為T6H8

    首先,要弄清平仄是什麼,就是中國漢字所發音的聲調,平聲比較低沉,聽起相對親切一些,反之仄聲的聲調就高昂一些,古代分平上去入四聲,由於受地方語系的干擾,中國楹聯學會及相關文學機構對此進行改革,將一聲和二聲定為平聲,三四聲為仄聲,以便把握,詩詞講平仄源自於盛唐中期,李白早期的《古風》詩不講平仄,因內容不錯,被當時的歌廳酒巴配上曲牌演唱,演唱中由於詞語缺泛高低起伏唱起很拗口,大說聽不明白,於是當時被噴的一個叫陳子昂的人,決心對詩詞句中的聲韻平仄進行兼顧搭配,從此就產生了聲韻平仄,要求平仄相兼兩個原因,一是為了讀起啷啷上口,有起伏感,從而提升藝術感染力。二是華人受道家文化影響,講究陰陽協調,和乾坤互動,中醫也講五行互補,所以,平仄相兼起伏,以及兼行押韻是藝術美學的需要,也是詩歌,韻律文學特定的本質屬性。

  • 5 # 崑崙139100429

    詩詞平仄的意義在於讀或唱起來抑揚頓挫有節奏感,增加其韻味以達與其意蘊的藝術性配合。倘若每一句的字詞音調一樣沒有錯落,沒有起伏必失去節奏感其詩味必大減。律詩和詞如此,其實古體詩雖較寬泛,但音調也是以錯落為佳……。至於用韻,不同的詩詞也有平韻和仄韻之分。平韻昂揚悠長,仄韻鏗鏘有力。此點熟悉詩詞的人都知道,就不必贅述了。

  • 6 # 一個愛寫詩的農民

    講究平仄的詩是近體詩。它是我們祖先發明的。因為詩是與歌連在一起的。古人為了吟唱,詩或歌才發明了平仄。詩區別其他文體,是️䪨律美。我們祖先不但創造了尾部押韻,連中間也起伏上下,也韻律。

    既可唱,也可誦。所以詩或詞優美在於抑仰頓挫之美,優美在於易記易背之美,且好詩詞永記(存)於大眾心中,️時幾十年忘不了,這就是講究平仄的好處。

    現代自由詩是不可比擬的。

    無論哪種題型的詩或詞,作者寫好了就可以了。

  • 7 # 藏緩讓靜

    (一)老學究胡適說毛澤東詩詞沒有格律。(二)平仄格律能夠登上大中小學語文課的大雅之堂嗎?(三)形象生動貼切活潑與平仄孰輕孰重?八股文與駢文等小眾文學表現形式為何會灰飛煙滅?(四)講好普通話人的比例都少的可憐,講究平仄不是空中樓閣、平地高樓嗎?

  • 8 # 無名小草134387980

    平仄韻律古智慧,

    對賦詩詞都有規。

    不解本來不為怪,

    學習用心來領會。

    平仄韻律陽陰措,

    對詞逆聲性意和。

    聯意反順應對律,

    順口意取好詠歌。

    詞性相和可順反,

    句形格試別走板。

    詩詞溜句求壓韻,

    平仄相措韻不改。

    幹變萬化不離本。

    古今音調改雖有,

    多以緩平不過頭。

    千年竹風意悠在,

    菊香緩平花照開。

    律詩再改還古韻,

    學有所研終能解。

  • 9 # 古網

    簡單地說,講究平仄的意義就是講究聲調的抑揚頓挫,使語句間特別是詩對間表現為和諧之美感。我們知道“樂”有“五”音”,“字”有“四聲”,音樂也好,句子也罷,能清一色高音高調,或清一色低音低調嗎?那哪還有什麼和諧與美感可言。我想,既然是文學,它是語言藝術,須講平庂的,還是要講究平仄。但任何東西都不能搞絕對,如果平仄讓句子的“意”成為“殭屍”,連別人都不懂你在說什麼,這還能算是什麼文學?我的看法是,傳統文化中要求講究平仄的,還是儘量講究,如果碰到意境特好的,而其它字詞無法表達原義,那就大膽破“格”吧,儘管有點遺憾,但畢竟“意”最重要。大家以為呢?

  • 10 # 吳桂清9

    ″平"是指平直,一條線,″仄"是指曲折,拐彎了。其實,人生就在這平仄中週而復始,起起伏伏地度過人生各種經歷色彩。它對藝術音樂來說,就是旋律的節奏,音樂的合成,就是靠平仄起伏的諧調而組成的音符,也是語音發展變化的規律。更是詩詞對聯必備的先天條件。這就是藝術與人生!

    提示裡強調"如果以後語音變了,不合平仄了,是不是就不是好詩詞了"?平仄是詩詞的語音、語調,是聲律基本定式的重要因數,它的作用是使詩歌的聲調抑揚頓挫,平仄一定要相間,而近體詩詞的平仄變化確實很難掌握,那就須要用便捷去掌握規律。古代詩詞的發音詞裡,在我們現在讀起來好像有些不押韻,也不順口,那是因我們沒有掌握好古詩詞產生的背景含義,和那個時代人們對語音變化的調合。語音的變化,代表不了字的含義,一個地方一種語音,但詩詞的本意是不會變的,那就存在平仄的價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特朗普主張製造業迴流違背了經濟學的道理嗎?違背了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