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香即是溝通人神,敬奉先祖的媒介,又有怡情養性、啟迪思想的妙用;既是去汙穢至潔、美化居室的妙方,又是養生療疾、祛疫闢瘟之良藥。對美好氣味的追求,源自人的天性。早在遠古時期,人民已經開始有意識地使用香料。
中國沉香文化的初始階段
早期由於自然環境等諸多因素原因的限制,中國香料以草木香為主,漢代隨著疆域擴大,東西方貿易往來,大批樹脂類香料進入,華人開始使用沉香。佛教傳入中國後,沉香便成為中國士人禮佛的聖品,中國的沉香文化和佛教緊密相連。《漢武故事》載有漢武帝在甘泉宮燒香禮佛的故事。
漢代香料的使用主要燃香為主,在用香時樹脂類香料和草木香配合使用,還出現了一種特殊的香具—博山爐。漢代流行神仙地方術和黃老之學,傳說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萊、方丈、瀛洲,這三座仙山就是“博山”的意思。博山爐的設計很特別,爐蓋上面鏤雕山巒、雲氣、象徵“三座仙山”的意境,工藝、造型絕妙,所以在漢代只有皇室貴族才能使用。
中國沉香文化的成熟階段隋唐時期,國家的強盛,佛教道教的興盛,文化的繁華,把中國文化推向了高峰,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多種用香方式和器物傳入中國。這時用香量劇增,對香的用法分類也有詳細的規定:廳堂有堂爐、供爐焚香,臥室有臥爐、燻球焚香,文房有文爐、琴爐焚香,修煉有行爐、壓經焚香,各有不同,可謂專香專用。隨著沉香與佛教的關係越來越密切,香成為了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供養。佛教中用香的儀式,淨瓶和香爐同是“比丘十之八物”之一,是佛教信徒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物。香篆使用香粉做成連貫的字形或圖案,然後從一端點燃,順序燃燒。當時有一種“百刻香”它是佛教用香,寺院常用它作計時器來使用。它把一晝夜分成100個刻度,從點燃到燃盡正好是一晝夜時間。
大唐盛世,人們物質極大豐富,精神視野也逐漸廣闊,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各種文化相繼發展起來的同時,薰香也成了藝術,於是香也慢慢從祭祀和宗教儀式中走入了皇室貴族的生活之中,香出現了新的用法,香器也跟隨著時代的步伐有了新的發展。
中國沉香文化的繁盛與普及階段唐代沉香從祭祀信仰走入了皇家貴族的生活,到了宋代優雅而怡情的香文化慢慢地融入了尋常百姓家。宋代是中國香文化的全盛時期,大量種類繁多品質優異的香料隨海外商船進入中國。士大夫階層的崛起,使宋代用香開始普及,成為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宋代,焚香同點茶、掛畫、插花並列為四般雅士,成為文人怡情養興的重要內容。寫詩填詞要焚香,撫琴賞花要焚香,宴客會友、獨居默坐、案頭枕邊、燈前月下都要焚香,這些場景在古代繪畫作品中尤為顯著。
沉香文化的休眠與發展
在繁榮的背後是對沉香資源的進一步掠奪,直到鴉片戰爭拉開中國的百年動亂序幕,沉香稍作喘氣的時機。動亂期間中國的香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樣遭到衝擊,而在民國時期,沉香文化已經出現斷層,但還要少數富庶家庭保留著使用沉香的習慣。
中國大陸直到改革開放前後沉香文化方才慢慢復甦,如今國家發展昌盛,在經濟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高峰,香文化再次悄悄迴歸到了百姓生活,回顧歷史,香文化的盛衰就像一個指標在告知國運發展。
從秦漢到當代,中國沉香文化發展的兩千多年間,大致可分為佛教用香、王室用香、文人用香、百姓用香四大分支,各大分支主次有序、先後影響,又相互交織融合,其中以佛教用香作為主線牽引其他分支。在佛教傳入中國前,沉香僅僅作為珍貴的薰香用料,並未賦予文化或精神價值。佛教用香與皇室用香又影響了文人用香,文人多用香修身養性、開啟心智,少數文人亦透過沉香尋求精神靈魂層面的超脫。佛教用香與皇室用香還影響到了百姓用香,但文人用香的普及,卻是百姓用香的真正“推手”,使香文化全面滲透了社會各階層。百姓用香則多用於祭祀、拜佛、日常生活。到了現在,各類用香文化基本融於一體,打破了所謂“權貴”“高雅”“文藝”等壁障,迴歸到用香的本質。也許,這種迴歸也是佛家的一種方向,並驗證了沉香文化以“佛教”為核心的發展規律。
在新時代,品香飲茶已逐漸取代美酒佳餚成為社會流行趨勢中搶眼的一道風景,讓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享受片刻的舒緩,在悠閒假期中增添一筆亮麗的色彩,在美滿生活中保留了一份健康。雖然曾經輝煌的香文化逐漸遠離了人們的生活,當年稀世珍品的沉香也逐漸被遺忘在歷史的角落中,但隨著人們物質與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更多愛香、懂香的人始致力於傳統香文化的繼承與弘揚。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繁榮昌盛,中國沉香文化也必將煥發蓬勃的生機,並展露出美妙奪人的千年神韻。經過百年磨難,我們重新面對沉香,重新審視歷代的香文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香即是溝通人神,敬奉先祖的媒介,又有怡情養性、啟迪思想的妙用;既是去汙穢至潔、美化居室的妙方,又是養生療疾、祛疫闢瘟之良藥。對美好氣味的追求,源自人的天性。早在遠古時期,人民已經開始有意識地使用香料。
中國沉香文化的初始階段
早期由於自然環境等諸多因素原因的限制,中國香料以草木香為主,漢代隨著疆域擴大,東西方貿易往來,大批樹脂類香料進入,華人開始使用沉香。佛教傳入中國後,沉香便成為中國士人禮佛的聖品,中國的沉香文化和佛教緊密相連。《漢武故事》載有漢武帝在甘泉宮燒香禮佛的故事。
漢代香料的使用主要燃香為主,在用香時樹脂類香料和草木香配合使用,還出現了一種特殊的香具—博山爐。漢代流行神仙地方術和黃老之學,傳說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萊、方丈、瀛洲,這三座仙山就是“博山”的意思。博山爐的設計很特別,爐蓋上面鏤雕山巒、雲氣、象徵“三座仙山”的意境,工藝、造型絕妙,所以在漢代只有皇室貴族才能使用。
中國沉香文化的成熟階段隋唐時期,國家的強盛,佛教道教的興盛,文化的繁華,把中國文化推向了高峰,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多種用香方式和器物傳入中國。這時用香量劇增,對香的用法分類也有詳細的規定:廳堂有堂爐、供爐焚香,臥室有臥爐、燻球焚香,文房有文爐、琴爐焚香,修煉有行爐、壓經焚香,各有不同,可謂專香專用。隨著沉香與佛教的關係越來越密切,香成為了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供養。佛教中用香的儀式,淨瓶和香爐同是“比丘十之八物”之一,是佛教信徒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物。香篆使用香粉做成連貫的字形或圖案,然後從一端點燃,順序燃燒。當時有一種“百刻香”它是佛教用香,寺院常用它作計時器來使用。它把一晝夜分成100個刻度,從點燃到燃盡正好是一晝夜時間。
大唐盛世,人們物質極大豐富,精神視野也逐漸廣闊,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各種文化相繼發展起來的同時,薰香也成了藝術,於是香也慢慢從祭祀和宗教儀式中走入了皇室貴族的生活之中,香出現了新的用法,香器也跟隨著時代的步伐有了新的發展。
中國沉香文化的繁盛與普及階段唐代沉香從祭祀信仰走入了皇家貴族的生活,到了宋代優雅而怡情的香文化慢慢地融入了尋常百姓家。宋代是中國香文化的全盛時期,大量種類繁多品質優異的香料隨海外商船進入中國。士大夫階層的崛起,使宋代用香開始普及,成為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宋代,焚香同點茶、掛畫、插花並列為四般雅士,成為文人怡情養興的重要內容。寫詩填詞要焚香,撫琴賞花要焚香,宴客會友、獨居默坐、案頭枕邊、燈前月下都要焚香,這些場景在古代繪畫作品中尤為顯著。
沉香文化的休眠與發展
在繁榮的背後是對沉香資源的進一步掠奪,直到鴉片戰爭拉開中國的百年動亂序幕,沉香稍作喘氣的時機。動亂期間中國的香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樣遭到衝擊,而在民國時期,沉香文化已經出現斷層,但還要少數富庶家庭保留著使用沉香的習慣。
中國大陸直到改革開放前後沉香文化方才慢慢復甦,如今國家發展昌盛,在經濟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高峰,香文化再次悄悄迴歸到了百姓生活,回顧歷史,香文化的盛衰就像一個指標在告知國運發展。
從秦漢到當代,中國沉香文化發展的兩千多年間,大致可分為佛教用香、王室用香、文人用香、百姓用香四大分支,各大分支主次有序、先後影響,又相互交織融合,其中以佛教用香作為主線牽引其他分支。在佛教傳入中國前,沉香僅僅作為珍貴的薰香用料,並未賦予文化或精神價值。佛教用香與皇室用香又影響了文人用香,文人多用香修身養性、開啟心智,少數文人亦透過沉香尋求精神靈魂層面的超脫。佛教用香與皇室用香還影響到了百姓用香,但文人用香的普及,卻是百姓用香的真正“推手”,使香文化全面滲透了社會各階層。百姓用香則多用於祭祀、拜佛、日常生活。到了現在,各類用香文化基本融於一體,打破了所謂“權貴”“高雅”“文藝”等壁障,迴歸到用香的本質。也許,這種迴歸也是佛家的一種方向,並驗證了沉香文化以“佛教”為核心的發展規律。
在新時代,品香飲茶已逐漸取代美酒佳餚成為社會流行趨勢中搶眼的一道風景,讓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享受片刻的舒緩,在悠閒假期中增添一筆亮麗的色彩,在美滿生活中保留了一份健康。雖然曾經輝煌的香文化逐漸遠離了人們的生活,當年稀世珍品的沉香也逐漸被遺忘在歷史的角落中,但隨著人們物質與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更多愛香、懂香的人始致力於傳統香文化的繼承與弘揚。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繁榮昌盛,中國沉香文化也必將煥發蓬勃的生機,並展露出美妙奪人的千年神韻。經過百年磨難,我們重新面對沉香,重新審視歷代的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