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孟小春通俗國學

    蜀漢政權建立以後,天府之國的四川在諸葛亮的治理下,出現了鶯歌燕舞的繁榮景象。而諸葛亮卻攤上了一個昏庸無能的後主阿斗,如果諸葛亮不想出一個萬全之策,不被奸臣害死,也會被昏君氣死,要是出現這種結果的話,諸葛亮也就不是人民心中的諸葛亮了。所謂萬全之策就是把國家的命運與自己的命運捆在一起,“恢復漢室,北伐中原。”就是一杆永遠不倒大旗。對此,諸葛亮不管條件具備不具備都是連年征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落得個千古流芳的美名。那是窮兵黷武,還是明知而為?不是很清楚了嗎?

  • 2 # 與生活交朋友

    諸葛亮北伐失敗,根本原因就是蜀國國力太弱,經濟、人口、人才等各方面都不及吳魏。

    同時魏國已經經過曹家三代經營,根基深厚,國力強盛,蜀國面對的是非常強大的對手。而且諸葛亮北伐,本來作為益州屏障的山路成了諸葛亮打出去的阻礙。

    諸葛亮北伐,天時、地利、人和,全都處於下風,諸葛亮不可能看不到,他自己也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諸葛亮北伐,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諸葛亮北伐無功,已經是很好的結果了,換成大膽冒險,輕視對手的人統兵,估計早就全軍覆沒,有去無回了。

    諸葛亮這麼幹就是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繼承劉備“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遺願。

    這些都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到的,可以說是諸葛亮自己解釋的北伐的原因。

    我讀《出師表》,感覺這時候的諸葛亮與當年《隆中對》時的諸葛亮完全不一樣了。

    《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的一番戰略規劃時,感覺他瀟灑自信,談笑間指點江山。到了《出師表》時,諸葛亮的目標雖然與《隆中對》一致,但是這時候已經看不到諸葛亮的自信了,感覺他揹負的壓力太大了,而他所做的一切,更多是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

    諸葛亮雖然以北定中原為目標,但他的北伐,可能就是為了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為蜀漢儘可能多的奪一些地盤和資源,擴充點國力,為蜀漢續命。至於冒險,可能為國家帶來損失的事,他堅決不幹。諸葛亮寧願謹慎無功,也不願冒險一搏。

    這只是我的一種解讀。關於諸葛亮北伐的原因,還有很多種解讀。

    比如說諸葛亮北伐是為了轉移內部矛盾,排除異己,以攻代守等,不細說了,反正都講得特別有道理。

    不過,我認為,這些解讀也只能當作讀歷史發散思維,總結經驗的一種解讀,並不能代表諸葛亮的想法。畢竟諸葛亮又沒解釋過。

    《亮劍》中,李雲龍打平安縣城,官方可以把這場戰役解讀為八路軍為了打通各個根據地的聯絡,打擊日軍的囂張氣焰,發起的一次戰役。實際上李雲龍就是為了給鄉親們報仇,還有就是救老婆。

    諸葛亮北伐也是一樣的道理,或許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北伐,結果意外地獲得各種好處,這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有些人說諸葛亮北伐,是窮兵黷武,我覺得這完全是在借諸葛亮之名,為自己吸眼球,追逐自己的利益而已。

    如果稍微看一下三國曆史,諸葛亮跟窮兵黷武也掛不上號。如果說諸葛亮北伐是窮兵黷武,那三國時期,曹操父子、孫權、劉備都要得到這個稱號。

    諸葛亮六次北伐,很顯然其中三次都是小規模戰役。諸葛亮打陳倉一個月,魏軍援軍來了,諸葛亮糧盡退兵,蜀漢雖弱,還不至於弱到糧草只夠一個月的地步吧?

    諸葛亮是大大小小的戰役加起來六次,但是經過《三國演義》的演繹,六出祁山就變得非常有名,即使讀了史書,知道諸葛亮並不是六次都是出祁山,但也能記住諸葛亮六次北伐。

    實際上曹魏一直把東吳當作頭號對手,魏國與吳國之間的大小戰役,打得還真不少。上一代,曹操打了一輩子,劉備也打了一輩子。咱們什麼時候見過諸葛亮像劉備一樣,出師打仗,不決勝負不罷休?劉備打仗都是以年為單位的,諸葛亮打仗都是以月為單位的,很顯然諸葛亮是在看菜下飯,沒有不顧國力,傾舉國之力去北伐。

    歷史上有名的窮兵黷武的人,漢武帝劉徹和隋煬帝楊廣。

    漢武帝因為用兵過度,國庫空虛,百姓日子不好過,已經開始暴動。不過漢武帝搞了個《輪臺詔》,自我反省,停止用兵,重新穩定了秩序。

    隋煬帝楊廣不顧百姓疾苦,窮兵黷武,過度徭役,導致農民起義爆發。隋煬帝沒有漢武帝那樣的能力,消極逃避問題,最終身死國滅。

    統治者窮兵黷武,就是對不起百姓,讓百姓日子過不下去,百姓也對統治階級有意見。諸葛亮卻是深得民心,受百姓敬愛,即使死後幾十年,都在被百姓懷念。難道百姓都是受虐狂?姜維多次北伐,打了一次敗仗,百姓就已經對他有怨言了,可見當時百姓並不是傻子。

    用兵過度,就是窮兵黷武,百姓就是這個度。漢武帝前期國力強盛,國庫充盈,衛青、霍去病徵討匈奴,這時候的漢武帝,誰會說他窮兵黷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房地產建築成本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