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石榴皮 【英文名】: Pericarpium Granati 【拼音】: Shí Liu Pí 【別名】: 石榴殼、酸榴皮、酸石榴皮、安石榴酸實殼、西榴皮 【藥材類別】: 果實/種子類 【性味】: 味酸;澀;性溫;小毒。 ①《藥性論》:味酸,無毒。 ②《滇南本草》:性寒,味酸澀。 ③《綱目》:酸澀,沮,無毒。 ④《廣西中藥》:味苦澀,性溫,有毒。 【歸經】: 入大腸、腎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大腸、腎二經。 ②《本草撮要》:入手太陰、足少陰經。 【入藥部分】: 為石榴科植物石榴的果皮。 【產地和分佈】: 生於向陽山坡或栽培於庭園等處。中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或喬木,高通常3-5m,稀達10m。枝頂常成尖銳尖長刺,幼枝有稜角,無毛,老枝近圓柱形。葉對生或簇生;葉柄短;葉片長圓圓狀披針形,紙質,長2-9cm,寬1-1.8cm,先端尖或微凹,基部漸狹,全緣,上面光亮;側脈稍細密。花1-5朵生枝頂;花梗長2-3mm;花徑約3cm;萼筒鍾狀,長2-3cm,通常紅色或淡黃色,6裂,裂片略外展,卵狀三角形,外面近頂端有一黃綠以腺體,邊緣有小乳突;花瓣6,紅色、黃色或白色,與萼片互生,倒卵形,長1.5-3cm,寬1-2cm,先端圓鈍;雄蕊多數,著生於萼管中部,花葯球形,花絲細短;雌蕊1,子房下位,柱頭頭狀。漿果近球形,直徑5-12cm,通常淡黃褐色、淡黃綠色或帶紅色,果皮肥厚,先端有宿存花萼裂片。種子多數,鈍角形,紅色至乳白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燻洗,研末撒或調敷。 【注意事項】: 石榴皮鹼中毒時,能引起發熱、頭暈、視物模糊、蟻走感、噁心、嘔吐,甚至可招致弱視、腓腸肌痙攣,全身搐搦而虛脫。解決方法:給服通用解毒散或碘酊1毫升,加水至100毫升,洗胃,給與瀉鹽。抽搐可用巴比妥類,頭痛可用阿司匹林,對症治療。 ①《本草從新》:能戀膈成痰,痢積未盡者,服之太早,反為害也。 【石榴皮的功效與作用】: 澀腸止瀉;止血;驅蟲;痢疾;腸風下血;崩漏;帶下;害蟲。主鼻衄;中耳炎;創傷出血;月經不調;紅崩白帶;牙痛;吐血;久瀉;久痢;便血;脫肛;滑精;崩漏;帶下;蟲積腹痛;疥癬。用於久瀉,久痢,便血,脫肛,崩漏,白帶,蟲積腹痛。 ①《別錄》:療下痢,止漏精。 ②《藥性論》:治筋骨風,腰腳不遂,步行攣急疼痛。主澀腸,止赤白下痢。取汁止目淚下,治漏精。 ③《本草拾遺》:主蛔蟲。煎服。 ④《滇南本草》:治日久水瀉,同炒砂糖煨服,又治痢膿血,大腸下血。同馬兜鈴煎治小兒疳蟲。 ⑤《本草蒙筌》:理蟲牙。 ⑥《綱目》:止瀉痢,下血,脫肛,崩中帶下。 ⑦《生草藥性備要》:治瘤子瘡,洗疝痛。 ⑧《本草求原》:洗斑疥癩。 ⑨《科學的民間藥草》:驅除鉤、絛蟲。 【附方】: ①治久痢不瘥:陳石榴焙乾,為細末,米湯調下三、四錢。(《普濟方》神授散) ②治妊身暴下不止,腹痛:安石榴皮二兩,當歸三兩,阿膠二兩(炙),熟艾如雞子大二枚。上四物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分三服。(《產經方》石榴皮湯) ③治糞前有血,令人面黃:酢石榴皮,炙研末,每服二錢,用茄子枝煎湯服。(《千金方》) ④治脫肛:石榴皮、陳壁土,加白礬少許,濃煎燻洗,再加五倍子炒研敷託上之。(《醫鈔類編》) ⑤治諸蟲心痛不可忍,多吐酸水:酸石榴皮一兩(銼),桃符二兩(銼),胡粉一兩,酒二合,檳榔末二錢。上件藥,以水二大盞,煎前二味至一盞,去滓,下胡粉、檳榔、酒,更煎一沸,稍熱,分為三服。(《聖惠方》石榴皮散) ⑥驅絛蟲、蛔蟲:石榴皮、檳榔各等分,研細末,每次服二錢(小兒酌減),每日二次,連服二天。(《山東中草藥手冊》) ⑦治丁腫惡毒:以針刺四畔,榴皮著瘡上,以面圍四畔灸之,以痛為度,仍用榴末敷上,急裹,經宿,連根自出也。(《肘後方》) ⑧治牛皮癬:一石榴皮蘸極細的明礬粉搓患處,初搓時微痛。(《山東中草藥手冊,)二石榴皮(炒炭),研細末一份,麻油三份,調成糊狀。用時將藥油搖勻。以毛筆蘸藥勻塗患處,每日二次。(《全展選編·面板科》) ⑨預防稻田皮炎:石榴皮二兩,五倍子二兩,地榆(炒黑)二兩,明礬五兩。取清水五斤,將前三味藥放入水內煎沸後,再煎10分鐘,然後加入明礬,用木棒不斷攪拌,至明礬全部溶於水中,再煎至剩下藥液3斤左右,去渣冷卻備用。用時須在下水前將手、腳在藥液中浸泡一下;也可用棉花球蘸塗。待藥液幹後入水工作。每次出水休息,必須如前浸塗後再下水工作。(《上海中醫藥雜誌》(6):170,1966) ⑩治腳肚生瘡,初起如粟,搔之漸開,黃水浸淫,癢痛潰爛,遂致繞脛而成痼疾:酸榴皮煎湯冷定,日日掃之,取愈乃止。(《醫學正宗》) ⑾治湯火燙傷:石榴果皮適量。研末,麻油調搽患處。(《貴州草藥》)
【名稱】: 石榴皮 【英文名】: Pericarpium Granati 【拼音】: Shí Liu Pí 【別名】: 石榴殼、酸榴皮、酸石榴皮、安石榴酸實殼、西榴皮 【藥材類別】: 果實/種子類 【性味】: 味酸;澀;性溫;小毒。 ①《藥性論》:味酸,無毒。 ②《滇南本草》:性寒,味酸澀。 ③《綱目》:酸澀,沮,無毒。 ④《廣西中藥》:味苦澀,性溫,有毒。 【歸經】: 入大腸、腎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大腸、腎二經。 ②《本草撮要》:入手太陰、足少陰經。 【入藥部分】: 為石榴科植物石榴的果皮。 【產地和分佈】: 生於向陽山坡或栽培於庭園等處。中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或喬木,高通常3-5m,稀達10m。枝頂常成尖銳尖長刺,幼枝有稜角,無毛,老枝近圓柱形。葉對生或簇生;葉柄短;葉片長圓圓狀披針形,紙質,長2-9cm,寬1-1.8cm,先端尖或微凹,基部漸狹,全緣,上面光亮;側脈稍細密。花1-5朵生枝頂;花梗長2-3mm;花徑約3cm;萼筒鍾狀,長2-3cm,通常紅色或淡黃色,6裂,裂片略外展,卵狀三角形,外面近頂端有一黃綠以腺體,邊緣有小乳突;花瓣6,紅色、黃色或白色,與萼片互生,倒卵形,長1.5-3cm,寬1-2cm,先端圓鈍;雄蕊多數,著生於萼管中部,花葯球形,花絲細短;雌蕊1,子房下位,柱頭頭狀。漿果近球形,直徑5-12cm,通常淡黃褐色、淡黃綠色或帶紅色,果皮肥厚,先端有宿存花萼裂片。種子多數,鈍角形,紅色至乳白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燻洗,研末撒或調敷。 【注意事項】: 石榴皮鹼中毒時,能引起發熱、頭暈、視物模糊、蟻走感、噁心、嘔吐,甚至可招致弱視、腓腸肌痙攣,全身搐搦而虛脫。解決方法:給服通用解毒散或碘酊1毫升,加水至100毫升,洗胃,給與瀉鹽。抽搐可用巴比妥類,頭痛可用阿司匹林,對症治療。 ①《本草從新》:能戀膈成痰,痢積未盡者,服之太早,反為害也。 【石榴皮的功效與作用】: 澀腸止瀉;止血;驅蟲;痢疾;腸風下血;崩漏;帶下;害蟲。主鼻衄;中耳炎;創傷出血;月經不調;紅崩白帶;牙痛;吐血;久瀉;久痢;便血;脫肛;滑精;崩漏;帶下;蟲積腹痛;疥癬。用於久瀉,久痢,便血,脫肛,崩漏,白帶,蟲積腹痛。 ①《別錄》:療下痢,止漏精。 ②《藥性論》:治筋骨風,腰腳不遂,步行攣急疼痛。主澀腸,止赤白下痢。取汁止目淚下,治漏精。 ③《本草拾遺》:主蛔蟲。煎服。 ④《滇南本草》:治日久水瀉,同炒砂糖煨服,又治痢膿血,大腸下血。同馬兜鈴煎治小兒疳蟲。 ⑤《本草蒙筌》:理蟲牙。 ⑥《綱目》:止瀉痢,下血,脫肛,崩中帶下。 ⑦《生草藥性備要》:治瘤子瘡,洗疝痛。 ⑧《本草求原》:洗斑疥癩。 ⑨《科學的民間藥草》:驅除鉤、絛蟲。 【附方】: ①治久痢不瘥:陳石榴焙乾,為細末,米湯調下三、四錢。(《普濟方》神授散) ②治妊身暴下不止,腹痛:安石榴皮二兩,當歸三兩,阿膠二兩(炙),熟艾如雞子大二枚。上四物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分三服。(《產經方》石榴皮湯) ③治糞前有血,令人面黃:酢石榴皮,炙研末,每服二錢,用茄子枝煎湯服。(《千金方》) ④治脫肛:石榴皮、陳壁土,加白礬少許,濃煎燻洗,再加五倍子炒研敷託上之。(《醫鈔類編》) ⑤治諸蟲心痛不可忍,多吐酸水:酸石榴皮一兩(銼),桃符二兩(銼),胡粉一兩,酒二合,檳榔末二錢。上件藥,以水二大盞,煎前二味至一盞,去滓,下胡粉、檳榔、酒,更煎一沸,稍熱,分為三服。(《聖惠方》石榴皮散) ⑥驅絛蟲、蛔蟲:石榴皮、檳榔各等分,研細末,每次服二錢(小兒酌減),每日二次,連服二天。(《山東中草藥手冊》) ⑦治丁腫惡毒:以針刺四畔,榴皮著瘡上,以面圍四畔灸之,以痛為度,仍用榴末敷上,急裹,經宿,連根自出也。(《肘後方》) ⑧治牛皮癬:一石榴皮蘸極細的明礬粉搓患處,初搓時微痛。(《山東中草藥手冊,)二石榴皮(炒炭),研細末一份,麻油三份,調成糊狀。用時將藥油搖勻。以毛筆蘸藥勻塗患處,每日二次。(《全展選編·面板科》) ⑨預防稻田皮炎:石榴皮二兩,五倍子二兩,地榆(炒黑)二兩,明礬五兩。取清水五斤,將前三味藥放入水內煎沸後,再煎10分鐘,然後加入明礬,用木棒不斷攪拌,至明礬全部溶於水中,再煎至剩下藥液3斤左右,去渣冷卻備用。用時須在下水前將手、腳在藥液中浸泡一下;也可用棉花球蘸塗。待藥液幹後入水工作。每次出水休息,必須如前浸塗後再下水工作。(《上海中醫藥雜誌》(6):170,1966) ⑩治腳肚生瘡,初起如粟,搔之漸開,黃水浸淫,癢痛潰爛,遂致繞脛而成痼疾:酸榴皮煎湯冷定,日日掃之,取愈乃止。(《醫學正宗》) ⑾治湯火燙傷:石榴果皮適量。研末,麻油調搽患處。(《貴州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