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先秦時期稱《詩》,又稱《詩三百》或《三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305篇詩歌。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但關於詩經的編輯者,至今仍有爭議,傳統認為,孔子對詩經進行了整理,從而對詩經的流傳產生了重大影響,司馬遷最早提出“孔子刪詩”一說。《史記·孔子世家》記:“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採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從漢至隋,歷代學者及有關史志對此皆深信不疑,且有不同程度的補充和解釋說明。唐初,孔穎達始以“《書》《傳》所引之詩,見在者多,亡逸者少”,從而懷疑“孔子所錄,不容十去其九。馬遷言古詩三千餘篇,未可信也”(《毛詩正義·〈詩譜序〉疏》)。此說實開否定“孔子刪詩說”之先河。唐宋以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支援“刪詩說”的著名人物有歐陽修、程灝、王應麟、馬端臨、顧炎武、趙坦、王崧等人;反對“刪詩說”的陣營要大一些,有鄭樵、朱熹、呂祖謙、葉適、朱彝尊、王士禎、趙翼、崔述、魏源方玉潤等。現代的主要反對者是梁啟超、胡適、顧頡剛、錢玄同等。當代的《詩經》學者基本上不同意孔子“刪詩”的說法。
從新出土的簡帛情況來看,詩經的流傳情況遠比我們原先預想的要複雜,可以肯定,孔子並不是唯一一個對詩經進行過整理的人,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他無疑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整理者,因此,如果問詩經的編輯者是誰?我們很難說就是孔子,或者就是周朝的採集詩歌的官員,我認為,不妨可以這樣回答,詩經的編輯,是包括孔子在內的,歷經了從東周到西周的許多人之手,孔子只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代表。因為請注意,當時的成書和我們現在的成書不一樣,古書的形成往往要經過漫長的時期,非一人一時之手,是很正常的現象。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先秦時期稱《詩》,又稱《詩三百》或《三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305篇詩歌。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但關於詩經的編輯者,至今仍有爭議,傳統認為,孔子對詩經進行了整理,從而對詩經的流傳產生了重大影響,司馬遷最早提出“孔子刪詩”一說。《史記·孔子世家》記:“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採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從漢至隋,歷代學者及有關史志對此皆深信不疑,且有不同程度的補充和解釋說明。唐初,孔穎達始以“《書》《傳》所引之詩,見在者多,亡逸者少”,從而懷疑“孔子所錄,不容十去其九。馬遷言古詩三千餘篇,未可信也”(《毛詩正義·〈詩譜序〉疏》)。此說實開否定“孔子刪詩說”之先河。唐宋以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支援“刪詩說”的著名人物有歐陽修、程灝、王應麟、馬端臨、顧炎武、趙坦、王崧等人;反對“刪詩說”的陣營要大一些,有鄭樵、朱熹、呂祖謙、葉適、朱彝尊、王士禎、趙翼、崔述、魏源方玉潤等。現代的主要反對者是梁啟超、胡適、顧頡剛、錢玄同等。當代的《詩經》學者基本上不同意孔子“刪詩”的說法。
從新出土的簡帛情況來看,詩經的流傳情況遠比我們原先預想的要複雜,可以肯定,孔子並不是唯一一個對詩經進行過整理的人,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他無疑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整理者,因此,如果問詩經的編輯者是誰?我們很難說就是孔子,或者就是周朝的採集詩歌的官員,我認為,不妨可以這樣回答,詩經的編輯,是包括孔子在內的,歷經了從東周到西周的許多人之手,孔子只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代表。因為請注意,當時的成書和我們現在的成書不一樣,古書的形成往往要經過漫長的時期,非一人一時之手,是很正常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