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行偃1
-
2 # 峰峰說史
孫權是用人高手,王夫之稱他用人比劉備還高明。他禮賢下士,對待周瑜有如兄長;他廣攬人才,“納魯肅於凡品,拔呂蒙於行陣”;他用人不疑,堅信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不會背叛自己;他選人不論資格,對資歷尚淺、沒有知名度的陸遜委以重任。
由於孫權知人善任,賢能豪傑樂為所用,幫助他確立了在江東的穩定統治。
自秦漢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以來,孫權是中國歷史上在江東建立有別於中原政權的獨立國家的第一人。孫權18歲開始繼承父兄基業,40歲稱吳王,48歲稱帝,至公元252年71歲時病歿。前後執政53年,是漢末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
孫權字仲謀,自小便跟隨哥哥轉戰各地,他很愛讀書,廣泛涉獵文、史書籍,胸藏文韜武略。孫權15歲時,孫策就讓他擔任陽羨長,鍛鍊他的領導能力。當時呂範管財政,周谷為功曹,孫權常有些私人開支找他們解決,呂範每次必向孫策彙報,周谷則改賬目為孫權掩蓋。孫權執政後,“以範忠誠,厚見信任,以谷能欺更簿書,不用也。”
公元200年4月,孫策在曹操和袁紹相持於官渡之際突襲許昌,卻遭到刺客的伏擊受重傷。在臨終前,他指示張昭等人要好好輔佐其弟,同時,他對孫權說:“舉江東之眾,決機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這一席臨終遺言,充分表露了孫策的遠見卓識和知人之明和孫權善於用人之道!
-
3 # 江南飈
結合《三國演義》回答。所謂正史未必可靠,可能小說家言還能寫出歷史的本質真實。
孫權對於人才採取的是從諫如流,用人不疑的態度。
孫權上臺之後首先重用的是周瑜,這個周瑜被毛澤東稱為“共青團員”,可見當時周瑜很年輕,但是孫權並不因為周瑜年輕就懷疑他,而是放手使用,大力支援,結果火燒赤壁打敗曹操八十三萬人馬,初步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戰略格局。周瑜死後,孫權雖然很悲痛但是他還是保持著理智,按照周瑜的遺言拜魯肅為大都督。這是從諫如流的表現。在壯大隊伍的過程中,孫權也是堅持用人不疑的,接納甘寧就是很好的明證。甘寧從黃祖手下投奔孫權,孫權立即接納了他,並沒有懷疑他的動機。這充分體現出孫權的大將風度。
在後來的征戰中,孫權有接受別人建議先拜呂蒙為大將軍,指揮了荊州戰役,奪回了多年沒有要回的荊州,還殺死了蜀漢大將關羽,後又拜陸遜為大將軍,指揮了猇亭之戰,打敗蜀漢百萬大軍,是蜀漢政權元氣大傷。
從這些著名的戰例可以看出,孫權有識人用人的才幹,而且不下於劉備。在孫權治理東吳的過程中,基本沒有犯過顛覆性的、戰略性的錯誤。是東吳和蜀漢、曹魏政權保持了基本的平衡。
孫權還很英明的給自己上了一個諡號“大皇帝”,大的確有雄才大略,能在三國的軍事政治博弈中帶領東吳立於不敗之地。所以,後人說:“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
4 # 戲君看史
孫權知人善用,能夠舉賢任能,愛護臣下,使其各盡其心。
我們從兩個小故事瞭解下孫權。
知人善用
孫策是江東之主的時候,有個管理財務的官員叫呂範。當時孫權還是個少年,經常私下裡找呂範索要錢物,呂範每次都跟孫策彙報,孫權就很厭惡呂範。後來孫權代理陽羨長,有些私下的花費,被孫策查到後,就會被責備,這時候功曹周谷幫助孫權做假賬,使孫權不被孫策問責,孫權那時候對周谷很滿意。
但當孫權開始管理國事的時候,甚為信任呂範,認為他忠心可靠,覺得周谷偽造假賬,善於騙人,便革去周谷的職位。
愛護臣下
孫權經常稱呼臣子的表字,就是現在說的小名,顯示親密。偏將軍淩統的部下戰死了,淩統很傷心,孫權就用自己的衣袖幫淩統擦乾眼淚,對他說:“公績,你的部下雖然死了,但只要你還在,我們還能再招到部下。”最後淩統為救孫權英年早逝,孫權就把淩統的兩個幼子接到身邊,幫忙撫養。
孫策說過:“帶領江東大軍,天下爭雄,孫權不如我;但舉賢任能,讓他們盡心工作,守衛江東,我不如孫權”。
周瑜說:“主上(孫權)親近賢才”
魯肅:“孫討虜聰明仁義,能夠敬賢禮士,所以江東英豪一起都歸順他”
由上可見,孫權一生能夠任用良才,禮賢下士,才能跟曹操劉備三分天下。
-
5 # 霖霖Fighting
作為三國中的三位霸主,曹操、劉備、孫權,他們三人都非常重視招賢納士,都有著統一天下的意願,可謂雄心壯志,遠見卓識。劉備有三顧茅廬請諸葛亮,桃園結義,曹操手下人才濟濟靠的是獎罰分明的制度,坦誠相待,最明顯的是想把關羽留下,關羽的條件全答應了,可謂掏心掏肺,可還是放走了關羽,讓關羽回到劉備那邊豈不是放虎歸山!
孫權並不同於劉備、曹操,他們是打江山之人,而孫權是秉父兄遺願重震江東。年紀輕輕資歷頗少就要駕馭主公的位置,怎麼讓朝野信服,將臣聽話,這是孫權必須要考慮的。孫權重視人才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廣開言路,孫權擅長虛心聽取和請教部下意見,孫權常召開各種議程,不管職位如何都可以暢所欲言,在赤壁之戰前主和派和主戰派的激烈爭論中,就把事情集體說清楚,然後做出命令就沒人反對了,可以看出孫權重謀士,重謀略。
二:敢用人,特別是年輕有為之人。常說江東父老,孫權深知江東老臣老將很多,未來江東的事業必須有所承接,大膽的把重任交給年輕人,側面也體現了孫權對人才的重視,像周瑜、呂蒙、陸遜、魯肅等等。孫權在任命周瑜為東吳大都督的時候,就賜予了周瑜尚方寶劍,同時更賦予了周瑜誰不聽令,此劍誅之的權利。孫權不拘一格的任用有才之人,才有足夠的力量在三國中立足。
-
6 # 湘渃冉
孫權會用人,也會識人,這一點比他哥哥怎麼孫策要強。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舉,愛才也惜才,同時也善於團結身邊可以團結的力量,在張昭和周瑜的輔佐下終於成為繼孫策以後新一代江東霸主。
-
7 # 老龔166916589
劉備東征明罷著高謀諸葛,大將趙雲不用。而選謬化當先鋒,年邁黃中大將,這樣的君主何為識才。結果兵敗彝陵,氣死白帝城,該怎麼解釋。
-
8 # 酒鬼說事01
其他的我就不想多說了,我就想問問這曹操嫉賢是怎麼回事?曹操是三國時期思想最超前的諸侯。能夠在封建舊階級毒瘤下,提出“唯才是舉”的選才標準。曹操是中國古代史上,第一個敢正面去敲擊封建階級選拔制度的諸侯。使得有才者無論家族背景,都能夠人盡其用,使得窮苦寒門也有翻身之日。這點不得不讓人佩服。
簡單的列舉幾個能證明曹操“求才若渴”的例子第一位、陳琳
建安五年,袁紹與曹操官渡之戰爆發,戰役前夕,袁紹讓陳琳寫了一篇討賊檄文,痛斥了曹操的祖宗十八代。什麼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都是從陳琳的討賊檄文中傳出來的,致使曹操至今仍然揹負著“盜墓賊”的罵名。
按照尋常人的態度,得陳琳這一罵,肯定會怒不可遏,無論如何都會將其斬殺。但反觀曹操對陳琳的態度,不但不問其罪過,反而待之甚厚。曹操讓陳琳擔任了司空軍師祭酒,後改任丞相門下督,都是接近曹魏內部管理層的工作。
第二位、畢湛
曹操平定兗州後,任命東平人畢湛擔任別駕。張邈、陳宮等叛迎呂布期間,畢湛的母親被張邈所持。因此曹操讓畢湛主動辭退職務,去投降張邈救母。但是,畢湛義正言辭的說“絕不背叛曹操”並頓首磕頭以表真心。把曹操一頓感動得“為之流涕”。
但是!轉眼間,畢湛由於思念老母,跑去投靠了張邈。當畢湛再度被俘的時候,眾人都為他捏了一把汗,但這些都是多餘的。曹操不但不怪罪畢湛,還讓其提領了魯相的重職。
第三、陳宮
曹操第一次被弄得無家可歸,就是陳公臺所為。當時曹操初得兗州不久,便舉大軍攻打徐州,揚言要為父報仇。
陳宮在後方攛掇張邈造反,迎接呂布入駐兗州。整個兗州一州之地,荀彧、程昱、夏侯惇等人豁出性命才守住了範縣、東阿縣兩個縣城。注意是兩個縣,不是兩個郡,曹操的十幾萬大軍,當時真的到了無家可歸的地步。
但是當曹操抓住陳宮之後,不是食其肉,寢其皮。相反,他苦口婆心勸說陳宮,希望其能留為己用。
類似這三位的還有很多,比如貧苦出身的典韋,比如殺曹昂、典韋、曹安國的張繡,比如狼狽來投的劉備,比如臧霸、文聘,曹操親自派人去請二人出山。
還有就是千里走單騎的關羽,一般人的做法肯定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但曹操卻寧願放虎歸山,也不願殺掉關羽。
諸如此類,都是曹操求賢若渴的鐵證。對待賢才,曹操從來都是“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的態度。他想要的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狀態。
總的來說,曹操、劉備、孫權三位主公,能夠三分天下有其一,他們的識人用人肯定是異於常人的。即便孫權,他也敢在夷陵生死大局的情況下啟用年輕人陸遜坐鎮大都督的位置。
-
9 # 三國史話曾得不錯
首先,曹操並不“嫉賢”,反而是“尊賢”,《三國志》在評價曹操的對待人才的方式時用了這十六個字:“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翻譯過來就是:任人不唯親,人才在各自崗位上能夠發揮它的專長,而不因去過多專注於過去的是非。因而,曹操手下的人才是三國裡面最多的。曹操的前期五大謀臣中,有三位是從敵方陣營投奔過來的。
曹操的謀士們也對曹操的用人提出了極高的評價:
荀彧的說法是:“明達不拘,唯才所宜”;
郭嘉的說法是:“唯才所宜,不問遠近”;
其次,劉備對待人才的方式是“重義”,從“桃園三結義”開始,劉備就時刻把“義”字帶在身邊,說出口去,執行到位。對待關、張動不動就“出則同輿、食則同器、寢則同穿”;對待諸葛亮就是魚兒有了水;還用摔孩子的舉動來感動趙雲等等。這是劉備對待人才的方式;
第三,而孫權對待人才的方式就是“重情”,孫權十九歲時繼承父兄基業,得到其兄孫策留下的一群大臣輔佐。在年輕的孫權心中,這些大臣如同其親人一般,這也是孫母的要求。如張昭為“仲父”,周瑜為“長兄”。孫權的這種待人風格,也影響到其手下之間的相處,如周瑜與魯肅、魯肅與呂蒙等,都是親如手足。
這就是三國時代前期主要的三位領導人對待人才的方式。
-
10 # 隨緣羅光全
曹操嫉賢?假也,手下謀臣戰將數倍於孫劉,嫉賢何來之有?劉備識才?謊言。想徐庶諸葛,非自薦即他薦者。識才何須人薦?至於孫權,文班齊整,武列巍巍,用陸遜,足見其胸境。是以能三足而立者,必有知賢任用之智,非常人所能及也。
-
11 # 進擊的椒鹽君
就不跟你長篇大論了。
曹操靠宗室支援起家,有資本,靠恩威並施管理人才。
劉備白手起家,毫無資本,只能靠江湖義氣籠絡人才,這時期跟著他的沒有一個是貪圖一時富貴的。
孫權繼承父兄基業,手下全是比自己年長又有能力的人,他只能靠廣闊的胸襟,充分放權,給予他人充分的信任,才能坐穩江東。後期孫權性格大變,其實只不過是時局已變,他已不再需要初期的用人策略,所以變成一個大權獨攬,又有點專橫的帝王!
-
12 # 銘豐科技
我們知道最開始江東是孫伯策,即孫權的哥哥打下來的,孫伯策帶領他父親的一眾不下,如黃蓋,及自己的好友周瑜等將才打下的江東。但是到後面孫權人才濟濟,及孫權政權上下一心抗曹,赤壁之戰戰敗曹操,肯定跟孫權對周瑜的信任有關。在孫權掌權的時代,江東可謂人才濟濟,自然是孫權愛才的體現。
回覆列表
答:孫權為人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崇尚俠義,喜歡蓄養賢才;
他又廣招賢才,聘求名士,諸葛瑾、魯肅、嚴畯、步騭、陸遜、徐盛、顧雍、顧邵等人被招至麾下,安定了地方大族及賓旅寄寓之士之心,穩定了江南局勢;
劉備上表奏封孫權代理車騎將軍,兼任徐州牧。孫權與劉備在京口相見,並同意借南郡等予劉備;
不記前仇、嘲啁無方、愛護臣下、提拔囚虜,都有具體的事例,呂範、朱桓、淩統、潘濬切身體會。
趙諮說,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陳,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