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Freedy六塊腹肌企鵝
-
2 # 健康公益達人
這個問題看上去很容易回答,不外乎運動少、課業多、壓力大、食品安全、空氣汙染、濫用抗生素等,可能衛健委和教育部的“專家”也這樣認為。我不否認體質差與上述原因有關,但最本質的原因可能是——腸道菌群。開玩笑吧?真不是!我說說我的論據。
首先,新的醫學研究證實,腸道菌群與大量疾病都有很強的相關性,比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自閉症、抑鬱症、食物過敏、膽石症、尿失禁、痤瘡、骨關節炎、老年痴呆等。既然已經證實腸道菌群與如此多疾病相關,我們有理由相信,還有更多疾病與腸道菌群的相關性沒來得及證實。總之,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以及生長髮育關係密切。我們說的“體質”,說白了就是身體的健康程度,從邏輯上一定與腸道菌群關係密切。
其次,最近二十年,我們逐漸養成很多“文明”的生活習慣,有些習慣非常不利於腸道菌群。腸道菌群它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隨著人體生長髮育一步步建立起來的。人出生前幾乎是無菌的,最早的菌群來自於母親以及周圍一切能夠接觸到的物品。而且,嬰兒的很多行為就是在無意識積蓄自己的腸道菌群,比如吃手。但是,我們大人總是擔心細菌會感染寶寶,儘可能殺滅寶寶接觸到的一切微生物,於是消毒鍋、消毒櫃逐漸普及到每個有寶寶的家庭,這樣做的直接結果就是,寶寶無法建立自己的腸道菌群系統,生長髮育失去保護,體質越來越差。
第三,仿生學證據。健康與仿生學有什麼關係呢?我們思考幾個問題:腸道菌群對人重要,是不是對動物也同樣重要?自然界動物生活在充滿細菌的環境中,從來“不講衛生”,會經常生病嗎?為什麼嘴對嘴餵食在動物界如此普遍?有人會問,致病菌怎麼辦?正如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獲得者理查德·約翰·羅伯茨教授在訪問301醫院時報告裡講到的,人類體表與體內的細菌與人類的共生是一個動態平衡的系統,沒有絕對有害菌,也沒有絕對有益菌。
腸道菌群與人體共生平衡是大自然數百萬年進化的結果,是一個絕對精妙的設計,我們應該尊重這樣的設計,並好好利用,而不應該以此為敵。
最近二十年,有兩個關係到青少年未來的健康問題愈發嚴重,一個是自閉症,一個是近視。自閉症從發病率萬分之一的罕見病發展到成為發病率高達1:59的常見病,高中近視發病率從20%到現在的83%。這些都不是偶然的,可能都與腸道菌群有關,強烈建議中國預防醫學會開展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從腸道菌群入手,阻斷病因,還青少年一個健康光明的未來。
-
3 # 滾蛋吧HPV君
體質越來越差
我們無法得知,青少年本身是否生得健康
畢竟很多人從孃胎出來都有各種大大小小的毛病,有的可能痊癒,有的可能會影響後期的發育
母親營養不良也會使孩子營養不良,從而導致孩子長大了體質差。
究其根源,我們才能見真知。
至於現在的青少年,都喜歡喝奶茶、吃垃圾食品,沒有健康飲食觀念,這也是一方面得因素
回覆列表
青少年體質越來越差
並非孩子自身的錯...只是說太忙了。根本沒時間鍛鍊身體。
在學校裡總有那麼兩個極端學生群體
一種是:學霸!
學習成績很好,課外的興趣也很多,以靜為主。藝術類,文學類或者競技棋類
這一群,基本運動能力偏差,體質一般般
另外一種就是:動霸!
學習成績一般,但是凡是運動類都特別的突出。當然他們的興趣愛好都以動為主。
————————————————
隨著發育和習慣的養成,慢慢就會根深蒂固的影響一個人的生活習慣【運動能讓你身體變得更健康】
還有他們的骨骼肌發育狀況。
其實這等於常鍛鍊與不鍛鍊得區別
主要體現在肌肉的使用率,肌肉含量、質量和生長問題,因為是在發育期間。
在讀書時期其實也有很明顯的表現,特別是晚上寫作業,或者臨近考試前的密集式複習
常保持鍛鍊身體的青少年,應付起來沒有那麼勞累,缺乏鍛鍊的則很容易出現疲勞,甚至病倒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呀】
那麼在成年之後,就會出現個體體質的差異,也就出現分化的,該胖的胖,該保持的保持。
但是身體就是如此矯情,哪怕你青少年時期是運動健兒,成年之後不鍛鍊了,最後跟不鍛鍊的也沒什麼區別。
—————————————
無論青少年還是成人,想要改善體質?
保持運動是最好的選擇。
當然也不是一定要你去健身房
平時跑跑步能夠保證你良好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
做做全身性自體重訓練,能夠定期對身體的大部分肌肉刺激一次,不要閒置它們不理。
例如:俯臥撐,蹲起,腹肌訓練等
偶爾做做全身肌肉的伸展,也能一定程度的刺激肌肉,像臀腿、腰腹、胸,背,肩頸這些
哪怕沒有太多時間運動也要保持一些拉伸活動。
也就是十來分鐘的事情。
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