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軍武最前哨

    相信很多人一定聽過這樣一個成語: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果僅解釋字面意思,也就是說提前做好準備!不過,也正是這短短八個字卻恰好道出了古代行軍打仗的特定規律!

    無論是古時還是現代,糧草都是行軍打仗必不可少的基礎戰略物資!儘管科技水平已經有了空前的發展,但任何時候計程車兵還是少不了吃飯、喝水、禦寒……那麼,古代為何一定要糧草先行呢?

    古代因受制於耕地產量、貯存技術等原因,諸如糧食一類的戰備物資積累遠沒有現在豐富。所以在開戰前一兩年甚至更早就要突擊收集糧餉。緊接著,由於古代的運輸水平有限,就必須提前將糧草運至前線囤積,以備戰時所需。

    那為何不隨軍同行呢?眾所周知,古時物資的運輸基本都是牲口馱和馬車拉,最好的情況也就是沿途有可通船隻的河道,但效率都極其低下;如果隨軍同行則會大大拖慢行軍速度。不像現在,僅一架大型運輸機就能短時間內完成幾十噸物資的投送。

    同理,古代的糧草補給也不能滯後!比如後方距離前線五百公里,放到現在出動一列火車或者幾架運輸機,一切順利的話至多三四個小時就能到達。但要是放到運輸裝置落後、道路交通惡劣的古代,怎麼也要十天半個月;到那時候,估計餓死的都不在少數!

    所以說,古時候糧草不與大軍通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受制於時代的侷限性!即便是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作戰部隊為了不影響行軍速度和效率,大宗戰備物資也是分而行進的!

  • 2 # 世界漁樂資訊

    1、你以為古代打仗不拿武器盔甲?你以為,武器盔甲都很輕?根據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千克,將近60斤,請問,您拿著武器盔甲,還能背的動多少糧食?

    2、有了糧草,有了軍隊,萬一武將造反怎麼辦?比如趙匡胤,走著走著,突然就黃袍加身了,所以,糧草由中央派發,本來就是對軍隊的一種控制。年羹堯表示:這點我深有體會!

    3、皇帝對你非常信任、你的軍隊個個力大無窮或者你拿很多人不帶武器專門帶糧食?小夥砸,只能說明你太年輕啊!人多了,消耗的糧草就多了!行軍打仗消耗多大你知道不?每天按照半斤米飯、半斤肉、一斤蔬菜水果來供應,每天就是消耗2斤,按照3個人運送600斤計算,三個月就完蛋了。而且,拖著糧食,行軍速度多慢,你知道嗎?戰爭三個月就結束的有多少?

  • 3 # 沉140769451

    概念錯誤,跟隨和伴隨是兩個不同概念。古代和現代,都存在跟隨保障和伴隨保障兩種形式的保障。伴隨保障是與軍隊一起行動的,通常僅攜帶軍隊幾天行動所需的裝備、補給。跟隨保障是跟隨軍隊後方,保持一定安全距離,幾天為軍隊提供一次保障。問問題的人,只知道跟隨保障,而不清楚伴隨保障的存在。現代美軍連隊的伴隨保障,一般由連士長的2·5噸卡車攜帶,而獨立的後勤保障單位仍處在安全距離的後方。 連隊需要補及時,由連士長駕駛連隊的補及車,到後方裝載日常補及品,並帶領後勤單位的彈藥、油料補及車及檢修車、醫務車輛到連隊補及、保障後,後勤單位的車輛自行返回後方補及營地。春秋時的戰車部隊,每輛戰車都配有幾十名徒步作戰計程車兵,這些人就配有一輛輜重車,伴隨拖運他們幾天的糧食和作戰時不便攜帶的裝備、個人物品。

  • 4 # D版樸信陽

    這種現象並不是古代特有的。即便是到了近代,甚至現代,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

    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糧草輜重的儲存地點是有要求的

    行軍和野戰是不挑地方的,所謂“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說明軍隊作戰會遇到各種各樣惡劣的條件。

    但是,糧草的儲存是必須挑地方的。要考慮防火、防潮,有足夠的地點和可利用的就便資源,地形利於管理和防守,避免敵人襲擊等等。

    因此,當前線部隊臨時屯住的地點不適合儲存糧草的時候,就必須另選地方建立後勤基地。

    即便是到了現代,有現代化的裝置來進行野戰保障,地形、安全的因素同樣是必須考慮的問題。

    二、糧草的運輸是依賴交通線的

    古代生產力不發達,運輸能力很低下,運輸成本卻很高,被自身後勤壓力拖垮的戰爭比比皆是。

    因此糧草的運輸是很依賴交通線的。有水路運輸渠道,道路情況良好,有居民聚居區轉運成本低的地方都是轉運糧草的首選。

    不僅如此,長距離作戰的時候還必須選擇一系列的轉運支點,建立一條後勤補給線,才能保證糧草的供應。

    因此,儲存糧草的前進基地必須考慮交通的因素。

    三、糧草隨軍不利於全軍機動

    古代保障手段比較落後,既沒有速食裝備和材料,也沒有快速搬運的工具。

    一旦戰局要求軍隊進行快速機動,儲存的糧草就成為沉重的負擔。

    四、糧草問題是個政治問題

    糧草是大軍保持和運轉的根本,因此許多統帥會使用控制糧草的辦法來對前線部隊進行制衡。

    比如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孫堅的部隊就因為風頭太勁遭遇“不發糧草”。

    在這種情況下,負責管理糧草的軍官,甚至軍隊都必須保證相當的獨立性,隨大軍屯紮顯然不是合理選擇。

  • 5 # 一道培訓師

    首先,在古代運輸糧草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兵法就說過,因糧於敵,就是因為行軍速度快,而糧草跟不上。並不是不想讓糧草跟隨大軍。

    其次,糧草緊緊跟隨大軍不利於作戰,想想看,真正戰鬥之時還需要分兵保護糧倉,敵方攻你所必救,就會打亂你的整個作戰計劃。

    再次,糧草出現問題幾乎決定戰爭的最終結局。兵法說,軍無糧則亡。歷史上長平之戰其實就是糧草之戰。

    而後,大軍為了行軍速度,也不可能帶太多的糧草,速戰速決是追求的一種目標。

    最後,糧草需要不斷的供給才能保障前線需求,這就客觀造成不可能一直跟隨。

  • 6 # 火星人迷路了

    按照古代包括現代戰爭都好,糧草屬於物資龐大一個體系,在作戰途中靈活性受影響,另外糧草關係全軍作戰的生命,如果糧草跟得太近容易被敵軍突破、偷襲造成糧草全毀,形成全軍無糧的狀態。自然作戰就要終止甚至敵人趁機圍攻或者包圍,全軍都有可能餓死的比戰死的都要多。

    另外糧草在作戰過程中也是容易被敵軍偷襲的目標,糧草一旦被偷襲成功,那就意味著全軍戰敗甚至有全軍覆沒的危險,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道理。

  • 7 # 一壺濁酒喜相逢

    稍微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古時的將士為達到快速追殲對方之目的,每位將士兵器加盔甲都在五十斤以上,加上戰術需要,乾糧加飲用水基本七十斤,起碼保証兩天內有戰鬥力,後勤保障成為戰爭取勝的最大因素。兵馬末動,糧草先行,成為古時發動戰爭統帥府最先考慮的問題,許多皇帝和統兵元帥,在戰爭之前己佈署戰爭發生地之沿途,備足糧草,一切為戰爭而全力動員。打勝一場戰爭,一大部分取決於後勤保障,自古如此,至於題主問答為何不跟隨大軍一起行軍,這只是個例,一般主帥會根據戰役大小,路途遠近,適當安排後勤工作效率的最佳方案,為防敵方斷其糧草,動搖軍心,有些統帥會安排糧草或前行或稍後,這些都是根據實際情況決定的,不可一概論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甘紅梨品種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