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史記都是公認的記載最準確翔實的信史,是二十四史之首。史記內容之豐富、文采之斐然,當得起“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評價。史記中的內容其真實性也很高,雖然不是百分百的準確,但謬誤極少。
比如殷商世系表,一直以來學界都缺少足夠的文獻證據,不知司馬遷到底是憑何寫出。但隨著近代考古工作的展開,尤其是夏商周斷代工程的貢獻,在商朝遺蹟中發現殷人自己記錄的世系和太史公所列驚人的一致。
但是在西晉的時候卻曾經出土過一批春秋戰國竹簡,其內容與史記之內容相差極大,甚至可以說是截然相反,引起了軒然大波,這就是《竹書紀年》。
其實,歷史上三代之前的故事,像西周之前的故事因為缺少足夠的文獻資料,所以基本都是傳說,如殷商世系,只能靠考古發掘了。春秋戰國時候的事,因為有孔子所寫的《春秋》一書,戰國時則有《戰國策》等書,所以拿竹書紀年與之對比,其內容可以互相補充,說明了竹書紀年具有很可靠的史料價值,甚至糾正了不少史記中的錯誤記載。像王國維、錢穆等史學大家,都用《紀年》來證《史記》戰國史料之誤以後,其戰國記載事蹟的真實性是有保證的。
可到了三代之前的事,竹書紀年卻揭示了一個黑暗的真相,把史記中讚美的無以加復的禪讓制度,用一種殘酷的現實表達了出來,沒有了溫情脈脈、心繫天下,反而只是黑暗的鬥爭。
史記裡記載的是,古代聖君堯是黃帝以後比較著名部落聯盟首領,堯年老的時候,舉行部落聯盟議事會,各部落領袖都推舉舜為繼承人。堯便對舜進行了3年考核,認為他可以勝任,就命舜攝政。舜的政績得到各方肯定,於是帝堯舉行禪讓儀式,在祖廟裡的祖宗牌位前大力推薦舜來做自己的繼承人。堯死後,便由舜繼任為國家領導人。
在《竹書紀年》裡,同一件事則被描述成了: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意思是說舜獲得了權力,就把堯囚禁在平陽,還不讓他的兒子與他見面,於是取得了帝位。
這個記載雖然黑暗,但是卻更符合邏輯。因為在古代,各項禮儀制度並不完善,也沒有完備的道德體系,所以實力最強者成為部落的大首領要比禪讓更加可信。而且《竹書紀年》的內容不是孤本,像戰國時人韓非子的《韓非子·說疑》裡就有:“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的記載。商湯革命、武王伐紂都是毫無疑問的鬥爭,韓非子卻把堯舜禹禪讓與之並列了。可見,他也懷疑禪讓的真實性。
但是,必須要注意的是,《竹書紀年》是戰國時魏國是史官所記,其距離時間雖然比司馬遷更近卻距離堯舜禹依然很遙遠,未必可靠。而且無論是魏國還是韓非子的南韓,都是三晉之地,傾向於法家思想,與儒家學說格格不入。儒家學說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了禪讓,在法家眼裡真相就是黑暗的權力鬥爭。也就是說,他們記載的堯舜禹可能只是符合他們學說的形象,不一定是歷史的真實。
一直以來,史記都是公認的記載最準確翔實的信史,是二十四史之首。史記內容之豐富、文采之斐然,當得起“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評價。史記中的內容其真實性也很高,雖然不是百分百的準確,但謬誤極少。
比如殷商世系表,一直以來學界都缺少足夠的文獻證據,不知司馬遷到底是憑何寫出。但隨著近代考古工作的展開,尤其是夏商周斷代工程的貢獻,在商朝遺蹟中發現殷人自己記錄的世系和太史公所列驚人的一致。
但是在西晉的時候卻曾經出土過一批春秋戰國竹簡,其內容與史記之內容相差極大,甚至可以說是截然相反,引起了軒然大波,這就是《竹書紀年》。
其實,歷史上三代之前的故事,像西周之前的故事因為缺少足夠的文獻資料,所以基本都是傳說,如殷商世系,只能靠考古發掘了。春秋戰國時候的事,因為有孔子所寫的《春秋》一書,戰國時則有《戰國策》等書,所以拿竹書紀年與之對比,其內容可以互相補充,說明了竹書紀年具有很可靠的史料價值,甚至糾正了不少史記中的錯誤記載。像王國維、錢穆等史學大家,都用《紀年》來證《史記》戰國史料之誤以後,其戰國記載事蹟的真實性是有保證的。
可到了三代之前的事,竹書紀年卻揭示了一個黑暗的真相,把史記中讚美的無以加復的禪讓制度,用一種殘酷的現實表達了出來,沒有了溫情脈脈、心繫天下,反而只是黑暗的鬥爭。
史記裡記載的是,古代聖君堯是黃帝以後比較著名部落聯盟首領,堯年老的時候,舉行部落聯盟議事會,各部落領袖都推舉舜為繼承人。堯便對舜進行了3年考核,認為他可以勝任,就命舜攝政。舜的政績得到各方肯定,於是帝堯舉行禪讓儀式,在祖廟裡的祖宗牌位前大力推薦舜來做自己的繼承人。堯死後,便由舜繼任為國家領導人。
在《竹書紀年》裡,同一件事則被描述成了: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意思是說舜獲得了權力,就把堯囚禁在平陽,還不讓他的兒子與他見面,於是取得了帝位。
這個記載雖然黑暗,但是卻更符合邏輯。因為在古代,各項禮儀制度並不完善,也沒有完備的道德體系,所以實力最強者成為部落的大首領要比禪讓更加可信。而且《竹書紀年》的內容不是孤本,像戰國時人韓非子的《韓非子·說疑》裡就有:“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的記載。商湯革命、武王伐紂都是毫無疑問的鬥爭,韓非子卻把堯舜禹禪讓與之並列了。可見,他也懷疑禪讓的真實性。
但是,必須要注意的是,《竹書紀年》是戰國時魏國是史官所記,其距離時間雖然比司馬遷更近卻距離堯舜禹依然很遙遠,未必可靠。而且無論是魏國還是韓非子的南韓,都是三晉之地,傾向於法家思想,與儒家學說格格不入。儒家學說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了禪讓,在法家眼裡真相就是黑暗的權力鬥爭。也就是說,他們記載的堯舜禹可能只是符合他們學說的形象,不一定是歷史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