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出自孟森的《明史講義》第一章。在這句話之後,孟森說,“匹夫起事,無憑藉威柄之嫌;為民除暴,無預窺神器之意”。意思就是,漢朝和明朝的起義者,都是農民,沒有任何勢力。
他們率兵推翻前朝,都是因為自己活不下去了,不反抗就無法生活。
因此,他們獲得天下,是有合法性的。
應該說,孟森的說法在某種意義上是正確的。如果我們眼光放長遠來看,唐、宋、元等朝代得位皆不正。
唐代的開國君主李淵,原本是太原留守、晉陽宮監。後來,因為被人誤會,再加上李世民的建議,李淵最終舉兵起事,一舉消滅了隋朝。
宋代也是如此。宋朝開國君主是趙匡胤,他本來帶兵北征,後來在陳橋驛這個地方,黃袍加身,最終消滅北周,建立大宋王朝。
元代是蒙古少數民族政權,從北方一路南下。元代建立者忽必烈原本是成吉思汗的孫子,
他們的目的不僅僅是想佔領中原地區,而是想把整個歐亞大陸都變成草原。
清朝和元朝差不多。如果說努爾哈赤因為自己的父親和祖父被殺,而含恨用“十三副鎧甲”起兵,其目的是為了保證自己的部落不背吞併,那麼皇太極想要進入中原,則完全是為了自己集團的利益。
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上吊煤山之後,多爾袞等人接受范文程的建議,打著為崇禎皇帝報仇的旗號消滅李自成。應該說,這一條計策非常有效,為清朝獲取了人心,也為他們成功入主中原鋪平了道路。
最後,我想說一下孟森這句話應該怎麼評價。孟森說這句話是在《明史講義》裡面說的,那麼,他自然後在裡面點名明朝的優點。
應該說,我們後人評價一個王朝,不應該看它得位正不正,而是要看它是否為我們的文化提供了發展的因素。
唐太宗殺兄弟,囚禁父親,於私節有虧,但是,他開創了“貞觀之治”,締造了中華文明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那麼,後來者就不會圍繞他的道德去多做評判,而只會稱讚他的雄才大略。由此,我覺得這句話,對於現實的意義並不是很大。
這句話出自孟森的《明史講義》第一章。在這句話之後,孟森說,“匹夫起事,無憑藉威柄之嫌;為民除暴,無預窺神器之意”。意思就是,漢朝和明朝的起義者,都是農民,沒有任何勢力。
他們率兵推翻前朝,都是因為自己活不下去了,不反抗就無法生活。
因此,他們獲得天下,是有合法性的。
應該說,孟森的說法在某種意義上是正確的。如果我們眼光放長遠來看,唐、宋、元等朝代得位皆不正。
唐代的開國君主李淵,原本是太原留守、晉陽宮監。後來,因為被人誤會,再加上李世民的建議,李淵最終舉兵起事,一舉消滅了隋朝。
宋代也是如此。宋朝開國君主是趙匡胤,他本來帶兵北征,後來在陳橋驛這個地方,黃袍加身,最終消滅北周,建立大宋王朝。
元代是蒙古少數民族政權,從北方一路南下。元代建立者忽必烈原本是成吉思汗的孫子,
他們的目的不僅僅是想佔領中原地區,而是想把整個歐亞大陸都變成草原。
清朝和元朝差不多。如果說努爾哈赤因為自己的父親和祖父被殺,而含恨用“十三副鎧甲”起兵,其目的是為了保證自己的部落不背吞併,那麼皇太極想要進入中原,則完全是為了自己集團的利益。
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上吊煤山之後,多爾袞等人接受范文程的建議,打著為崇禎皇帝報仇的旗號消滅李自成。應該說,這一條計策非常有效,為清朝獲取了人心,也為他們成功入主中原鋪平了道路。
最後,我想說一下孟森這句話應該怎麼評價。孟森說這句話是在《明史講義》裡面說的,那麼,他自然後在裡面點名明朝的優點。
應該說,我們後人評價一個王朝,不應該看它得位正不正,而是要看它是否為我們的文化提供了發展的因素。
唐太宗殺兄弟,囚禁父親,於私節有虧,但是,他開創了“貞觀之治”,締造了中華文明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那麼,後來者就不會圍繞他的道德去多做評判,而只會稱讚他的雄才大略。由此,我覺得這句話,對於現實的意義並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