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回首777
-
2 # 方秉潮
《三體》是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創作的科幻小說;故事中的主人公在科研偶然中發現三體星球。三體星球和地球同質,在進化漫長時間中會出現恆紀元,亂紀元時期,這象地球生物滅絕的冰河時期一樣,亂紀元也是不分白天黑夜,或極冷,或極熱生物滅絕。科學家最主要的科研,就是把人快速冷凍,度過亂紀元,等到恆紀元從新到來,恆紀元是個適合各種生物生長,有著恆定四季溫度等的時期。所以地球人類的最終三體科研,笫一不是攻戰太空,去找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而是地球人的快速冷凍技術,讓時間有了生命,而不是讓生命有1百歲2百歲的時間,快速冷凍,可以讓時間在亂紀元時期有了長上億年幹萬年的生命,這樣就讓人類不會滅絕,才有了生命更長的時間。
-
3 # 多維觀世界
目前看來,最可能實現的技術就是資訊工程技術,羅輯剛醒來時那鋪天蓋地的資訊顯示情景。這個技術目前不是難題,主要是應用成本和推廣。
冬眠技術,可能馬上就能實現。現在難在冬眠甦醒技術,以後會攻克的。
無線充電技術。現在已經有人研究,很快會投入使用。
人工智慧技術,各國都在投入研究。不久將來,就會在各方面投入使用。
物聯網技術,羅輯的冰箱書桌沙發等都是聯網的。
無工質推進技術。化學能源作用有限,航天需要新的能量供應。
-
4 # 菁323589
緣於《三體》,有幸一起探討未來科技發展中的相關問題,筆者期待“可控核聚變”早日實現,並想就“可控核聚變”談點淺見。
從能量本源來看:我們地球村的能量,無論礦石、風力、水力,還是動植物的生物能,最終來源都是太陽,歸根結底是利用太陽能。而太陽的能量則是來源於核聚變,所以如若地球人掌握了有序地釋放核聚變能量的技術,就等於掌握了太陽的能量來源,那是石破天驚、天翻地覆的突破!對於從瑪雅人預言到霍金猜測的疑慮,對於因現代工業發展將會能源枯竭地球毀滅的擔心,如若將在能量本源上突破並解決問題,那是意義非凡的!
從研發程序來看:早在85年前的1933年,美國物理學家貝特透過實驗證實,把一個氘原子核用加速器加速後和一個氚原子核以極高速度碰撞,兩個原子核發生了融合,釋放了17.6兆電子伏的能量,找到了太陽持續發光發熱的原理。從此,科學家們相繼進行了大量研發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科研成果。2007年10月24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組織在法國正式成立,標誌著全球規模最大的國際科技合作協議正式啟動,吸引了世界主要國家的頂尖科學家參與了這項全球規模最大、經費最多、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技合作!中國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連續獲得重大突破,即俗稱“人造太陽”(EAST,東方超環)在全球首次實現了上百秒(101.2秒)穩態高約束執行模式,為地球人開發利用核聚變清潔能源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基礎。
從未來發展來看:核電對於現代社會來說並不陌生,自上世紀50年代問世以來,以其清潔高效等優勢倍受世界主要經濟體的青睞。但目前核電是利用核裂變原理來發電的,科技界普遍認為核裂變發電不能成為人類能源的終極形態。人類能源最佳形態是核聚變,核聚變的發生是有條件的!在太陽中心1500萬度高溫和2000億個大氣壓的高壓下,核聚變進行了46億年,向太陽系發出了巨大的能量。地球人目前已知的核聚變,就是氫彈爆炸。科學家們在氫彈爆炸中得到了啟迪,就是希望發明一種裝置,可以有效控制“氫彈爆炸”的過程,讓能量持續穩定地輸出,實現可控核聚變!目前,這項科研攻關方興未艾,正向縱深發展,雖然技術、材料、配套等等方面困難很多,但阻擋不了地球人向科學高峰的攀登!
-
5 # 一個人的獨行
簡單來說就是黑暗森林法則,人性的選擇等等都在小說出現。
作者劉慈欣對於人性的刻畫淋漓盡致,可以說展現給我們的既有人類黑暗的一面,也有人類的軟弱和堅持。
當然了,作為一部科幻小說,科幻的成分也是必不可少的。
其中影響最深遠,讓人記憶最深刻的科技技術無疑是兩個:三體人的科技封鎖技術,宇宙神級文明“歸零者”的歸零技術。
這些科技無疑都是強大和無敵的,但是從現實的角度來講我認為核聚變技術意義重大。
大家都知道現在的地球石油資源沒有多少年了,而各種科學家尋找替代品。
有說是海底天然氣將會成為下一個能源,但是從某個角度來講,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資源。
但是核聚變技術不一樣,少量的物質反應就可以支援很多年。
這樣的能量足以支撐到人類跨入星海,去獲取更多的資源。
可以說人類現在的資源大部分都是用一點少一點,而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
如果人類不能早點進入星際時代,或許未來的危機就會出現在這個方面。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湖泊是養不出鯨魚的。
所以我認為目前比較有用的是核聚變技術的小型運用,或許會加快人類進入太空的步伐。
回覆列表
質子有它,基礎科學很快突破,基礎科學突破其他可以飛速整出。另有質子這麼牛到天的人工智慧人體冷凍算個豆腐,有這麼拽到爆炸的質子人體永生復活估計都可以…500年內不知道能否搞出質子